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士荣走后,王五让人将蔡德忠、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方大洪五人带来。
蔡、胡、李、马、方即洪门前五祖。
五人在河南河北镇总兵蔡禄起兵响应吴三桂反清失败后被迫南逃,逃到襄阳后却不肯留在正统明军出身的忠贞营效力,而是想渡江去找吴三桂的大军。
原因是蔡德忠的父亲蔡禄是响应吴三桂起兵方被清廷诛灭。
因此五人想到吴三桂处效力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过此事也能看出五人对刚刚从茅麓山突出来的忠贞营并不看好,或者说对这支原来的闯军余部非常敌视。
哪怕忠贞营在夔东坚持抗清时间最长。
无它,只因五人包括起兵失败的蔡禄从前都是郑成功的部下。
而郑军一系对于农民军出身的顺、西两大阵营向来抱有偏见。
因此不管是郑成功在世还是如今的延平王郑经,都不愿意同顺、西阵营合作共同抗清。
不愿同流贼余部合作,也无法再回到郑氏麾下,五人只能去投已经扛起反清大旗的吴三桂。
一来吴三桂于当下反清人士眼中实力最雄,否则这些年来不会有那么多复明人士不断前往云贵策反。
二来吴军源于正统明军,相比流寇出身的顺、西二系更得人心,且吴三桂基本没有参与过对抗清军民的屠杀,这就使得吴三桂身上又多了一层仁义光环。
历史就是这么荒诞。
亲手消灭了永历政权的吴三桂却在永历死后,成了天下复明人士最大的希望。
大量复明人士对吴三桂的策反、逼迫,乃至造谣上血书什么的,逼的吴三桂都不得不向清廷自表忠心。
荒诞的一面则是历史的现实。
与其说永历朝廷覆没后复明人士将希望放在吴三桂身上,不如说大一统王朝必定削藩的这一铁律使得抗清人士必须将希望放在吴三桂身上。
除了吴三桂,复明人士已经找不到任何复国希望。
如果不是亲身参与了这个时代,王五也无法透彻了解这个时代以及处于这个时代的人性之复杂。
为了保存抗清种子,他选择降清。
降清之后又因为一场变故不得不再次反清。
反清之后又因为自身实力不足以坚持,不得不选择同吴军内部的抗清势力合作,继而又在抗清这一大计需要下彻底倒向吴三桂
一步步走到今天,虽然大的方向没有偏离,且所做的努力都在变成现实,然而总有一股被推动前进的无奈感。
或许,诚如一切的恐惧源于火力不足。
那种被推动的无奈感便源于他自身的底气不足。
好在,形势在向好的方面发展,而不是一如过去般令人绝望。
“五祖”之所以留在荆州,除了金冠三代表王五对五人竭力挽留外,也是因为王五的身份。
虽出于西山忠贞营,但王五接受了吴三桂授予的官职,承认了吴三桂建立的朝廷,并且当初也因为降清同忠贞营分道扬镳,表面上“南北府”已经是各自经营,互不归属。
因此即便荆州军与忠贞营还有千丝万缕关系,在外人眼里王五这個原明朝的湖广总兵俨然已经彻底投靠吴三桂,成为吴军的一员。
既然荆州军就是吴军,“五祖”自然打消渡江去投吴三桂念头,愿意留在荆州为即将到来的北伐事业出一份力。
金冠三在王五的授意下曾问过五人今后打算。
五人答案一致,均愿在军中效命。
只要能带兵打仗,哪怕只是个低级军官都可以。
王五却不能满足“五祖”带兵打仗的想法。
虽然“五祖”在少林寺学得了一身好本领,过去也在郑军中当过军官,有一定行伍经验,但“五祖”身上的江湖气质显然更适合“敌后工作”,而不是在前线冲锋陷阵。
让五人在军中带兵大材小用。
金冠三替侯爷“考察”过五人本领。
兄弟五人中蔡禄之子蔡德忠能口含铁丸喷射目标,不但百发百中而且力度极强,能瞬间将铁丸穿入人体,堪称一绝。
这种本事显然更适合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