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明代理学家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就意在鼓励子女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父母在物质方面给予孩子最大的满足,比如各种高科技的玩具,价格不菲的高档文具,充裕的零花钱。出于对子女的关爱,就算是家庭条件一般的家长,宁肯自己少用点,自己节省点,也要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让孩子生活得更好点。在这种父母的影响下,男孩渐渐地形成一种观念:觉得自己享用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也就出现了好吃懒做、花钱如流水、浪费饭菜、不知节约等许多浪费无度的不文明行为,节俭反倒成了贫穷和小气的代名词。
中国的一位儿童教育专家说:“对于大手大脚的孩子们,他们的这些坏习惯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一些孩子小小年纪就会乱花钱,这都是父母的错。把孩子看成‘小皇帝’,从小宠着、惯着,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必然会让孩子产生依赖、不劳而获乃至挥霍的不良思想,这些都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命运。”
同时,由于男孩心智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父母的纵容让奢侈浪费成为男孩的习惯,男孩会产生这样的一种价值观:谁花的钱多谁就有威信。很多家长虽然反对孩子的奢侈浪费行为,平常也会批评孩子,但大多治标不治本,这是因为不从根本上纠正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很难让孩子有所改变。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爱学习,孩子也爱学习;家长爱劳动,孩子也爱劳动;家长乐于助人,孩子也乐于助人。其实,让一个孩子养成某种习惯并非难事,关键看家长怎么教育,而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有一个商人虽然拥有巨额财富,但自己的生活非常俭朴,而且时时刻刻都在给他的儿子灌输他儿时的俭朴的价值观,防止他挥金如土。这位商人的儿子在长大成人之前,从没去过父亲的办公室和炼油厂。
他在家里搞了一套虚拟的市场经济,称他的妻子为“总经理”,要求自己的儿子认真记账。儿子靠做家务来挣零花钱:打苍蝇2分钱,削铅笔1角钱,练琴每小时5分钱,修复花瓶则能挣1元钱,一天不吃糖可得2分钱,第二天还不吃奖励1角钱,每拔出菜地里10根杂草可以挣到1分钱,劈柴的报酬是每小时1角5分钱,保持院里小路干净每天是1角钱。商人为自己能把男孩培养成小小的家务劳动力感到很得意,他曾指着10岁的儿子对别人说:“这个小子已经开始挣钱了,你根本想象不到他是怎么挣的。我听说煤气用得仔细费用就可以降下来,便告诉他,每月从目前的账单上节约下来的钱都归他。于是他每天晚上四处转悠,看到没有人在用的煤气灯,就去把它关小一点儿。”他不厌其烦地教育儿子勤俭节约,每当家里收到包裹,他总是把包裹纸和绳子保存起来。
这样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他的儿子长大以后也成为一个有建树的成功男人。
节俭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古人认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淡忘了老祖宗的教诲。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较为富裕的物质生活,而且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挣的钱花在他身上是理所应当的。结果,在孩子身上大手大脚地花钱,孩子也任意挥霍他的零花钱。父母以为节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在孩子脑海中也丝毫没有节俭的概念。
节俭真的成为过去式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从持家的角度来看,“成于艰辛败于奢侈”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如果只知挥霍不知节俭,一个家迟早会成为一个空壳。从男孩的角度来看,让他大手大脚花钱,他就会以为父母挣钱很容易,也就不会尊重父母的劳动。从社会资源的角度看,地球上的资源就越来越少,如果大家都肆意挥霍,等到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孩子又去消费什么?由此看来,节俭也就是要珍惜地球的有限资源和人类自身的劳动成果。所以,即使在物质富足的今天,我们依然要教男孩懂得节约。
怎样才能培养男孩的节俭习惯呢?我们建议:
第一,给孩子一定的金钱,由他自行支配。
父母对孩子消费的管理和指导应该是具体细致的。比如在家庭中,父母不要让孩子享有任何特权,应该让他们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消费份额。比如你先告诉孩子家中工资收入总计多少,日常开销多少,给孩子一定的金钱,全部由孩子自行支配。如果鞋买贵了,上衣就节省点儿;买了好裤子,手套就不买了。这使孩子对自己应享有的配额非常清楚,再无非分之想,另外还锻炼了孩子对生活的控制能力。
第二,不要过度满足孩子的消费。
