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拥有好几部轿车,名车大众车皆有。在10多年前,他的座驾多是白领阶层那一档的轿车。使用的是柴油,“超过九成九用300,有时用200”。现在用的多是日产总统型,据他说是为了安全,才改用这种大马力的车。李嘉诫打趣道:“贼人开2000CC的日本车打劫已经可以爬我头上了。”
他有一部劳斯莱斯,市值数百万港元。据统计,香港拥有劳斯莱斯1500余部,是全世界人均占有劳斯莱斯最密集的地区。以李嘉诚世界华人首富的身份,他坐劳斯莱斯,完全合其身份,且无人议论。他这部劳斯莱斯已近30年。李嘉减曾对《经济日报》记者讲,我自己绝不会坐,只有陪客时才劳驾它代步。
1993年第7期《世界经济》,对日产总统型房车如是评述:“犹记得3月中公益筹款活动中,一部日产总统型房车以160万由另一地产商投得。日产总统型房车来头不小,首先它是日本皇室御用座驾,置身其中,独享尊贵典范;其次此车矜贵难求,日本本土以外,除
了在中国香港便没法找到,加上配额仅40部,非泛泛之辈能坐拥……”
李公子泽钜的婚礼,花车是劳斯莱斯,李嘉诫坐的是日产总统型房车,到会嘉宾中何鸿椠坐的是劳斯莱斯,李国伟及郑裕彤的座驾亦同属日产总统型号。屈指一数,当日停泊在教堂门外的豪华房车,分别为19部奔驰、3部劳斯莱斯及10部日产总统型房车。
大多数人认为,李嘉诚既然已拥有名贵价昂的劳斯莱斯,自己独享几次也无妨,大可不必打入“冷宫”。李嘉诚的意思,坐太名贵豪华的车,恐会使自己贪恋奢侈,忘记勤俭。
当然,也有人表示不解。如那位对李嘉诚赞叹不已的加拿大记者,又认为李嘉诚过于谨小慎微,他在文中说道:
“李嘉诚可以因一些小事而尴尬,好像他儿子泽钜在劳斯莱斯汽车上装的镭射碟机装得不好(注:有人批评他不似乃父勤俭简朴),李嘉诚也要费唇舌解释。这位世界级富翁向人船释这些小事,真叫人大惑不解!”
李嘉诚做了爷爷,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我不打算摆满月酒;省下的钱拿去做公益。将来第二个儿子结婚,如果女家方面肯听我劝,我照样不铺张。我认为一些事在内心庆祝就可以啦,我一生都未摆过生日酒。”
在香港商界,潮籍人以勤奋、精明而著称。也有人说潮州人“孤寒”(吝啬、小气)。1995年12月1日,国际潮团联谊会在港开幕,仪式完毕后,李嘉诚立即被记者包围住,有记者提到“潮州人孤寒与否”的问题。
李嘉诚说:“潮州人只是刻苦,而非孤寒。”他强调:“我绝对不孤寒,尤其对公司、社会贡献方面和‘作为中国人应做的事’上,绝不会吝惜会钱。”
真正的财富巨人,都明白自己是如何从艰苦中度过来的,他们更加懂得珍惜成功的来之不易。李嘉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正是因为一直保持着当年创业时期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而粤商之所以驰骋商界,百年不衰,凭借的也是这种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
3。言必言利,逐利而行
在岭南文化重实用思想的熏染下,广东人摒弃了北方人耻言利的传统意识,普遍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形成了重实利与务实的精神特质。
对广东人来说,他们更喜欢由外在的物质结构和功能构成的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更倾向于实在的内容和价值,更注重行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并在行动中不断修改调整自己的计划。先行动后思考、重实干、讲效益、求实用、重感觉、轻理论是广东人的特点。
据说新华社一位记者问一位广东农民:“你喜欢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这位20世纪90年代初的农民回答说:“你看我这里搞的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我就喜欢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我就喜欢社会主义!”
