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父母的语言 电子书 > art2共情 关注孩子的真实感受(第2页)

art2共情 关注孩子的真实感受(第2页)

父母这样做

第一,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孩子之所以产生嫉妒心理,是因为他还不能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这就要求妈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让孩子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妈妈不但要正确认识孩子,还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第二,让孩子认识到嫉妒的危害。

父母要向孩子讲明嫉妒的危害性,嫉妒不仅影响孩子间的团结,而且对自己也没有好处。应当认识到嫉妒的本质和危害,因为人人都需要与同伴接触和交流,而嫉妒却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自己的进步,发展下去既会害了别人,还会毁了自己。

第三,倾听孩子的感受。

嫉妒是人之常情,只是孩子不懂得掩饰而已。孩子表现出嫉妒的感受时,父母不应该立刻站出来否定,而是应该给予承认和接受。因此,父母切勿盲目对孩子的嫉妒行为进行批评,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苦恼,理解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产生的痛苦情绪,以便使孩子因嫉妒产生的不良情感能够得到宣泄。

第四,不要拿孩子与他人比较。

当家长拿孩子与他人比较时,孩子就会将怨恨的情绪转移到对方的身上,这时,就会产生嫉妒的心理。所以,家长要理解孩子这一心理特点,不要轻易拿孩子和别人比较,更不要用挖苦的口气,拿别人的长处来贬低自己的孩子。

第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有嫉妒心的孩子往往有某方面的才干,争强好胜,却又自私狭隘。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其争强好胜的特点,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使孩子在赶、超先进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压力转变为动力,超越嫉妒。为此,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别人领先获胜后,自己要做的事情不是生气,而是应该激发起自己的斗志,敢于和对方展开竞赛。这次你获胜了,下次我要通过努力超过你,和你比一比。同时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别的孩子获得成功了,肯定有许多优点值得你去向他学习,你要把对方的长处学到手,这样你也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03虚荣:早发现,早纠正

情景案例

小敏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天,放学回来,她对妈妈说要开家长会,并特意嘱咐道:“妈妈你穿得漂亮点。”妈妈不明白,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就问:“为什么呀?宝贝。”小敏回答:“你穿的衣服不好,别人还以为你是穷人呢!”妈妈说:“穷人怎么了?”小敏说:“穷人别人会看不起的。”妈妈说:“我们家本身就是穷人嘛,你不能和别人比穷富,要和别人比学习。”小敏回答说:“我觉得我们家才不穷呢!”

心理分析

虚荣心是人类一种普通的心理状态,它深藏在人的心灵深处,是一种肮脏的污垢,是一个需要摘除的毒瘤。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受虚荣驱使的人,只追求表面上的荣耀,不顾实际条件去求得虚假的荣誉。有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死要面子、打肿脸充胖子,这就是对虚荣心的生动描述。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指出:“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虚荣,是人生的一记暗伤。轻者,累及一时;重者,痛苦一生。

虚荣心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例外。孩子有虚荣心,是心理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如果不加重视,任其发展,虚荣心将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绊脚石,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喜欢弄虚作假,沽名钓誉。

对孩子来说,虚荣心是一种可怕的不良心理。虚荣心会使孩子骄傲自满,破坏孩子与他人的关系,使孩子处于孤立的境地。虚荣心强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使孩子产生嫉妒心理,导致情绪不稳定等,还会造成孩子行为上的迷失。所以,父母对虚荣心较重的孩子不能掉以轻心,而应当采取必要的方法加以纠正。

父母这样做

第一,让孩子认识虚荣的危害。

生活中,不少孩子通过一些欺骗和虚假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样容易造成孩子撒谎成性。这种品质让孩子无法客观真实的认识到自己,也会造成对他人的欺骗。所以,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虚荣的危害,并且通过恰当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虚荣心过强所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从而自觉地意识到虚荣心过强是不利于自己成长的。

第二,家长以身作则,杜绝虚荣。

孩子讲虚荣、爱攀比多数是受成人影响。如果父母为了满足虚荣心整天穿金戴银,开好车,住好房,用来向外界标榜自己的富有,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势必会受到虚荣的感染,进而不再潜心读书,而是会想办法用各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父母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同别人攀比,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用良好的言行去感染、教育孩子。

第三,不要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

孩子的年龄尚小,认知能力比较差,并没有建立起自己评价事物的标准,加上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容易导致其产生攀比心理。孩子一旦有了攀比心理,就会助长贪婪的欲望和极强的虚荣心,产生畸形的消费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会给他们将来的就业、生活带来种种负面的影响,甚至会使他们走上邪路。攀比心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家长要做的不是尽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而是要对孩子的攀比心理给予正确的疏导。在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时,家长不能简单地说“不”,而是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04猜疑:多交流,建立信任

情景案例

方敏是一所寄宿学校初二的学生。有一天中午,同寝的兰兰在收拾书本时,将书堆放在了旁边方敏的床上了,为此方敏瞪了兰兰一眼。其实兰兰并没有看到,其他同学也没注意。但是她立刻后悔了,怕其他同学看见,不巧的是,正好有一位同学抬头看方敏,方敏只能不好意思地笑笑。

事情发生以后,方敏心里非常担心,怕同学说自己太小气,以后对自己也不会那么好了。方敏一整天都在注意其他同学的反应,也不出去上自习。恰好看她那位同学又问她:“你今天下午怎么不去上自习呢?”方敏认为这是让她走开,好和别人议论她刚才瞪眼的事儿。晚上大家一起去吃饭,方敏回来晚了点,其他人正说笑着,也就没在意她,她认为他们一定彼此说好了,真的不理她了。第二天到教室,方敏又发现别人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她。心想坏了,她们一定对全班同学说了,这一下全班同学都知道了,自己是个小心眼的人了。

以后到教室的时候,听到同学们在笑,方敏就认为是在笑自己;她坐在教室的前面,她担心别人在背后说她的坏话;坐在教室的后面,她又认为前面的人回头就是看她,然后再讲她的坏话。为此,方敏整天坐立不安,觉也睡不踏实,怕睡着后别人讲她的坏话。不久,方敏患上了失眠性神经衰弱,学习成绩也下降了。她居然还在想:别人这下更会笑我学习成绩下降了。

心理分析

所谓“猜疑”,就是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它像一片阴暗的沼泽地,使人越陷越深,甚至失去理智。猜疑会增加思想压力,打破心理平衡,使人陷入惴惴不安之中,天长日久可以导致心理崩溃。

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猜疑是孩子心底滋生的“暗鬼”,是人与人之间的“离心机”,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