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前面我们说过赵国国君的哥哥赵嘉跑到了代郡,自立为王,我们这里暂时称呼为代国吧。
秦国进攻燕国,燕国和代国两国暂时结成同盟国,共同抵抗秦国。这一战发生在易水河畔,燕、代两国的联合军队被秦国的军队打败了。
这一战直接将燕国的主力军队消耗得差不多了,之后秦国进一步增兵,在公元前227年的时候攻占了燕国的都城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率领残兵退守辽东等地,但秦国的李信一直紧追不舍。
这个时候,代王嘉便送信给燕王喜,告诉他说,秦军之所以这么紧紧追着不放,是因为您的儿子太子丹,他曾经派人刺杀秦王,得罪了秦王,所以对方才这么紧追不舍的。
结果我们自然能想到了,燕国国君喜听到代王嘉这么说,觉得甚是有道理,为了苟活,他便将自己的儿子杀掉,将首级献给了秦王赢政。太子丹怎么也没想到,杀害自己的竟然是他的父亲。】
时至今日,赢政已经不怎么记得太子丹的面容了,荆轲刺秦时,他的怒气已经散去。
战国时期,父杀子,子杀父都是极为常见的事情,那时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根毫无信义可言,社会道德水平简直低到了最低端。
扶苏微微敛着眼皮,仿佛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了太子丹的绝望。
赢政低头,微眯着眼看向扶苏,“做何这般神色?”
扶苏想着自己总是直言劝谏自己的父皇,总是触怒对方,低声道:“倘若大秦如燕国落到这般境界,父皇可会用儿子的生命来保住秦国?”
他这么一问,李斯简直惊呆了,长公子扶苏是怎么回事?疯了不成,竟同小公子胡亥那般口无遮拦。
胡亥却是精神一奋,大声责骂扶苏,“长兄这般诅咒大秦作甚?”
他的演技拙劣到不可思议,从父杀子的故事里抽出神来的扶苏望着弟弟这般激动的神情,看似在为大秦打抱不平,实则眼里的幸灾乐祸怎么也遮掩不住。
这一刻扶苏开始正视大秦的小公子胡亥,而不是他的弟弟。
倘若天幕没有出现,父皇没有说出那句“这大秦的王储只能是扶苏。尔等,皆不及扶苏”,在一次次与父皇的对立之中,他这个长子一定会渐渐怀疑父皇是否真的要将皇位给他继承,毕竟小公子胡亥,父皇看似也是极为宠爱的。
那么,他真的登上皇位了嘛?这个时候扶苏募然想到这个问题。
他眼神犀利地看向胡亥,一贯温和的神情在面对这个大秦的小公子胡亥时,慢慢变得凛然。
胡亥一愣,他是第一次见到长兄以这样的目光看向他,不知怎的,他心里顿时一紧,难道长兄知晓他的心思了,这时候他突然懊悔自己表现得太过明显。
顶不住事的胡亥下意识地看向赵高,那是一个他惯常依赖的人,扶苏绷着嘴角自然也下意识地望向赵高。是了,赵高是父皇派在胡亥身边的人。
赵高一顿,只觉得头皮发麻,以往陛下从来没有出口直言肯定过长子扶苏的位置,他一直以为自己辅佐的胡亥是可以争上一争的,然而陛下之前所说证明了除非扶苏死去,否则其他人根本没有资格将来继承帝王之位。
此时此刻,扶苏这般看自己,赵高只觉得一阵心苦,公子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过去胡亥谨慎、乖巧伶俐样,长公子扶苏因着是亲兄弟的关系从来不曾怀疑过胡亥,但今日这天幕说到“父杀子”,这……
这几人之间的眉眼官司,赢政正想着扶苏的问题,并没有注意到。
扶苏淡淡道:“父皇,儿子并没有诅咒大秦的意思。”
赢政闭了闭眼睛,复又睁开,“历史从不需假设。”
扶苏恭敬应“是”,他又怎么会不明白,父皇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大秦在他眼里比什么都重要,更何况区区一子呢。
【秦王赢政和燕国太子丹之间年少的情谊落到这般下场,其实在那个年代也是必然。
环境是会改变人的,赢政回到秦国时,成为了战国时期一个强大国家的管理者,身上背负的可是秦国六百多年、一代又一代祖先留下来的重任。
他丝毫不敢懈怠,当时太子丹来秦当质子的时候,他不能让太子丹借着年幼的情谊来接近他。
这个时候的秦王赢政已经不是单独的个人了,他的意志代表这大秦的的意志,所以他需要小心谨慎地平衡和控制各方的势力。
而燕国太子丹却没有意识到这个不同。】
扶苏若有所思,他是大秦的长公子扶苏,是父皇预定的继承人,而他对待弟弟妹妹却一贯以长兄的身份去对待他们,这几日大秦二世而亡的预言,他的弟弟妹妹都知晓了。
这一刻,思及这些亲人的反应,扶苏不由地一阵心寒,好似他视他们为亲人,他们却视他为未来的王,一旦未来的王若失势,他们便避之不及,哪里有半分将他视为长兄的态度。
扶苏募然明了,他一直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他应该像自己的父皇那般,做个冷酷的君王。
赢政一边听着天幕,余光不小心掠过一旁的扶苏,他眉心一动,恍然间觉得扶苏似乎有了一些变化。
【继续说回战局,燕王喜将太子丹的首级献给了秦王赢政之后,赢政鉴于这一次的大战中,燕国和代国的主要势力已经被清楚,残余的部下,赢政认为已经不足为惧了。
而且在当时时,秦国还分散去兵力在对付魏国、楚国上,两相抉择,赢政到底还是暂时罢兵,专注集中兵力往其他两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