现在有一些父母超越自己经济能力来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这种做法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父母要学会对孩子的某些消费要求说“不”。如对孩子过于频繁的物质要求,采用延缓兑现的方法,让孩子心理上感觉到,每一件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符合家庭财力的可以买,相反就不能买。孩子如果提出过分的物质要求,一定要坚决拒绝,并耐心说明拒绝的理由。
第三,给零用钱要适度。
给孩子过多零用钱对其成长会很不利,零用钱的发放应该有一定的制度,即多长时间发一次,每次给多少,应该和孩子交代清楚,并且严格执行。一般来说,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发放零用钱的周期不宜过长,以一周左右为宜。不能对孩子零用钱的去向不闻不问,要求孩子计划消费,让孩子准备一个记账本,随时记下自己的消费情况,到周末时和孩子一起讨论总结,消费合理就表扬和奖励,消费不合理就要批评和指正。
第四,父母要在消费方式上给孩子做出榜样。
学会合理与适度消费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也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做好这件事并不需要什么深奥的理论,关键在于父母时时处处要在消费上给孩子做出榜样,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为,都要以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为标准。
压岁钱要花得有意义
压岁钱应该怎么花才有意义?恐怕所有男孩听到这个问题,都会肯定地答道:“父母给的压岁钱应该自己花,这样才有意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男孩的压岁钱是不是花得有意义。
刚拿到压岁钱,强强就约了几位同学在一家肯德基聚会,并自豪地说:“这餐我请客!”说着强强从口袋中拿出三张崭新的百元大钞,交给收银员,换来大堆美味食物。
吃饱以后,他们又开始逛街。在某名牌商店,强强为自己买了身上千元的衣服。
晚饭时,强强才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家。爸爸屈指一算,强强这天竟然花费2000多元,差不多等于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了。
看了上面的故事,不知道为人父母的你有何感想?也不知道你的儿子,是否会像强强一样,收到压岁钱就胡乱消费?假如答案是肯定的话,你又如何处理呢?下面这位聪明爸爸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每年孩子的学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我想到鼓励孩子把压岁钱储蓄起来,或是为新学期做准备,或是为自己日后上大学做教育储备。
于是,我对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小刚说道:“儿子,你收到这么多的压岁钱,爸爸有个建议。”说完,爸爸看了看小刚。
小刚看爸爸正盯着自己,于是问道:“什么建议,您快说呀!”
看到儿子迫不及待的样子,爸爸说道:“咱们父子俩投入相同数量的钱,成立一个“上学基金”,以后上学的学杂费、书本费一律从这里开支。”爸爸说完就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小刚。
想到爸爸也会往自己的“上学基金”中存入相等的钱,小刚高兴地同意了爸爸的提议。
相信看了这位明智父亲的做法后,你也会很赞同吧!你都想拍着自己的脑袋说:“这么好的办法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我们之所以说这个方法好,是因为这种成立“教育基金”的方法既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也能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家庭责任感。
压岁钱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每逢过年,很多孩子都因为长辈们给的压岁钱而变得“富有”起来。有的孩子对突然有这么多的压岁钱感到惊讶,甚至有点不知所措。对于孩子这些不菲的压岁钱,不少家长都会强行让孩子上缴,或者直接没收过来据为己有。因为他们总觉得孩子不会管钱,弄不好就会丢;或是认为孩子手里的钱太多,会助长他乱花钱的坏习惯。
让孩子上缴压岁钱或者家长直接接手过来占为己用,这种方式在现在的家庭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大。但是这种方法对培养孩子的自主理财能力明显有—定的负面作用,同时也可能会使孩子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比如,孩子可能不上缴家长不知道的压岁钱。
另外,有些家长认为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选择让孩子自己处理压岁钱,父母基本上不过问。其实这种做法同样是不可取的,由于孩子的理财能力尚不成熟,还不具备管理大量现金的能力,因此让孩子自己做主往往会使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另外,现在的孩子虚荣心强,身上有太多的钱反而会助长攀比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