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看她一眼,点点头。其实先帝在时,如意还是才人,就常常给自己出主意,事后证明,如意确实有宰相之才,可惜是个女人,只能给自己当淑妃了。又想着,后宫无主不是长事,最有资格的就是淑妃。她能力出众,又善解人意,还有两个皇子傍身。吴家自吴四信过世后一直走下坡路,淑妃跟她几个兄弟关系也不好。不过,后族势力弱正好可防着外戚干政,这是个不错的借口。
皇帝把自己的意思跟几个心腹大臣一说,众人都不赞同。吴淑妃是先帝的才人,因为怀了皇嗣,前皇后大度,让她重回后宫。她就该循规蹈矩,夹着尾巴作人。一国皇后岂是什么人都能当上的,万千高门贵女随便挑,此人不合适。
中书舍人李服大胆站出来上奏:“臣以为,吴淑妃是皇后的不二人选。她才华出众,胸有韬略,以皇后身份掌管后官,肯定让陛下没有后顾之忧。将来当太后,肯定能辅佐以后的新君。普通百姓家娶妇,不论出身,也都想要找能干贤淑的,何况皇家。先秦时,赵姬原是吕相小妾,送与质子为妾,生下始皇统一六国。先汉时,景帝的王夫人也是二嫁之身,生了武帝打下西域。”仁宗听了大喜,更加下了决心。
皇帝这几日表现得不错,奏章批阅速度加快,处理事情得当。尤其是斩杀败将王久昌,命徐世珏为主帅,徐世金和苏勇为副帅,迎击高句丽,众臣很是服气。
年底有捷报传来,高句丽大败,伤了原气。新罗危机解除,向皇帝表示感谢。李服在朝堂上提议立吴淑妃为皇后,众大臣马上反对起来,七嘴八舌地发表反对意见。皇帝又让他们吵得头痛,有些心烦。最后礼部尚书许炎站出来进言:“众位大人不同意立淑妃为后,最重要的原因是她曾是先帝的才人。可是,先帝在世时,因为一则子虚乌有的传言让吴氏入宫。后来回心转意,把她赐给了皇帝。先帝起居注里有记载,既然是先帝所赐,也算师出有名了。”
仁宗听了大惊,他都不知道的事,许尚书从哪里知道的,还有记载,这不可能。众臣也议论纷纷,认为许炎胡言乱语。等拿来先帝的起居注,居然真找到了记录。
辉宗四十九年春,太史令李春风和钦天监台正袁四海两人商议,合着预言《无极图》,先帝听说他们要写谶书,怕人们预知未来,对大秦不利。就亲自去了钦天监,先帝右手握一只麻雀,一只左脚跨入门槛,一只脚在门外。两位大人忙起身接驾,先帝问:“爱卿,朕现在是想进屋,还是想退出去?朕手里这只麻雀是死是活?”两位大人头上见汗,连称不知。
先帝道:“你们两位也算是高人,一不知进退,二不知死活,还写什么预言书,就此停了吧。”李大人推了一下袁大人的背,两人对视一眼,马上应承了。
三人坐下饮茶闲谈,太史令李春风犹豫再三进言:“陛下,有一事不得不禀告。孙皇后血中有病,因此早逝。陛下与皇后的四女三子,都遗传了孙皇后的血脉,身体不是很结实。恐怕以后太子的子嗣量少而体弱,没几个长寿的。吴才人天生凤命,除不掉,除之后患无穷。但是用好了,会利大秦子嗣,不如赐给太子。”
皇帝勃然大怒,袁台正也进言:“陛下不要生气,您心胸宽广,处处为国考虑。李大人说得对,吴才人的血脉非常好,她的孩子肯定是健康聪慧的,对大秦以后的接续大有益处。”皇帝思虑再三,写下一道手谕让袁四海保存:太子夫妇如一切正常,育有儿女,此谕秘而不发。如新帝即位,中宫无子,子嗣不旺,此女可从感恩寺接出,赐给我儿。
众臣让人把钦天监台正找来,一问此事,袁四海长叹一声,让人把先帝的手谕取来,展示给众人看。大臣们看到先帝的手谕,都不吱声了,仁宗也松了一口气。对于吴淑妃是先帝才人这件事,仁宗嘴上说不在乎,心里也是很忌讳的。现在有他父皇的手谕在,一切都顺理成章,再不怕天下人取笑。