这位广东农民的回答,典型的体现了广东商人重内容不重形式、务实不务虚的实用主义观念。类似的理论,还有惠州一位副市长提出的“米袋子论”和“黑匣子论”。米袋子论是说:早上你拿了米袋子出去.晚上你背了米回来就行,不管你是怎么把米弄到手的。黑匣子论是说:经济生活好比一只黑匣子,只要一边投入一边产出效益就行,黑匣子里面过程看不见也不用管它。这里并不是鼓励人们去偷去抢,而是讲要善于变通,要务实,注重实效。
因为重利与务实,广东人从商做生意的目的就十分坦然与明确,即是要赚钱。为了赚钱,广东人干得踏踏实实,他们没有心思,也没有功夫空谈哲理、人生。人与人交往是因为有利益才交往。反之则视为浪费时间,做生意赚钱比一切都重要。
为了挣钱,广东不少商人远渡重洋,足迹遍布东南亚,甚至是欧亚太陆。一位英国人曾风趣地说:“只要有鸟的地方就有广东商人的足迹。”
近代东南亚商界的风云人物张弼士,出生于潮州一个贫寒家庭,成年后,他见家中衣食无着,便独自赴荷属东印度(今印尼)巴达维亚谋生。他最初在一家米店当店员,有了一点积蓄后,开始独立经商,“经营数年,囊渐裕”,于是他创办裕和公司。张弼士具有非凡的商业
眼光与商业魄力,在长期经商的过程中,他悟出了这样的哲理:哪里有利可图,哪里就有自己的脚步,而且脚步必须快。
有一次,他听到别人说开垦荒地利润高,于是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认定这一行确实有利可图之后,花巨资开垦荒地,种植水稻、椰子、树胶、咖啡、木棉、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他看到英国人在其殖民地“专辟商场、开矿,皆获厚利”,于是利用殖民当局鼓励经济开发的政策,采用兼收并蓄、全面开发的经营发展方针,大规模利用银行贷款从事实业开发,也从中获得了暴利。
1877年是张弼士发展最为迅速的时候,他在苏门答腊日里创立笠旺公司,专门从事荒地开发,拥有树胶、椰子、咖啡、茶等各类种植园,仅胶园就有七八所之多,有了丰富资源后,又购置新式机器,以进行咖啡与茶叶加工,逐渐形成自己的工商王国,招募大量华人移民从事经济开发。
当时的华侨汇款回家乡主要靠水客带交,这样既不安全,又因交通不便而经常延误时日。他便在日里创办日里银行,以办理当地华人移民的侨汇为主要业务,还有信贷、储蓄、押汇等业务,是最早的华商银行家之一。日里银行采用近代银行手段处理侨汇,还较早开展电汇业务,能够将汇款人附言与汇款一起迅速送到收款人手中,由于侨汇安全快捷,深受华人移
民的欢迎。日里银行业务兴隆,成为张弼士扩展业务的金融基地。
接着,张弼士看到锡矿能挣大钱,又进军英属马来半岛的文冬、槟城以及印尼的亚齐。他在文冬创立东兴公司,从事锡矿的开发,又开辟了一条新的赚钱途径;在槟城创立万裕兴公司,开荒种植椰树及杂粮;在印尼亚齐创立广福公司,从事轮船业务。其业务不断向印尼及马来半岛的各项近代实业延伸。
张弼士抓住殖民当局鼓励经济开发的太好时机,利用东南亚地区廉价华人移民与土著劳动力以及丰富的农业、矿产资源,以垦殖、开矿起家,业务遍及商业、金融、航运、房地产等行业,诸利并兴,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致富千万”,从一个一文不值的穷小子成为近代第一位东南亚华人首富。
可见广东商人的“言必言利,逐利而行”的实干精神,确实为他们带来了财富上的欢乐与满足。
4。诚信行商,儒商风范
人如果不诚实,就无法立身于世,就什么事都做不成。诚实的人不吃亏,自以为聪明、爱骗人的伪君子,最终是不会成就大事的。
曾宪梓亦是以经营国货为荣,在20世纪70年代进口领带横行的香港,为自己的名牌“金利来”争得一席之地。当然,他靠的是诚信。
若不是曾宪梓的叔叔写信来要曾宪梓去泰国处理其父亲的遗产问题,或许今天我们会少了个商场上叱咤风云的“领带之王”。1963年5月,曾宪梓先家人一步离开了故乡,取道香港去泰国。曾宪梓在父亲无法证实的遗产面前选择了放弃。这种放弃使得叔侄之间的感情得以维系。因此,叔叔收起戒心,教会他做领带。
1968年,曾宪梓带着母亲、妻子和3个孩子,再次来到香港。当时是年关,他又没钱,最后还是叔父的汇款才给这6口人一个安家之处。万事开头难,虽然是大学毕业生,但毕竟是个外来户,什么都不懂,还要养活家人,曾宪梓从来没有这么艰难过。为了谋生,他曾做过保姆,给别人看孩子挣钱,但艰苦的环境并没有磨灭他的信心。生活的艰难却萌发了曾宪
梓创业的决心。他利用晚上的时间认真钻研香港的市场状况,发现当时香港服装业很发达。400多万香港人中不少人有几套西装。有句话这么说:“着西装,捡烟头”,意思是捡烟头的流浪汉都穿着西装,可见西装的流行程度。在泰国就在领带行业于过的曾宪梓出于一种职业敏感,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西装那么普遍,但是作为西装最重要的配件——领带却没几个
像样的,这是一个颇为巨大的市场。通过调查,曾宪梓还发现,当时香港的领带大多从外国进口,本地的领带业还很薄弱。他默默地在心里盘算,以香港400万人计,假如每人有一套西装,配一条领带,这领带的销售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起初,曾宪梓和妻子两人只是用手工缝制低档的领带。尽管夫妻两人起早摸黑,干得很辛苦,生意却非常不好。开始的时候,没有人买他的领带。好不容易有一家商店的经理同意看一看他的领带,可是他报出的价钱,简直就叫曾宪梓无利可图了。曾宪梓当然不愿卖。那位经理便把自己店里经营的进口名牌领带指给曾宪梓看,相比之下,曾宪梓所做的领带用料低廉、款式单一、色彩灰暗,确实摆不上柜台。
曾宪梓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察觉自己从主观想象出发,认为生产档次较低的廉价领带,会比较容易进人市场,事实证明他想错了。廉价产品所换来的不是利润,而是别人歧视与羞辱。只有精品才能打开市场,否则自己生产的和地摊货又有什么区别,自己当初生产领带的初衷也就不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