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韦茨拉尔回到法兰克福的歌德继续在地方法院从事着律师工作,主要是充当居住在法兰克福的犹太人的辩护人。不过,在歌德长达四年的律师生涯中,他办的案子屈指可数,这一方面是由于歌德的心思并不在处理法律纠纷上,另一方面,他的诗人气质导致他在辩护时常常因为充满激情的舞台剧般的辩论而偏离事实主体,法官常常不得不制止他的“演讲”。
从少年时代起,歌德就对莎士比亚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莱比锡读大学的时候他曾经把一本《莎翁选粹》通读了很多遍。
在歌德的心中,“莎翁超群绝伦的特长、掷地有声的名言佳句、恰到好处的描写和幽默诙谐的情调,无不深获我心,铭刻于我的肺腑之中。”在斯特拉斯堡时,歌德曾一度嫌恶法国文学的古典主义,恰逢赫尔德尔向他推荐莎士比亚的著作,这使得歌德对莎士比亚更为推崇和敬重。
歌德曾写过一篇《莎士比亚命名日》的文章,并于1771年10月14日以此为题在妹妹和朋友的面前作了一次演说:“我初次读过他的一篇著作之后,就使我终身折服;当我读完他第一个剧本时,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生来盲目的人,由于神手的指点而突获光明……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有规则的舞台……我跳向自由的空间,这时我才觉得有了手和脚……要是我不向它们宣战、不去思索如何攻破它们的牢狱,我的心要被愤怒激惹得爆裂了!”
这段话被视为此后欧洲文坛盛行的“狂飙运动”的宣言,追求自然纯真的精神成为了歌德创作文学作品的基本目标。演讲后不久,歌德即正式将《葛兹·冯·伯利欣根》的构想付诸行动。歌德曾邀请赫尔德尔来法兰克福与他会面,但是赫尔德尔并没有赴约,而是写信给歌德,希望他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为德国文坛增添一抹新鲜的色彩。
歌德花了六周的时间埋头创作《葛兹·冯·伯利欣根》,并一气呵成完成了初稿。在这期间,他很少离开书房,几乎忘记了外边的世界,任何清醒的时候都伏在桌子上查阅资料或是奋笔疾书。每每到了深夜,整个法兰克福都处在寂静的黑暗中,歌德居住的阁楼却还闪烁着昏黄的灯光,他还在为作品寻找灵感。母亲担心儿子这样费神会伤了身体,歌德却在安慰母亲之后继续坚持工作。
初稿完成之后,歌德首先把它拿给朋友默克阅读,默克对歌德的这部著作十分赞赏,认为他开辟了德国文学一个新的领域。歌德又把书稿寄给赫尔德尔,然而,赫尔德尔的回信中没有一句认可或是表扬之词,相反,他认为由于歌德没有事先拟定提纲,随心所欲的写法让葛兹的形象显得死气沉沉,另有很多地方的文字是晦暗、多余的,完全没有写出来的必要。这样,歌德又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对初稿进行了认真修改。
葛兹是16世纪德国爆发农民战争时期一位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葛兹是最后一代骑士,在战场上十分骁勇,在一次诸侯混战中他受伤失去了右手,恢复健康后安装了一只铁手。1525年,独自参加了农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被软禁了一段时间。解禁之后,葛兹曾跟随卡尔五世征战土耳其和法国。晚年的葛兹在住所里回忆自己的人生,完成了一本自传。歌德的《葛兹·冯·伯利欣根》正是根据这本自传改编而成的剧本。
歌德将修改后的手稿再次寄给了赫尔德尔,这一次,向来苛求于人的赫尔德尔也对歌德的作品赞不绝口,他曾经在写给未婚妻的信中这样说:“这个剧本有着异乎寻常的德意志的力量、深度和真实……”1773年6月,在默克的帮助下,歌德将《葛兹·冯·伯利欣根》自费出版。剧本的出版引起了德国文坛的轰动,各路文学专家、学者纷纷对它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虽然这些意见褒贬不一,但是歌德在德国文坛的地位已经确立了。
在歌德的剧本中,葛兹的形象被无限放大,人物性格更加饱满并具有典型性。歌德对葛兹临终前情节的处理表达了他对“狂飙运动”的深刻理解——葛兹在临死前高呼“自由”,表达了他反抗暴虐、追求自由的革命精神,但是,身处封建社会,这位刚直不阿的铁手骑士作为被压迫的人民群众当中反叛的代表,终究只能以悲剧收场。