孙国舅一伙还不服气,一口咬定:“先帝把吴才人赐给皇帝,也没说一定要她当皇后啊。吴淑妃已经是四妃之列,不耽误她给陛下生养儿女。五望七姓多少贵女,再娶一个有福之人当皇后就是了。”
仁宗历来怕孙国舅,见他们这么坚持,一时也不敢决断。这时,徐世金上前启奏:“陛下,这是您的家事,自己做主就是了,何必问臣等外人。”
孙国舅肺都气炸了,对徐将军叫嚷:“你这是什么话,皇家的事哪有私事?何况,这是要立一国的皇后。”
徐将军道:“不管家事还是国事,都是皇帝做主,陛下才是一国之君,大秦的主人。孙大人不过是外戚之流,也想把陛下的主都做了吗?自实行科举制度,文人凭成绩出仕,武举凭武功为将。我出身草莽,是凭军功立身。那些氏族大家,只凭出身荫庇,就高居朝堂,本就不合理。我是个武人,说几句粗话,家里的女子不比男人,需要出将入相,女人能生育,会管家,才是合适的主妇。要想家庭和睦,自然要两情相悦,牛不出头强摁头能过好日子吗?为什么皇后一定要是五望七姓人家的贵女呢?我看吴淑妃就很合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徐将军一开口,军方几个重要将领都表了态:“陛下要立谁当皇后,我们也不懂。不过,吴淑妃的母亲是个好的,金阳郡主在大秦支持了二百三十多所福利院,收养了成千上万的孤儿,收留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女子。这其中有许多是战争孤儿,军中烈属。郡主的纺织厂、食品厂、庄园雇佣的,多是伤残的军士和军烈属,我们军中人都讲义气,对她的女儿是支持的。”
李服也上奏:“郡主在大秦建了三十八座图书馆,十二家印刷厂,对文化的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郡主还对寒门学子和庶人帮扶,助他们读书,参加科考。试问朝中通过科举的官员,有没有受过金阳郡主的帮扶?”那些出身不太好的中低层官员,真有不少人受过图书馆的资助,此时也不敢昧着良心,都连连称是。
孙国舅看情势不好,也偃旗息鼓了。到是诸葛大人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倚老卖老的说:“老臣认为,这些人只为私利,支持吴淑妃那个出身商户的二嫁女子,无论如何,老臣不服。”皇帝气坏了,当场就让人把诸葛仁打出殿去,随后把他贬到南粤宜州去当郡守。
孙国舅回来家,气病了一场。仁宗探病回宫,心还有点不踏实,后宫,吴淑妃却给他报了喜讯,又怀孕一个多月了。
过了年,仁宗亲自下旨,册立吴淑妃为皇后。孙国舅称病一直没上朝,尚书令韦大人保持中立,上官太傅不赞成。户部杨尚书本就是吴皇后的亲舅父,是举双手赞成。新任吏部尚书陈栋恰是吴皇后的表舅,肯定是巴不得的。礼部许尚书早选择站队吴皇后,自然赞成,兵部柴尚书也是赞成的,拿人手软啊。柴家当初的产业被祖母卖给杨七,后来不给钱强行索要回来。又仗着权势,从杨七手里强买了运河边的一处要紧地皮,这是欠着人情呢,平阳昭公主临终前还念着这个事。刑部林尚书未入仕前穷困,正是受到金阳郡主救济的,现在还能说什么。工部尚书阎立德不赞成,惹了皇帝不高兴,正逼着老头儿告老呢。其他官员,三三分,一部分人赞成,一部分人不赞成,一部分人保持中立。
