劳役、杂役的实现,需要征发百姓来服役,但无法对服役结果进行准确评估。
因为百姓以亲身应役的方式,修建的桥梁、房屋、水利设施,根本就无法纳入财政总账。
若把百姓亲身应役服役排除在预算外,不是不行,可百姓缴纳代役钱、官府以此雇人代役
而产生的费用,怎么算,是个问题。
三,皇帝的为所欲为,使得开支无法控制。
皇帝对功臣、近亲、佞幸的赏赐,既无常例所循,也无数额限制,全凭皇帝的一时之念。
动辄赏赐若干顷良田、若干封户,或直接赐予金银珠宝或绢帛,所以会导致开支失控。
四,皇帝私库和朝廷国库界限模糊不清,国家公用和皇帝私用分不清楚。
从制度上说,自古以来,历代朝廷的财政有两大管理系统,其一是国库,其二是皇帝私库。
掌管国家公用的是大司农,掌管皇室费用的是少府,这是汉时制度。
但实际运行中,少府系统经常侵占大司农系统所属的财物、财政收入,甚至皇帝自己也带头“化公为私”。
直接将各官署的财物乃至国库收入挪用,用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譬如营造宫殿、园林。
或者如梁武帝萧衍那样,一言不合就出家,迫使大臣们花公帑来赎,前后四次,直接导致国库少了亿万钱。
所以,除非君主立宪,有效限制皇帝乃至皇族的行为,财政预算制度才能真正在国家层面有效实行。
然而在这个时代,不可能有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也不太可能有严格自律的皇帝、皇族,必然无法实行有效的财政预算制度。
李笠看着手中的资料,听着薛月嫦的汇报,只觉有些无奈。
这个时代,不适用许多他熟悉的制度,硬要上马,必然“水土不服”。
但是,财政财务预算制度,还是可以在许多地方实行的。
。。。。。。
淮水南岸,钟离,陪着皇帝来此巡视的大将军李笠,站在城头上,看着城外淮水,想起当年自己攻打钟离的情景。
一眨眼,十来年过去,当年的小小二班材官将军,如今已是十八班的大将军。
旁边,皇帝萧询正听北道行台尚书王僧辩介绍钟离的备战情况。
北道行台,治所设在钟离,管辖、处理两淮地区军政事务,还负责编练府兵,为北伐做准备。
王僧辩自就任以来,一直很忙,钟离城经过不断建设,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所以,如今的钟离城,已不是是李笠当年攻破的那座城,城池规模大了许多,也坚固了许多。
但在李笠看来,也不过如此:在火炮面前,所谓的固若金汤依旧是个笑话。
李笠收回发散的思绪,依旧看着城外淮水。
他来之前,因为看过资料,所以没什么想问的,此时身处钟离城,想的是日后河南战役发动后,在这里出征的北伐大军,阵容会有多么盛大。
按作战方案,梁军会分三路北上,进攻河南,皇帝所在的中路军会以钟离为起点,沿着涡水北上,抵达亳州州治小黄。
然后,皇帝驻跸小黄,中路军前军会同亳州军一道,和东边的徐州军、右边的豫州军同时北上,对河南发动进攻。
先占地盘,扛住齐军的后续反扑,根据“徐州经验”,构筑河南防线,将河南地区稳稳的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