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愿我们成为彼此的风景 > 2 生死课(第1页)

2 生死课(第1页)

019年1月23日,清晨6点40分,我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晶,你要坚强。你还是妈妈的支撑,一家人的支撑。”那天我要去医院陪爸爸做活检。

在医院里,我时刻都牵着爸爸的手,上楼牵着他,下楼牵着他,他准备上手术台做活检,我也扶着他。

医生让爸爸把头朝下,脸对着手术台上的圆孔,爸爸的病号服反穿着,扣子解开露出背来。然后医生站在操作台前对他的肺部进行造影对位,他们怕他乱动,将他的两只手缠上带子绑在身后。我隔着玻璃窗看着爸爸,他一个人伏在窄窄的手术台上,一个人待在巨大的手术室里,脑袋前面是巨大的金属仪器CT罩,周围有各种明晃晃的看起来就很冰冷的医疗器具。人被置身在一个陌生环境里,不免要用各种动作来掩饰内心的不安。所以,我看到他的身体老是动来动去,一会儿头扬起来,一会儿身子移动一下,一会儿手又抬起来了,搞得医生无法准确定位病灶位置,如何叫他“不要动”,他都恍若听不见般我行我素。

隔着厚厚的防辐射门,我依然能感觉到失去记忆的爸爸面对病痛时那巨大的虚无感,有着毫无还手之力的脆弱,还有束手就擒的无奈,这个时候,即使是亲人,也无法代替他去痛、去受苦。那种孤独感又来了,一个人的孤独,总有些路要一个人去走的孤独。我能做什么?

医生后来准许我进去安抚爸爸并拉住他的手,希望尽快取得病灶组织去做活检。我穿着防辐射服紧紧地握着爸爸的手,那一刻,我和爸爸终于又在一起。

“爸爸,不要动哦,我在这里。”

爸爸听话地“嗯”。

爸爸手上的留置针已脱落,血液从里面流了出来,弄得手背上到处都是,暗红色的血逐渐凝固,在手背、手腕上薄薄地牵连着,手腕上有大片淤青。有我在他身旁,爸爸安静多了,也不动来动去了,我一直和爸爸说话,让他不再注意到脸朝下这种不舒服的姿势,他已坚持了很久。

医生们取了一小条身体组织去活检,接下来继续等待结果。

其实CT片已基本能够确诊,只是还需要一个更完整的数据真相。

那天晚些时候,我和往常一样去接儿子下晚自习,我决定告诉儿子,爷爷的病情(他从来都叫爷爷,而没叫过外公),没想到十六岁的儿子,平时看他和我爸没大没小的,却远比我想象的要成熟,又要感性。

儿子听完我的话,看起来很平静,低声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问怎么治疗,问爷爷现在好吗?我说:“爷爷现在看起来很好,我们今天做了活检,在等待结果,看下一步怎么治疗。”他沉默着,没有说话,然后去卫生间洗澡了。那天他刚结束高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第二天要开始寒假画画集训。

儿子从卫生间出来,我刚好经过门口,看到他的眼睛红红的,明显哭过,我什么都没说,进了自己的房间,这个时候我知道他和我一样难过,两个同样软弱的人不能相互安慰,说出来的话只会令人心疼。

临睡前,我给儿子发了一条QQ信息,我们娘俩儿经常用这个聊天工具沟通。

“儿子,爷爷的病,我们一起面对。”

“我无法面对。”

我知道他刚才在浴室里偷偷哭泣,一定是为了爷爷。这个时候,小小男子汉已不好意思在妈妈面前显现出脆弱。

我深知他对我父母的情感。小时候,他一直在我爸爸妈妈身边长大。还记得他小时候,我爸每晚都要问他:“今晚按不按摩?”儿子每次都欢欣雀跃地穿着睡衣睡裤跳起来大叫:“要、要、要!”那响亮回答的声音要冲破天际,如同萧红在五六岁时跟着祖父学念诗,大嗓门儿地嚷嚷,叫着读诗,祖父还担心她把喉咙吼坏了。他们在睡前,总是用这种方式交流,爷爷为孙子拉拉小耳朵,搓搓脚板心,轻轻地揉揉他的小身体,然后给他盖好被子,再悄悄地离开。

记得儿子初三时,立夏那晚,我和儿子聊到夜里两点,那天他心情不太好,也许心里顶着升学的压力。那天晚上,天下着大雨,他问我:“妈妈,每个人的一生都像这窗外的雨点,一直落一直落,然后落地。”我问他:“你理解的落地是什么?”他说是死亡。这是他第一次这么清晰地和我讲到死亡,他说:“人的一生就像这雨,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落得快,一会落得慢,人的一生也如同一场雨一样,有起有伏,有快有慢,有自由落体,也有原地不动,但是最终都是在走向死亡,而我们要在这其中做些什么,才会让这一生有点儿价值,不至于回忆起来都是遗憾。”然后他哭了。

那是我们娘俩儿第一次说到死亡。有独立思考能力,希望在短短一生中活出自己价值、活出自我的人,或早或晚,都会追问这个问题。关于死亡和生命的价值这样的话题,并不需要在成长中回避,也许我们一生都不会准备好与亲人告别,我们希望他们活得长长久久,长久陪伴、长久活着,可是不老就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吗?