宗室的人都傲,看不起吴皇后的出身,都不来观礼,宗室长辈也不肯给吴皇后加冠。皇帝下令,户部杨尚书为正使,礼部许尚书、兵部柴尚书为副使,给吴皇后送去封后诏书。徐世珏老将军此时加封太尉,三公之一,又是先帝的老臣,与先帝曾经称兄道弟。他欠了杨七不少人情,此时硬着头皮出来,给吴皇后加了后冠。
各国使节也不懂吴皇后为人,谁上位都行,跟他们没厉害关系。不过,吴皇后的母亲金阳郡主和妹妹吴平安,经营着许多产业,是他们想取经和合作的对象。吴皇后的亲朋好友也都是朝廷重臣,在朝中极有势力。所以,这些人聪明地送到礼物,纷纷朝贺。
吴皇后的精力非比常人,一面怀着身孕,照样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吴皇后是个有手段的人,她的心大,志在后位,并没那么在乎小情小爱。她知道,皇家夫妻好比战友,想一生一世一双人就是妄想,所以后宫中还是要有些花瓶充门面。不过,有野心的女人可容不下,只要不作妖,侍寝轮着来,份例照旧例。
她当皇后那日,淑妃位由出身京兆世家的冷昭容补上。目前来说,四妃还是聪明的,不在明面上跟她做对。在封后大典上,四人对她进行了朝贺,吴皇后也投桃报李地免除了四妃每日的问安,只半个月来一次即可。其他的妃嫔多在观望,与吴皇后不远不近,看家族的布局再说。
王庶人在冷宫里被困,吴皇后也不难为她,吃喝穿戴按五品才人的水准供应。倒不是吴皇后有多心善,就是没把王庶人当回事,回想着王庶人也跟她没什么大仇,何不善待于她,遮遮众人的眼。
至于讨人厌的萧庶人,就按一般宫女待遇,饿不死,冻不死就行了。萧庶人在冷宫多日,最初还奢望着家人能救她出去。至少,她有三个孩子,皇帝看在孩子面上能想起她来。后来听说王皇后被废为庶人,大笑几声,跟她作对的人倒霉,她开心呢。不过,吴如意当上皇后,这对她来说大大不妙,倒是要想个法子害死这女人才解气。
宫中和谐,宫外却是风云诡谲。孙国舅收到一个消息,虽然没有确实的证据,孙国舅也是起了杀心。相里深一个侍妾朝阳,是孙国舅安排的内探,无意中得知,当初孙家子女同一时间出事,有可能是相里深下的毒手。事情败露的也是巧合,因为相里深爱徒郭慎要娶金阳郡主的小女儿吴平安,相里深决定在南阳老宅给两人办喜事。朝阳第一次见郭慎就觉得这人杀气重,朝阳身边的女侍总觉得这人面熟。女侍原是跟随孙家小姐的暗卫,因为保护小姐不利,让小姐摔断了腿,被打了一顿。培养暗卫不容易,杀了可惜,就送到朝阳身边协助监视墨家相里一脉。女侍后来想起,小姐出事那次,她恍惚看见过这人在附近,那时不知道他的身份,没当回事,现在见了,就把此人与那件事关联起来。
同时间,京兆韦家埋怨韦贵妃无能,肚子不争气,没有给皇帝生下皇子,要不然也能争一下后位。位置没争上,实在的好处要争取。嫁到南阳墨家的韦氏,一定要生下孩子,就是生不了孩子,也要赶紧过继一个儿子,将来继承相里墨氏的产业。
冷宫王庶人的娘家也得到一个消息,相里深与金阳郡主关系暧昧,相里深对金阳郡主和吴皇后是倾力相帮,说不得吴皇后就是两人生下的冤孽。要是这样,奸生女有何面目母仪天下。现在关键的是要找到确实的证据,就是栽赃也要坐实了这件事情。
喜欢命轮运转,依依不舍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命轮运转,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