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皇宫内。
“陈卿辛苦了,但朕还是不明白,为何要在举子中招募第一批学员?那些人不少都是读书读傻了的,招来有多大用?”
“八成是通不过这边的入学考试的,但入门课程可以学,概念也可以借他们的口,初步传出去啊。这些举子中,也未尝没有此道明珠,臣听说,松江那边就有个跟外国人求学的学派,嗯,徐光启,也收了不少学生呢。”
朱珏忙活了好几个月,总算把当年还给大学老师的东西都默下来了。
除此之外,他从古籍中对照着翻出了好多可用的。
这倒不是他的本事,后世的西方伪史说,他并不全信,但也知道很多基础性的理论,在《永乐大典》中就能得见端倪。
如今身在明朝,当然除了默写,他得翻翻这本典籍,以省些默写的力气。
果然,号称全是徐光启翻译的那几本学术著作,《几何原本》、《勾股义》和《测量异同》都在大典中有所记载。
当然,徐光启之前也没看过《永乐大典》,这玩意成书后就在文渊阁放着,除了嘉靖来翻腾过一次外,后面的皇帝都没碰过,直到满清入宫将其付之一炬。
只能说,西方的文艺复兴,全赖华夏之力。
蒙古人西征虽没带书,却带了太多工匠,永乐大典中提到的理论、技术,本来也是这些工匠掌握着的。
而蒙古人最后对奥地利的进攻,是以失败告终的。技术会流落出去,启发欧洲人并不奇怪。
朱珏默写后世的教材,加上在《永乐大典》中翻找,总算是将基础的自然科学教材搞定了。
于是,就有了令孙元化兴奋莫名的皇家书院。
当日,反复衡量的宣德帝还是答应了朱珏开启民智的提议。
实在是参加科举的人太多,南方各种书院横行,太多的读书人扎堆了,谁知道哪天会搞出什么事来?
要知道,当年的两汉,就是没出路的读书人搞事,最后将强汉都掀翻了。
大明虽还没落到那个地步,在海贸的支撑下,不至于财政崩溃,但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总有一天要崩的。
两汉扛不住,大明一样不行。
是以,皇家学院应运而生。
教材算是半洋半华,没办法,朱珏没空去找那些西方传教士,欧洲也只是起步快点,并没有比大明领先多少。
与其找他们来帮忙编纂,还不如自已默写呢。
他的计划中,开始的启蒙课,开课范围最广,不单是落第举子,京城对此好奇的百姓也能听。他要从中先选拔出足够的讲师来,然后才能向其他地方推广。
真正的入学,就要通过入学考试了。
入学试中,语文是不考的,主要还是数学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就是化身语文的逻辑学。
背诵、默写这种小儿科的操作就算了,拿这玩意考举子,纯粹浪费纸。
当然,最终打出的名头是博弈论,这才是取代儒学的开端。
等攒够了讲师后,就可以开设分校了。
京城的这个学院,朱珏的定位是大学。可从无到有的建设起来,只能先打基础,所以也兼着推广的任务,一开始的定位是师范学院。
后世师范学院都快成夕阳学科了,他这个穿越者倒是要在大明新建一个,想想还真挺讽刺的。
朝中对此肯定是不认可的。
但皇帝自已出钱,分流如今的学子,这些人毕业后还不上朝堂上来抢正规儒生的位置,朝臣们也说不出来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何况,朝中还有一小撮坚决表示支持皇帝的朝臣在,又吸引走了不少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