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①,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②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③(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④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⑤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⑥(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⑦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⑧(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注释】
①得兼:同时获得。
②苟得:苟且取得。
③辟:同“避”,躲避。
④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⑤勿丧:不丢掉。
⑥蹴:踩、踢。
⑦何加:有什么益处。
⑧乡:同“向”,原先,从前。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羹,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被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富贵不能淫①
《孟子·滕文公下》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②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③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④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⑤,威武⑥不能屈⑦。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①淫:使……扰乱。
②得:实现。
③之:代志向。
④道:原则,行为准则。
⑤移:使……改变。
⑥威武:威胁暴力。
⑦屈:使……屈服。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