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口号当然一点用都没有,要不然咋会在他过世后,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呢?
后世关于土木堡的研究相当多,普遍认为大明内部,是有人暗算皇帝的。堡宗那个傻憨憨未必知道是谁,土木堡事变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可能都是晕乎乎的度过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宣府、大同的边镇中,肯定有人参与了对皇帝的暗算。
而这口锅就始于宣宗的口号攻势,喊口号后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就是这口大锅的起源。宣宗一个劲的喊口号,把边将们喊得心虚了,觉得皇帝知道了自已残虐士卒的事,但接下来没有遭到惩罚,于是就造成边将离心又没挨收拾,进而有了土木堡之事。
这些正德当然不知道,但他论聪明,不比好圣孙差,又天生不喜欢文臣们的说教,自然不会光喊口号不做事。于是就按照朱珏的提议,提前搞出来了一个军事法庭,专门监督边镇中的问题。
军转民后的待遇相当优厚,不但能转为民籍,还能带走相应的田地,然后享受新的农税税率。
老朱的军户制度,仿的是三国时曹操的屯田兵,槽点非常多的一项制度。三国后期,屯田兵没少闹出乱子来,二爷的威震华夏,就是因为老曹三番四次派去给襄樊解围的都是屯田兵,所以才被二爷区区三万人,就像打小朋友似的,一巴掌一个,把他派去的曹魏名将都给拍晕了。
始作俑者曹操都没捞着好,老朱这个跟风的,能好到哪儿去?
所以,军户制度成为了大明的一项顽疾。
历史上的正德,对这项制度无可奈何,只能在军中选拔精锐,练出了一支天子亲军,这才在应州大战中打跑了小王子。但这支精锐部队,在他死后,就被杨廷和解散了。现在他换来了宣宗的位置,虽然不能大刀阔斧的改革军制,但做点修改还是没问题的。
这时的文官势力还没成长到百年后的样子,直接反祖制,可能会有些麻烦,但修改一下问题不大。皇帝巡边,总是得发现点问题,然后相应做出修改的啊,不然三千军巡边,耗费也不小,那是去巡啥了?巡了个寂寞么?
正德这时以镇守交趾有功的理由召回了于谦,决定让这个颇得朱珏推崇的兵部主事成为流动法庭的主事者,然后实行他的构想。
朝野上下也没反对,一来于谦参与交趾之事,上安军、下抚民,确实颇有功绩,能在区区一年之内,就平了缠战十数年交趾之乱,功劳自然不小,但主要还是这个功劳看起来相当好拿。
其实,交趾能平,主要还是汉王、赵王的功劳,但文臣们肯定不会觉得藩王有资格领功,所以将功绩都安在了于谦头上。进而显得交趾太守这个位置,分外炙手可热起来。虽不确定,这个于谦是怎么入了皇帝的眼,但这么容易立功的位置,自然还是早些腾出来的好。
正德敢于减税,当然是郑和还有亦失哈,这南北两处的舰队给正德带来了底气。
回京后,正德办的第一件事,是马上召集人手,又临摹了一幅世界地图,派人出海,直奔麻六甲,设法联系上郑和船队,让他们分一支舰队去探探好望角,看能不能绕过非洲大陆,去欧洲看看。
因为朱珏清楚的知道,郑和是宣德八年去世的,想要完成两次下西洋恐怕有些困难。索性就建议王景弘打造麻六甲要塞,然后延长一下海贸的进程。就是货没卖完前,驻扎在麻六甲,少回南京,一来方便船队随时可以进行海贸,二来也是以免朝臣们天天看到船队,又动船队的心思。
如此一来,郑和船队进行海贸的时间、就被延长了,收益只会更高。除了郑和之后的班子要费点脑筋外,大明的海贸收益,其实是大幅增加了的。
亦失哈那边也不能小觑,毕竟朱珏知道,一旦航路打通,北方舰队能到达新大陆,能带来的收益也相当之大。美洲那边可是有着印第安文明,印加王国,阿兹特克文明的,那边的古老文明,还没被西班牙人祸霍,贸易潜力也是相当之大的。
有了这两条航线,正德自然不会缺钱,于是就有了军转民,然后厚待军裔的底气。
只要这个政策推行下去,然后以募兵的方式,在军裔中募兵就有了底气。有恒产者有恒心么,唐朝的府兵制,说白了就是在中产阶级里面召兵,正德这个军转民硬造出一批军裔中产来,然后在其中募兵,自然不比府兵差。
至于消耗,爷有钱,两条海贸航线呢,加上倭国的金银,只要不学永乐大帝那么折腾,正德皇帝就不待有缺钱的时候。
当然,这不是一两年就能见效的。
光是把于谦调回来,就得半年时间,但正德也不急,反正现在的大明是在修养生息中,海贸的收益也没影呢,慢慢来,只要死之前,能看到强盛的大明军队,他就满足了。
没办法,前四个皇帝都没法换,或许只有仁宗还能换换,但意义也不是很大,不然正德这边打天下,宣宗再弃土么?朱珏觉得还是换宣宗最好,至少可以考虑把宣宗扔去合适的位置上去,比如天启的位置,也许他喜欢弃土的毛病能发挥大作用呢?
他这边有些走神,一时就忽略了这边的杨士奇,后者也自以为他是翅膀硬了,连老人言都听不进去,有些飘了,只能长叹一声,自已走了。
杨士奇知道了天子不肯弃土的心思后,还得找另外几个阁臣商议,看看接下来是设法改变皇帝的心思,还是其他。
总觉得事情好像有哪里不对,可老头又哪里会想得到,会有皇帝换人了这种奇葩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