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乾坤大挪移后面是什么 > 第14章 治贪新策(第2页)

第14章 治贪新策(第2页)

半年过去,于谦奉诏回转,开始选拔人手,开始了巡边之旅。

他所带领的军事法庭,以公正而闻名,很快就有了当代包青天的美名传出,军中的上官夺功事件,不能说一件都没有了,但也是基本绝迹,无数得益于此的新富民,将他的名声传扬出去,一时间倒是极得军心。

正德皇帝新鲜了一阵儿子,注意力再次转移,这天突发奇想,向朱珏问道:“杨先生,你说朕是不是也能立个祖制?将现在的政策流传下去,以免后面的子孙搞乱了朕的政策?”

“这……”朱珏怔了怔,迟疑答道:“应该不太行吧?祖制这东西,只有太祖才能立吧?而且世上事,也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大明的这个祖制,以臣看来,就不太合理。陛下您也看到了,这个军户制多不得人心,要不是钱粮不凑手,您之前颁布的军转民政令一下,要是马上出兵北征,会有多少将士会为了军功而奋不顾身?但也不能说,太祖皇帝订立政策时,就不妥当啊。”

其实,在后世,多少人都说这项政策订立时就是不咋地道,和明朝的不收商税以及禁海一样,成为了老朱的三大污点。

但朱珏知道,话不能这么说,主要老朱在放映厅看着呢,而且也不好当着皇帝的面,诋毁人家的祖宗啊。

只能以时事不断变化,什么祖制不祖制的,还是别想了来回答。

“有道理。”正德点点头,说起来,他也违反了好几项祖制了,例如:倭国是不征之国,他征了;太祖禁海,他在成祖的基础上,还多派出了一支北方舰队;还有藩王外封的事,也是新政策,不知道太祖太宗会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呢。

他想订个祖制,无非是发现这玩意太掣肘,想以类似的形式,给后辈子孙松开手脚罢了。

但朱珏的回答也有道理,太祖那套东西,终究过于迂腐了,想靠祖制来规范后世子孙的行为,太过理想化,只是给想要进取的子孙们添了麻烦,自已的思路好像进了误区。

以祖制来抗衡祖制的想法行不通。

“以臣来看,陛下您就是静极思动了。”朱珏比正德更明白他是咋回事,历史上的正德就是个闲不住的帝王,所以才各种折腾,最后把自已折腾死了才算完。但宣德朝就是在休养生息,宣宗在后世号称六边形战士,但现在看来,他其实做对的不也只是秉承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么?现在换了正德,他肯定是憋的有些闹心了,总想折腾出点什么来。

“还是杨先生懂我。”正德感慨一声,颇有感触的样子。

“依臣看,陛下还是蓄精养锐,别等过几年没足够的精力,搞接下来的大事为好。”朱珏意味深长的劝谏道。

未来有了钱,正德八成会开启一次北征。毕竟宣德九年,瓦剌就彻底崛起了,在其领头冲锋之下,朵儿只伯、阿端只、猛哥卜花一众蒙古部落,都向大明边地发起了冲锋,搅得边境烽烟四起。

正德至少有着十六年的寿命,可没法像宣宗一样,把这些麻烦事丢给子孙,自已上天去了。

以正德的脾气,八成直接操刀上马,直接干废瓦剌人才算完。

此外,朱珏还想动一下大明不收商税的痼疾呢。

商税这事,他肯定要动一动的,如今的宣德朝就是最好的机会,否则得等到万历年间才会因为财政不继而不得不动了。

如今的宣德朝,有这么一个不拘常理的皇帝在,是可以做出一定的修正的,而且宣德朝不过是开国后的第五位皇帝,祖制效应还没那么强,应该可以动一动商税的事。至少皇帝本人是不会在意的,只是这事不能太急,得让民间先动起来,然后顺水推舟,从关税开始,逐步动摇商税政策。

想必永乐帝也是想通过郑和船队出海,来带动民间的航运,可惜他的威严太盛,民间即使眼热,也只敢跟在官方船队后面玩走私,没人在朝堂上提起此事。

但现在郑和盘踞在麻六甲了,民间肯定会有所反应。朱珏所知的江浙商人走私,主要目标是倭国,但有野心的终究还是要走南洋的,何况倭国没了最重要的两座金、银矿山,利润不会如历史上一样高,走私的目标很快会转向利润更高的南洋。那时,麻六甲就成了卡脖子的存在。

国内的私运者,肯定会对此有所反应,不是如历史上一样的设法裁撤郑和船队,就是把此事端上台面,朱珏等的就是他们把事情端上台面的一刻。在正德统治期间,想裁撤郑和船队是不可能的,这位皇帝天生就对文官没好感,否则也不会想出以告缗令精神为主导,引着御史去咬人的治贪腐新政了。

那就只有把海贸的事摆上台面来当面说一条路。

当面说,就是在谈判了。

朱珏不觉得当面说有啥麻烦,文官们最烦人的是小动作,当面说反而干净利落。

“哦?杨先生是说,过几年,朕就没这么无聊了?先生快说说,过几年会有啥事?”正德眼睛大亮,一叠声的追问道。

“会有啥事,臣也不知道,反正就知道,过几年,陛下就有钱用了。”朱珏哪里有推演未来的本事,他顶多就是根据将要发生的事实,推演一下事情的走向罢了。

“这样啊,”正德微微沉吟,旋即一拍手,笑道:“那也不错,至少瓦剌跳出来的时候,朕就可以北征了,这可是老爷子的策略,哪个强,就打哪个?这几年没人带头,边关不就挺消停的?”

其实永乐的后两次北伐都没打到人,永乐帝自已也死在了最后一次北征途中,但他的策略没大错,就是维持草原上的势力均衡。没有一个能带头的,草原上就比较消停,毕竟寇大明的边,是要付出代价的,很容易造成先出头的鸟先完蛋的局面。

这是机枪出现前,对付草原最好的方法了,就是代价大了点,从中原出征草原,消耗确实太大了。

草原上的河流太少,根本无法形成水网,补给都得人力运输,这才是中原北伐的最大问题。大明比起汉武帝时,消耗已经减少了很多,中原的生产力也增加了,但北伐这种事,依然是轻易不能开启的,打一次,就得劳筋动骨,得缓上好几年。

正德知道郑和船队前几次的收益,所以能算明白账,他的北伐机会只有最多一次而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