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批注 > 让时间说话(第1页)

让时间说话(第1页)

梁晓声想写《人世间》的时候,刚过60岁。对这部要写百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梁晓声很是慎重。以后恐怕没有体力、精力去写这么大篇幅的作品了,他后来说。

梁晓声从2010年开始构思这部作品,这一酝酿就是3年。直到2013年年初,他才正式动笔。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梁晓声谢绝了一切社会往来,每天按部就班地坐在阳台上的一张小方桌前,一格一格、一字一字地书写着,整整写了5年,写出3600多页纸。

梁晓声的字写得十分认真,很有劲道,一笔一画,棱角分明。

给人的感觉是,他对笔下的每一个文字,都格外尊敬。直到现在,有人找他签名时,他的手指还有些僵硬。

梁晓声在写长篇小说、写一个大部头,这我清楚。困扰我的是,过了60岁才动笔,我不清楚他会写出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来。

事实上,115万字的《人世间》面世后,大家也都很诧异。

梁晓声是以知青小说知名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我们很熟悉。随着时间的推移,梁晓声的关注点逐步向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发散。尤其是他到北京语言大学任教以后,我们更熟悉的,是他的大量的社会时评和生活随笔,还有影视作品。梁晓声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作家型、社会化的学者。印象中的那个写小说的梁晓声,已然让我们有些陌生。

我倒心中有数。《青年文学》在“名家”专栏中新近发表的梁晓声短篇小说,还被《新华文摘》转载过。梁晓声并没停下写小说的那支笔。

2015年11月19日,同事万玉云拿着插画稿去征求梁晓声的意见。梁晓声托她带话,要我第二天上午去他家一趟。那个时候,我正带着图书编辑部门操作由我策划的“梁晓声知青小说精品系列”水墨插图版八卷本。

第二天一见面,梁晓声就说起他正在写作的长篇小说,我们要谈的,就是这部作品的出版事宜。

梁晓声和《青年文学》、和中青社的渊源,我和他都清楚。近几年我们出版过他的多种随笔集,正在运作他的知青小说八卷本,自然还有他和我出自同校同系的情谊。“你一直在做出版,还在办《青年文学》,而且从来没有离开过文学。这部小说要写上、中、下三部,第一部已经写完,第二部也快写到一半。你们把第一部带回去,先看看,不着急,有什么意见,我们回头再交换。”我的记忆里,好像一直是他在说话。

我和同事李钊平、万玉云抱着好几斤重的书稿回单位,手上重,心头更重。大师兄梁晓声在托付我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很重要,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这部带着手感和体温的作品,从20世纪60年代末写起,写的是新中国几代人的生活遭遇和社会变化,落笔在东北一座省会城市的一个平民区,贯穿始终的人物是一位叫周秉昆的平民子弟。

梁晓声显然是在对自己大半辈子的生活积累、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做一次阶段性的文学总结。

这部有年代感的作品,立意很清晰:这几十年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他要把这些告诉今天的读者。

这些年来,我一直期盼着出版一部让今天的青年读者了解中国几十年进程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作品,也只有像梁晓声这样的作家方能写出。

我很快读完小说的第一部,向梁晓声表达了基本的判断:很有年代感,放心写,而且肯定会越写越出彩,细节问题等初稿完成后再议。后来梁晓声说,我们最初的肯定,对他是莫大的鼓励。

我和同事李钊平商定好,这一段时间我们尽量不打扰他、不打断他,让他聚精会神写完初稿。我们分头进行审稿,先做一些初步的加工,发现什么问题,有什么疑惑,事先做好笔记。我专门找了两个小本子,是《北京文学》随刊相送的:一本记的是情节推进过程中的脉络和走向、疑惑和问题,一本记的是小说中每个人物的来龙去脉和人物之间的往来明细。

取回《人世间》第二部,已是2016年春节过后。梁晓声说他身体不适,颈椎病明显加重,每每写作都要围上护脖,也只能坐在小椅子上就着小桌子写,这样颈部压力会小一些。还怕冷,胃部时常隐隐作痛,上过几次医院,医生安排他去做进一步的检查。

他说:“我不做。真要检查出什么问题,那这部小说就没法写下去了。”

2016年年底,梁晓声完成了三卷本的初稿。

看完整部书稿,我们和梁晓声展开了密切的互动。小说中的人物线索、情节进展、生活细节、重要史实、时间地点、说法提法,包括对人与世事分寸的拿捏和尺度的把握,我们一一加以辨证。

我们商定了全书的整体设计风格,签订了出版合同,梁晓声在起印数上没有提出任何要求;我们定好了书名,叫《人世间》,确定了出版周期和宣传推广计划;我们给整部作品定了一个调:50年中国百姓生活史。梁晓声说:“你说得对,是生活史!”随后,梁晓声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对全书进行了认真修改。

2017年9月4日,他打来电话:“书稿全部改好,可以交给你们了。”

按照我们和梁晓声的约定,我们要在2018年1月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推出征求意见版。时间很紧。

现在回过头来屈指一算,从9月上旬到12月中旬100来天的时间里,我们平均每天要编辑加工1万多字。说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真不为过。很多时候是半夜醒来,还要看上几页纸,看着看着,天就亮了。

2017年12月17日下午,在从武汉到北京的高铁上,离到站还差半个来小时,我看完《人世间》书稿的最后一行字,大脑一片空白,眼前空无一物。

我们如期推出《人世间》,征得多方意见后,做出进一步的修订,于2018年5月,推出了正式版本。

记得有一次聊完书中的一个细节后,梁晓声突然问我:“你说作者和编辑是什么关系,我们是什么关系?良师益友、助产士,好像都不大恰当。”

我想了想,说:“就说你和我、和《人世间》吧,这是你的孩子,我是他叔叔。我喜欢这个孩子。看着他长大,一些时候我可能比你还上心。他天资足,有培养前途。”

其实,我是在坚信:《人世间》会有他越来越多的亲人和朋友。

时间是会说明一切的。

写于2019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