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愿我们成为彼此的糖读后感 > 第三章 生活继续 步履不停(第1页)

第三章 生活继续 步履不停(第1页)

活在当下的“特需孩子”

好朋友戈娅写了一本关于自闭症孩子的书——《等风的孩子,谢谢你成全了我》,她写她的自闭症儿子经常玩在当下:“即便刚刚受了委屈,眼泪还没有擦干,但拿起一根铁丝,要用它来做一只螃蟹的时候,他的整个世界立马就只有那一根铁丝了;玩积木的时候,他可以不吃不喝坐在地毯上整整两个小时,把它们拼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然后为自己鼓掌;帮我把茶针套上封套的时候,即便外婆问他等会儿要吃什么水果,他都是听不见的,他会仔细地检查每一根茶针是否都套上了,一根都不能少;在天台用一只水桶玩他的‘水下王国’的时候,他会翻遍玩具箱,找到各种各样的水生动物,然后一趟接一趟地用小盆子从二楼接水上去,这样的游戏可以持续一晚上……”

我发现爸爸也是一样啊,当他折手下的那些衣服时,他就仿佛变成了衣服本身,一遍遍打开,一遍遍折叠,然后再打开,再生命就是这样滚滚向前,以前我会用“裹挟”二字,现在觉得这两个字显得太被动。而用“滚滚”会让人联想到有轰隆隆的声响,滚得大声,滚得快速又肆意,倒也自在。

折起,弯着腰,也不觉得累。当他想要把碗底的一朵花或沙发布上的一朵花弄下来时,这个时候,你叫他吃饭或叫他去上厕所,他会全然不理,这些都与他无关。

那次爸爸又走丢了,我按照定位手表显示的位置去找他,他已离家十公里。我们爷俩儿回来时,坐的公交车,我静静地陪着爸爸,看着他。他在玩他的尼龙包,车辆相对而过,外面的喇叭声巨大,加上公交车上电视的声音,这些都不能使他抬头,他只管拉他包上的拉链,一遍遍地拉过来拉过去,拉不动了,就使劲扯扯,再拉。

开包,扣上,再开,再扣。从找到爸爸到回家的二十分钟里,爸爸一直埋头理他的包,不时挂在脖子上,取下,再挂上,拉拉链,各种金属扣这里捏一下,那里扯一下。我坐在旁边看着他,我如果不主动和他说话,他可以一直埋头玩他的。

他不会不安,也不管该在哪一站下车,这些都不是他关心的,所有的担心、恐惧,都留给我们这些正常人吧。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爸爸,他深谙失去的艺术,最开始失去的仅仅是钥匙、存折、工资卡、手机、钱和各种各样的小物件,然后失去想要做的工作,失去精神领地,失去思考能力,再到失去方位感,失去时间定位,失去各种各样的认知,失去头脑里的词语,失去基本生活的能力……到最后,他可能会忘记如何走路,如何微笑,如何吞咽,如何呼吸。

在普通人看来,这样的失去真是灾难性的,将其比作是人生中毁灭性的打击也不夸张,可是观察爸爸,失去的东西每进一层,他便更加不慌不忙地专注眼下能掌控的,比如手里包上的拉链,比如那一朵他觉得完全可以凭己之力拽下来的花布上的花,比如拿一本破烂的卷子在手上翻来覆去地看……有人说,这样不断失去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一定很绝望,因为无论怎样努力,都没有办法将自己拉回到原来的轨道,他们绝望地活在一个混沌未知的世界里,其实我想,他们那个时候,其实是没有绝望的,因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绝望。

深谙失去的艺术之道的人,只会更加热爱手中正在做的事,只做自己想做、爱做的事。时常在爸爸身边的我,不会怜悯他整天的昏昏噩噩,反而从他认真埋头做手中事的专注神情里,得到了别样的启示。

他告诉我,其实天地万物皆是“一”,当人心和所在的位置也是“一”时,会让我们收获很多喜悦,也会暴发出散乱盲目之心永不能及的能量。所以其实很多时候的心随人愿,不是他的目标定得有多高远,三五年内的目标拟写得有多辉煌,而是由他的内心里有多喜欢眼下的事所决定的。

这样看来,爸爸失忆后,依然是我的榜样。当我的人生越来越顺遂,也如他一样,头脑里的构想越来越少,只是专注手上的活儿,并喜悦地去完成它,尽可能完美,这样的过程对我来说本已是礼物,至于财富,那也是随这些喜悦而来的附赠品,我没有特意去求神拜佛,但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发生了。