5。《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当初离开韦茨拉尔是因为无法忍受不能与夏绿蒂相爱的煎熬,回到法兰克福的歌德在很长时间里还是处于对夏绿蒂的眷恋之中无法自拔。他给夏绿蒂寄了很多信件,信上的每一句话都在诉说着他的相思之情,他恳求夏绿蒂不要将他忘记,却又不能跟她在一起享受爱情的美好。歌德处在这样一种患得患失的状态中,在失魂落魄中迎来了夏绿蒂与科斯特纳的婚讯。
科斯特纳在汉诺威找到了一个新工作,他准备在婚后带着夏绿蒂在那里定居。虽然知道自己对心上人的感情终将漂泊无依,歌德还是在痛苦中不断挣扎着,他甚至写信给夏绿蒂的家人,希望他们能多透露一些夏绿蒂的情况。歌德在写给科斯特纳的信中伤心地说,他将把贴在墙上的夏绿蒂剪影摘下来珍藏起来,并要求他能同意自己做他们孩子的教父。歌德给夏绿蒂寄去了一枚结婚戒指作为结婚礼物,不过这对新人并没有接受这一馈赠。
歌德近乎癫狂的状态让家人十分担心,却又不能帮他摆脱烦恼。1773年4月4日,夏绿蒂与科斯特纳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歌德并没有前往参加婚礼,只是写了一篇祝词寄了过去。歌德并没有按照承诺将床头墙上贴着的夏绿蒂剪影取下来,而是不现实地沉溺于对已婚的夏绿蒂的单相思之中。
心上人婚后一星期,歌德用颤抖的手给科斯特纳写了最后一封字迹潦草的信:“我至今也不能明白我是怎么离开夏绿蒂的……我感到自豪,又觉得委屈。我无法想象我是怎么能够这样做的……不过有一点,我们的上帝一定是个非常冷酷的人,让你得到了夏绿蒂。”至此,歌德终于承认了夏绿蒂结婚的现实,虽然内心仍然充满了对夏绿蒂的无限眷恋,但是他的生活逐渐回归正常了。
在夏绿蒂结婚前,歌德在韦茨拉尔结识的使馆秘书耶路撒冷自杀了。跟歌德一样,耶路撒冷爱上了朋友的妻子,这种单相思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加上工作上的不顺心和在社会上的不平遭遇,年轻的耶路撒冷没有像歌德那样在痛苦中寻找解脱的出口,而是采取了消极的手段——他借用了科斯特纳的手枪,用子弹结束了自己纠结的生命。耶路撒冷的自杀和夏绿蒂的结婚刺激了歌德的神经,思想和感情的碰撞使他有了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念头。
歌德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书信体和自传体的方式撰写《少年维特之烦恼》,将一个纯洁烂漫的年轻人的不幸爱情遭遇展现得淋漓尽致:维特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小镇,并在一次乡村舞会上结识了令他倾慕的少女。维特很快坠入对少女深深的爱慕和眷恋之中,全然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然而,少女在认识维特之前已经有了未婚夫,她无法跟维特保持恋人关系,况且维特与少女的未婚夫是不错的朋友关系,这让维特陷入了尴尬和痛苦的境地。
另一方面,身为公使馆秘书的维特在事业上也屡屡受挫,官场上污浊的环境和赤裸裸的互相利用的人际关系,让他逐渐失去了对事业的热忱。一位伯爵邀请维特到他的庄园去居住,然而,即使换了完全不同的环境,维特的内心依然不能平静,对少女的依恋和事业上失败的阴影时刻伴随着他,让他倍感痛楚,最终他离开了伯爵的庄园,回到自己的世界中。
维特对少女的爱与日俱增,少女却已经与未婚夫举行了婚礼,他的感情无处寄托,自己的才能也不能在这样的社会中得到发挥和展现,维特的内心越来越痛苦。最终,维特决定用死来解决一切,他先是找到了少女并与她诀别;随后,维特派仆人找到了已经是少女丈夫的朋友并向他借了一把手枪,巧合的是,把枪递给仆人的人正是维特朝思暮想却又不能得到的少女,这让维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感到了一丝幸福。
歌德写完《少年维特之烦恼》后便找出版商将它出版成册,这个时候从汉诺威城传来了夏绿蒂做妈妈的喜讯,歌德便将这本饱含他对夏绿蒂的爱与纠结的小册子送给了她。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围绕着书中的男女主人公,批判和赞美的声音此起彼伏,有的国家认为这本书的内容违背了伦理道德,从而将它列为了禁书;但是,更多的人乐于赞扬和追捧这本小册子。书在不同国家出版了不同的译本,一时间风靡欧洲,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维特热”,很多男青年效仿书中维特的穿着和谈吐,甚至有的人模仿维特的方式,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