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想立志做成一件事,甚至希望事业上的成功,你就一定要相信自己做得到,寻找你的这种自信的品格,不下于寻找你的任何其他资格。不看重自己的人,就算说话句句得体在理,语调往往也在颤抖。
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A君来自一个很封闭的村庄,贫瘠的土地养育了他,也束缚了他,1998年高考,他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北京某名牌大学。谈起他的生活,他总是用“生命中的大转折”来形容那次高考。的确,对于大多数农村考生来说,高考就是一个分水岭,一次大分化,他每次回家都能看到那些儿时伙伴与自己的距离,生活的劳顿,信息的闭塞,一两年之内,他们的身上已经丝毫嗅不到那鲜活的学生气。
可是在逃离闭塞的同时,也要面临着心理上巨大的反差。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然而对于社会,特别是对于现代社会的认识却是少得可怜,从小过惯了农村的慢节奏,骤然面对这高楼快车的快节奏文明,他有些不知所措,头脑中,与生俱来的深刻的农民意识,与城市文明所昭示他的现代意识起了强烈的冲突。
“原来时的新奇瞬间便被一种灰色的抑郁所代替了,我是个比较固执的人,因此,适应这生活,我用了一年。”他不无疑惑地感叹。
是啊,一年本该明亮的青春却在灰色调中渡过,这大概就是基于出身不同的不平等了。
“不过,现在好多了,已经基本融入了现在的生活圈子,这种蜕变是很痛苦的,本以为生活就是这样了,可生活跟我开了个玩笑,让我看到了她的另一面,于是我只能选择爱上她了。”
其实每次面对新的世界,总会对旧东西来一次抛弃和对新环境的吸取,有的人善于把握自己,把不利自己发展的因素抛弃,而注入了新的因子,充满着活力,而有的人不善于把握自己,把本该珍惜的东西抛弃,却学起了不该学的东西,就只能选择堕落,当他们面对社会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A君是个善于把握自己的人,他了解与社会的距离,不仅是观念上的,而且是现实上的,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的低下,尽管他的入学成绩是全班较好的,但不论在哪方面,他都不是优秀的,他在大一时就担任了学生会的部长,在协调组织,与人交际方面丰富了自己,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克服了他惯于自我封闭的顽症,能够比较开放地生活,这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他又通过家教、求职等方式,一方面给自己赚足生活费,一方面又让自己广泛地接触社会,一举两得,就这样,他不论从观念还是实践基本上完成了对自己的改造与纠正,他于是在某种意义上已是一个城市人,习惯了现代生活的一切,从形式到内容。他这时的慨叹是“回不去了”,不知是指找工作不回去了,还是再也回不到原来那种心理状态与生存状态。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不成功的人,那是农村意识太强了,对于新事物,总不太善于接近和把握,总喜欢固执地抱守着原来视若珍贵的东西。他们不可能意识不到那种反差,只是他们没有开始试着改变,也许氛围的熏染,可以让他们沾染一些现代的气息,但毕竟不如开风气之先者,他们这一群已经变得很是平庸了。
当然,平庸也只是相对而言,与他们那些一样为青年的老乡们相比,他们也算是幸运得多了,毕竟,他们走了出来,有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虽没有把握好,也已比在家的人们走远了几步,这就是一种后天形成的差别了。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以上A君的那些落榜的同学,其实农村青年与社会的关系是最值得探讨的。这群人是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因而他们的眼光虽不及走进城市的人,却也比那些没上过学的同乡要高一些,这些人中的一部分,是属于有魄力的,他们没有以考分的形式却以另一种形式走向了城市,有的经商,有的打工,不一而足,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他们生活得非常艰苦。
打工的,便是城市人所不屑的“民工”了,他们来到这繁华的都市,但繁华不属于他们,属于他们的是整日整夜的劳累,和城市人无法想象得到的恶劣的住宿与饮食,这里比在家中更累,但同样是出卖着劳力,这里出卖得多,挣钱也便多。
他们为之奋斗的,只是生计而已,如果还有更高的,便是攒点钱,盖间屋,娶个老婆,过安稳的日子罢了。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得到的很少。
然而这个灯红酒绿的都市给他的诱惑又太多,就是这种心理不平衡,很容易导致犯罪,报纸上经常报道,说哪家装修工人杀了主人,抢了钱财的,说哪一桩抢劫强奸很有可能是民工所为;其实说到底是个人口素质低下的问题,农村人素质低,恰恰说明欠发展。
应该想到,即使那样的青年,给他一样多的机会,他也是不会走上那样的绝路的,当然有人品道德方面的因素,但绝不仅仅是这些。我们应该思考更多,更重要的,我们应该做更多,应该想到,现在农村的不能上学的孩子,也总有长成青年的一天,难道我们不该为改善他的成长的环境而做些什么吗?