之后很多次,我和儿子聊起死亡,我问他:“为老人家祝福时都会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是‘不老’真的就是最好的祝福吗?一个人真的长生不老、永葆青春,难道就是最好的命运吗?”

儿子说:“一个人长生不老,其实挺惨的。在《不老泉》那本书里,就有那样的一家人,他们喝下了不老泉水,永远也不会老,每天都是一样的,他们停止了生长,甚至身体永远不会受到伤害,不会生病,不会被刺伤,不会有任何身体上的痛苦,可是他们居然说,那是对他们一家的诅咒。

“迈尔斯的老婆和孩子们没喝不老泉水,他们变老了,于是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他;而迈尔斯和他的父母需要不停地变换地方工作和生活,才不会让人们发现他们不老的秘密,这就意味着,他们一直都没有朋友。

“孤独是诅咒,家人亲朋的分离是诅咒,不能过正常的生活更是诅咒,当然更别说去思考自己这不老的人生有何价值了。喝了这样的水,怎么能说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此时的儿子,十五岁,他开始思考生死,以及人生的意义,这是学校书本里学不到的,而他在阅读中追寻答案。

这世界上,没有学校会开设一门功课叫“生死课”,而在文学里,其实一直都有。所以我带着一些学生读文学,我给孩子们开设“文学课堂”,就是想让孩子们在文学中,体悟人生的一切,诸如爱、生死、人性冷暖、悲悯、正义、正直、勇敢、诚信、勤劳,等等,并愿他们能因为有这些文学书籍里的领悟,活好这一生。

我带着孩子们一起读《小河男孩》,了解生命的过程。在书里,爷爷去世前,一家人回到爷爷的出生地。擅长游泳的孙女杰西始终在观察河流的状态,她发现河流一直向前,奔流不息。当主人公杰西站在瀑布顶,看到大海的源头,也仿佛看到了生命的源头,她也站在那里看到了生命长河的真相:有起,有伏,有背阴,有负阳,有平静,有颠簸,有波峰,有低谷……没有所谓的真正一帆风顺的时光。杰西说看到爷爷去世的脸像小孩子一样平静,其实每个人到老,都如孩子般天真童稚,不留遗憾时,他们就会放手世间的所有。

而文学作品和我们生活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小孩子们能懂得吗?

我有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叫依然,有一次,她写了一篇文章叫《对我最有影响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獾的礼物》,讲述了充满智慧的獾离开了他的身体,也离开了所有的动物朋友。

虽然他在生前已告诉过他的动物朋友,如果有一天他离开了朋友们,他只是到了隧道的另一头,大家不要为他难过。但在寒冷的冬天里没有了獾,这对其它动物们来说实在是太难过了。直到春天来临,所有的动物聚在一起怀念獾,大家一起聊起了与他相处间的种种,大家的悲伤才被慢慢抚平。獾生前教会每个动物一个特别的技能,例如青蛙是一个滑冰高手,它想起獾是怎样扶着他迈出打滑的第一步。所有动物都对獾有一段特殊的记忆,这就是獾给每位动物朋友留下的离别礼物。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已故的和蔼可亲的祖祖。

那是我五岁时的事情,在国庆节那天,祖祖去世了,当时我对死亡是没有概念的,我和妈妈、弟弟进去睡觉,爷爷和爸爸去了另一个地方。他们不告诉我,他们去哪了。到了第二天,我还傻傻地坐在小板凳上,像往日一样等着祖祖来给我梳头发。因为每次都是祖祖帮我扎头发,可是我不知道祖祖已经不在了。

我看完依然的文字,顿觉深深的感动。依然爸爸告诉我说,女儿是流着泪写完这篇文章的。我给依然留了长长的评论,其中有两段是这样的:

“关于祖祖的离世,关于獾的离开,依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想想,或许就有另一种答案。其实在你幼小的心里,祖祖给你留下的五岁前的记忆,你都能记得,那份记忆就是最珍贵的,只要我们对逝去的亲人不忘记,他们就永远留在我们的身边。而獾,你也说到,他也给每个朋友留下了一份独一无二的礼物,那就是獾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足迹,它并没有白白地来过。就好像《夏洛的网》里的威尔伯和夏洛一样,他们在有生之年,对各自的生命都有了突破和创造,就意味着它们的人生不是没有价值地度过,即使它们都有逝去的一天,可这一生,也是不留遗憾的。

“每一个人,每一个动物,每一个生命都是流动的,我们无法去保存其‘永远’,生命正是因为流动、更新和创造,才有趣,才向前。而我们面对在世的亲人、喜欢的动植物,又或是喜欢的一切事物,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好好与他们在一起,尊重他们、爱他们,珍惜在一起的日子,不留遗憾。并在他们去世后,永远记得。”

这是我与九岁的孩子谈论生死的方式,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我也相信文学是有治愈作用的,当每个人开始从阅读的字里行间去寻找那些隐秘的东西,他就会从中寻到生活的智慧和做人的力量。这些道理不是别人总结出来的,而是自己在阅读中,像寻宝一样一点点挖掘出来的珍贵礼物,它们会在生命里一直闪闪发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