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叔说得没错,我等身在军营,自是要遵军令!”一名脸膛黝黑,高壮浑如铁塔的汉子喝完粟粥,三两口吃下包子,抹去嘴边痕迹,瓮声道,“还是说,汝等在家中也这般懒惰,自己躺在榻上,田里的活全推给父母兄弟?”
三名更卒仍不说话,只是神情开始松动,更现出一抹羞惭。
见他们能明白事理,老卒和汉子对视一眼,同时松了口气。
赵嘉未同更卒一起用饭,更无意同众人打成一片。
有句俗语,“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他的年龄终归是短板,目前最需要做的不是爱兵如子,也不是展现出仁爱,而是尽快树立威严!
一个月的时间本就不长,先前又被郡中事务耗去数日,时间紧迫,只能是非常时行非常法。
再者说,今日不忿于他,总好过他日阵前无措。毕竟操练时犯错顶多受笞,在战场上犯军令可是要掉脑袋!
众人用过饭食,稍歇片刻,小吏再次敲响铜锣。
这一回再没人敢懈怠,包括晚起的三人,都是速往校场列队。各乡各里聚在一处,按照之前文吏排布的队形,站定在木台前,无一人出声喧哗。
赵嘉上前一步,点出十名有战功的更卒。
据文吏录下的资料,这十人少说经历过一场大战,身上都有爵,只是未达到免役的等级,每年仍要服一个月的力役。
十人陆续出列,都是身形彪悍,目光如电。
其中两人手臂粗壮,明显擅弓-弩。一人身形尤为高大,脸上横过一条长疤,赫然是扛大盾的壮士。余下七人均是长戟兵,其中一人曾历三场大战,虽然斩首不多,但战斗经验、对战机的把握皆超出常人。
对于十人的经历,赵嘉知之甚详,此刻再问,是为让其余更卒知晓。
待最后一人话音落下,赵嘉当即下令,将五百更卒分作十队,以十人为队率,其下什长、伍长先择上过战场的更卒,次择曾服更卒的老卒,再次择勇力魁梧者,半日择选完毕,尽数报于文吏处。
在划分队伍时,校场中出现短暂混乱。
目睹这样乱糟糟一片,赵嘉皱紧眉心。
好在混乱没有持续多久,各乡各里的更卒早就抱团,在队率的号令声中,很快重新列队。担任什长、伍长的更卒也随之选出。
文吏录好木牍,呈于赵嘉。除两名伍长,余者尽为有战功和有经验的更卒。
队伍重分之后,小吏将铜锣挂在腰间,各自从木台下抓起新制的三角旗,跃上早就立在校场四周的木桩。
队率各领一枚木哨,以哨音号令更卒,进行队列练习。
对于如何练兵,赵嘉仅知皮毛,好在太守府存有大量兵书,他可以汲取参考。
要练成强兵,必须做到令行禁止。如若不然,就会出现齐国技击一样的尴尬状况。明明国力更强,却被小个头的燕国按到地上踩脸,满脸的脚印不说,国都都差点被攻破。
先秦时,齐国技击算是个例,想要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各国都是从严治军。
例如吴起率领的魏武卒,最强盛时,周围邻居揍个遍,更夺取秦国五百多里国土。吴起就差刀指四方,霸道的来一句“还有谁”。
吴起为人如何暂且不论,在练兵和用兵之上,绝对堪称翘楚。他所著的《吴子》被奉为《武经七书》之一,和《孙子兵法》并称为孙吴。
可惜,既生瑜何生亮,魏武卒再强盛也终有落幕之时。
用铁一般纪律铸造的秦军,后来者居上,横扫魏武卒,推倒大梁,最终击败所有对手,助始皇帝完成霸业,统一六国。
在太守府时,赵嘉读过大量前朝典籍,每当读到关于秦军的部分,都会莫名生出一种古怪的念头:秦国制定法令的人是不是都有强迫症?而且职位越高症状越严重?
只不过,严刑峻法用来治国,在秦国之内成效斐然,推及到其余诸国,尤其是风气迥异的山东六国,难免会受到阻碍,引来反弹。
始皇帝在世时,无论多少暗流汹涌,秦国统治始终稳如磐石。始皇帝在出巡时去世,犹如定海神针嘎嘣断掉,秦二世连他亲爹的衣角都摸不到,更不用提没任何存在感的秦三世,暗流聚成滔天洪水,秦朝终究没能如始皇帝所想千秋万代,反而短暂而亡,徒令后人唏嘘。
秦朝灭亡时,秦军依旧强悍。
最简单的例子,一帮临时拉起来的骊山囚徒就能击垮众多起义军,汉立后,对南边残留的秦军优抚招纳,就为避免对方发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