提高工作和办事效率的秘诀
旧金山的加利福尼亚医学院副教授查尔斯·卡菲尔德领导着一个“成功事业”研究中心,他已经研究了在各行各业1500名杰出的成功者。他发现这些人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长,但也有一些共性——比如,办事高效就是他们最显著的共性之一。这种特性是有可能在后天为每个人所掌握的。
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成为公司经理或奥林匹克冠军,而是要说明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以下是在卡菲尔德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五点提高工作和办事效率的秘诀。
1.妥善安排日常生活
我们常听说,在事业上有巨大成就的人,肯定是那些样样都好的完人,这些人干劲十足,总是要把工作带回家去,一直干到深夜。卡菲尔德认为,事实并非如此。那些真正的事业家,乐于勤奋工作,但都有一定的限度。对于他们来说,工作不等于一切。当卡菲尔德采访了10个主要工业部门的高级董事和经理之后,发现这些人懂得如何放松,他们能够把工作留在办公室去做;他们珍视反谊和家庭生活;他们能够有相当多的时间与自己的子女和友人在一起。
2.动手前要进行理智的思维
大多数成功者在他们处理困难的或者重要的事情之前,都要在脑子里把这件事过上几遍。比如,著名的高尔夫球选手尼古拉斯,在击球之前总是在脑子里设想一下击球的轨道,以及球所着落的地点。
有些人总是在幻想会有一件什么重大的事情来临,但是,理智的思维活动不同。理智的思维活动能够锻炼我们实际应变能力,而其他仅仅是无效的思维活动。
3.不追求十全十美
许多雄心勃勃努力工作的人,往往事无巨细,醉心于完美,最后落个事倍功半。有一位女教授花了十年的时间研究一位剧作家,她心里总是怕不全面,遗漏了什么,最后,当她犹豫拖沓地把研究成果拿出来的时候,这位剧作家已名声大减,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了。
4.敢于打破陈规戒律
许多人自认为了解自己能力的限度,但是,我们所“了解”的许多东西往往是不符合实际的,甚至是荒谬的、自我禁锢的信条。卡菲尔德说:“自我禁锢的信条是事业成功的最大障碍。”
许多年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人不可能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跑完1公里。甚至在生理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也曾郑重其事地“证明”:人体不能承受如此重负。然而,在1954年,罗格·巴尼斯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冲破了这个禁区。在后来的两年中,又有另外的10名运动员相继冲破这个禁区。这说明,现实中许多人对自己的认识远远低于自己实际能力的界限。
成功者能够蔑视人为的清规戒律,他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在潜力上,因此他们才可以毫无拘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5.自信而又不要排他
成功者更注意的是如何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而不是醉心于如何打败竞争者。如果为竞争对手的能力或优势过分忧虑,就会不击自溃。
大多数成功者所关心的是如何按照自己的标准竭尽全力做好工作,同时他们认为,集体能够比个人更好地解决复杂的难题,因此愿意让其他人分担一部分工作。
高效工作的前提
经过多年研究,美国效率专家米切尔·柯达总结了高效工作的六个基本原则:
1.培养动力
动力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力,是一种去做、并且正确地去做事情的愿望,是怀着一个特定的目标,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向着新的阵地前进的愿望,是去成就既定工作的愿望。有些人从小就有这种动力,他们一心一意地去做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他们必然获得成功。另一些人只是在他们愿意或不得不去做的时候,才会努力,这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发挥动力的最佳方法之一是:把你一天的时间分割成若干部分,把每一部分都当作是独立的有价值的部分。一旦你把工作拆成许多组件,你就能投身于其中之一,把它完成,然后再继续做下一项。这样会使你提高效率,并且不断享受完成任务的清新之感。
多年来,米切尔总是在焦躁和恼怒的情绪中开始一天的工作。来到办公室,桌子上已是书信的海洋,电话铃在响,人们在排着队等待会见。等到11点钟,他已被搞得过度紧张,精疲力尽了,只怨恨工作了两个小时,一件事也没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