后来再看到一位特殊教育老师小媛发的朋友圈,她的奶奶也患了阿尔茨海默症,她写道:“陪护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年人就像参加十项全能马拉松,了解大方法的同时还要讲究家庭特色,会消耗大量脑力、心力和体力。我奶奶应该是护理起来相对轻松一些的老顽童,最喜欢的‘游戏’是数钱和拼中国地图。”这位特殊教育老师说:“游戏要重视家庭特色,优先选择每位老顽童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事情,融入肌肉训练和大脑训练,全程一起玩游戏,不要丢给老顽童一个人完成,游戏过程中语速平缓的交流也很重要。”

怪不得每次我慢慢地对爸爸说话,爸爸都会听我的,大概是我的语速不急不缓而让爸爸安心吧。记得2019年夏天,我带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去西双版纳夏令营,但刚到机场,便接到妈妈的电话,说爸爸发烧住院了。

有一天中午,爸爸的主治医生正好在他身旁,她让我给爸爸发微信语音,告诉爸爸午睡一下,这样妈妈也好休息。我照此意思向爸爸好好说话,后来医生给我留言说:“爸爸真的能听懂你的话,乖乖地不再闹腾。”

从重庆到西双版纳,隔着一千四百公里的路程;从医院病床上的衰败景像,到长满苍翠橡胶树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从发烧身体疼痛的爸爸,到我身边这群可爱活泼生命力旺盛的孩子……我们之间真是隔着长长的距离啊,而那一刻,透过一根网络之线,爸爸听懂了我对他的安抚,还有女儿对父亲的担心和爱。

再次看小媛老师发的朋友圈,让我知道,爸爸也是一个“特需孩子”,虽然他已是七十九岁高龄。那一刻,我才知道,爸爸这样的“特需老顽童”也是需要游戏的,而陪他游戏,恰恰是我们很少做的事情。

我们经常陪爸爸聊天,都是说些无聊的话。怕他的记忆继续衰退下去,有一天不知道自己是谁,于是一遍遍地问他:“你姓什么?”“叫什么名字?”“你认识我吗?”这些在他看来很愚蠢不屑于回答的问题,而我们一次次重复。

当然对我们的这些傻冒儿问题,爸爸也总是相当聪明地回答。

比如我问他:“你姓什么?”

他会机智地回答:“你说呢?”

当我问更傻的问题:“我姓什么?”

爸爸会蒙蒙地说:“你跟我一样的噻。”

爸爸的回答堪称脑筋急转弯,智慧又有趣。

闲时,我会教爸爸写自己的名字,写“唐”,一笔一画还能写;写“荣”这个更简单的字,他却胡乱加一些笔画,“木”字老是写不出正确的样子,尽管如此,爸爸还是很认真地一笔一画地写,写了一个又一个,写好几排,不停笔,可依然没有一个写对的。自己的名字都不能正确书写的人,他的脑子里究竟都还剩下些什么呢?

我按照小媛老师所说,陪爸爸做游戏。爸爸一辈子做经济工作,对数量、金钱之类的东西依然有概念。那日下午,爸爸坐在桌边剥花生吃,他将花生从袋子里倒出来,然后一颗颗数:“1、2、3、4、5、6、7、8,8颗。”他递给我。哇,爸爸真的还记得数数。

爸爸对数字的敏感一如既往,当我和爸爸聊天,有意识地聊他感兴趣的关于“钱”的话题,我告诉爸爸,我现在做老师,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本来在低头用手指不停地抠一段布料上花朵的爸爸,这时抬起了头,望着我,很肯定地告诉我:“还是可以哦。”哈哈,爸爸真的有他感兴趣的话题。

然后,我发现现在也可以和爸爸好好聊天了,我说的他都懂。

我问爸爸:“你孙子明年就要上高三了,你说在国内读大学好,还是国外读呢?”

爸爸说:“就在国内吧。”

我说:“好。”

我问:“你说尧考不考得上大学呢?”

他说:“考得上。”

我说:“还是要多读书好啊。”

他说:“对头。”

……

爸爸是有他感兴趣的话题的,爸爸并不是一无所知,我宁愿相信这一刻,他与女儿的这些对话,都是认真并带有祝福意味的,那是一个外祖父对外孙的祝福,我深信这些像预言一样的话语,都能在生活中一一实现。就像爸爸曾经告诉我,我奶奶以前对他说“你以后什么都不会缺”一样,爸爸说那是奶奶对他最好的祝福,他这一生,真的什么都不缺,过得很富足。

一代代传承的,不过就是彼此的爱与信任,爸爸现在已变身为一个“特需孩子”,唯有更专业地护理他,更有耐心地爱他,同时,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和他探讨他愿意谈论的话题,不轻易让他在生活中退场,一旦他知道自己被需要,他会对身边的人越加友好。

如果照顾爸爸是场十项全能马拉松,我愿和妈妈一起陪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