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定与变化,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稳定的变化,减少管理的难度。比如,一些产品做了很长时间,工序很熟,产品质量稳定,就可以少花些时间去管理,而对于那些新产品,就要花大量时间,精力,投入最好最有经验的人员,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去生产制造,因为新产品不稳定,随时都可能出现问题。
第五种方法:转化和适应。
转化:是指功能或目的转移应用。
适应:指的是改正,通过改善或修正使其符合预期效果或做为它用。
例如魔芋淀粉,魔芋原来是作为制造淀粉的一种原料。后来人们发现,清洗纸浆的老太婆,虽然又老又黑,满脸皱纹,但是双手却又白又嫩,与常人不同,于是发现了魔芋有美容功能。通过研制及研发以后,推出了一系列的魔芋美容产品。
第六种方法:集中与分散。
即用一个特定的标准或角度将事物分类,成为某些项目,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处理,不同的分别处理,这个法则又叫做统筹学原理,用得好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如邮局的投递员,他们总是把同街同公司的邮件放在一起来投递,这样可以免除反反复复地多走冤枉路,我们在做整理整顿时,也可以将相同类的物品集中起来管理,不但可以减少寻找时间的浪费,也便于控制库存量,这叫做集中与分散的思维。
第七种方法:增加和删减。
即有必要的加上,把没有必要的都删除。
这个方法充分体现在5S整理原则中,也就是在整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就是将必需与非必需品加以分割,而这个加以分割的目的就是便于管理。
如:某工序减少两个无价值的翻转,提高了效率。市面上现在的很多产品,强调的是轻薄短小,在设计上如何去迷你化、缩短、轻便,甚至在工序内,让流水线缩短,怎样去加厚、复制这些都是属于此种范围。所以说从管理上取消某个不必要的业务,追加某个程序也是属于这种增加或删减的思维法则。
第八种方法:并列和串列。
根据时序并列或串列的工作能缩短滞留时间。比如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混合流水线,可以对许多的半成品及时转化为成品,减少了半成品的滞留。
如:A产品要四个工位才能完成。
B产品要三个工位。
C产品可能是工位一,工位二,工位三,工位四,工位五,要五道工序出来一个产品。
A产品是四个工位,B产品是三个工位或三个工序,C产品是五个工序。
A产品+B产品=D产品
D产品+C产品=成品
这五个步骤中都滞留了大量的半成品,造成了许多管理问题及资金的积压。可考虑设计成混合流水线,就是运用了并列和串列的生产方式,它可减少半产品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滞留。
第九种方法:改变顺序。
即通过变更工作顺序来解决或减少发生的问题。比如一般的公司都会在原料进厂时先入库,再化验,再做出投入使用或退货的决定。
如某公司因为生产安排原因,月底和月初时的供应商交货较多,待检区放不下,货物多得堆积到门口,经过调查分析以后,变更了工作顺序,解决了交货难的问题:
第十种方法:差异和共性。
即分析事物的差异和共性,根据其物质的特性来解决问题。比方说设计与螺丝刀相同形状、大小的凹型挂牌,螺丝刀可以一对一的放进去,有大小型号的凹牌,防止放错,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丢掉的是几号的螺丝刀。
大家正在热火朝天的讨论中,天空中传来破空声,东国舰载机编队出现在天空,大道的尽头出现了雪白色的海军陆战队装甲车队,看到祖国人民子弟兵亲人出现,全体东国人跳跃着欢呼起来。
东国众人在泰美吉雅双方部队工兵联手清理了挡路的重型坦克残骸,清理掉路面的上反坦克锥,填平炸出来的深坑,推平防御工事,为客车车队驶出废弃的山洞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