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甜甜都懒得起床,于是妈妈常说:“瞧你懒得像小猪似的。”妈妈这话一说,她倒有了理由,妈妈再次叫她起床的时候,她就会说:“我就是小猪,再让我睡会儿吧。”好不容易起床了,她连自己的被褥都不整理,任由自己的床上一片狼藉。假如妈妈不督促她,她就不刷牙、不洗脸,晚上不洗脚就睡觉。
在家里甜甜也从不帮妈妈做家务,吃完饭把碗筷一推,换下来的衣服往洗衣机里一放,就什么都不管了。平常她也是什么事都要妈妈催,有时候妈妈说她,她还振振有词:“我去学习了,这些事你帮我做吧。”
平时,无论妈妈工作再忙,家务活再多,甜甜也不会主动去搭把手帮助妈妈。看到甜甜那么懒惰、那么不爱劳动,妈妈真是发愁啊!
琳琳都已经上三年级了,但是每天起床后总是让妈妈帮她穿衣服。什么事情都不自己动手去做。
这天早晨,琳琳又让妈妈帮她穿衣服,妈妈走到她面前,边给她穿衣服边说:“琳琳,你已经长大了,以后要自己穿衣服。”当惯了公主的琳琳这可不同意:“我不要自己穿衣服,要让妈妈帮我穿。”见直接说教的方法行不通,妈妈灵机一动,说:“这样好不好?明天早晨在妈妈没起床的时候你就自己把衣服穿好,爸爸看到了,肯定会夸奖你的,到了学校你还可以跟小伙伴们炫耀一番呢。”琳琳听到妈妈这样说,感觉这样做很有趣,就拍手答应了。
第二天,琳琳醒来后,想起妈妈昨天和她说过的话,又仔细听了听爸爸妈妈还没起床,于是悄悄地开始自己穿衣服。由于这是琳琳第一次自己穿衣服,她的动作很笨拙,而且老是出岔子,不是将裤子穿反,就是把纽扣扣错。费了好大的工夫,终于把衣服穿在了身上……想着爸爸妈妈的表扬,她的干劲更足了,把被子也叠好了。
一会儿,妈妈来到她的房间,看到已经穿好衣服的琳琳以及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妈妈赏给琳琳一个甜蜜的吻,高兴地说:“琳琳做得真棒,真是妈妈的乖女儿!”这时,爸爸也走了过来,妈妈向爸爸炫耀今天是琳琳自己穿的衣服,爸爸也特意夸奖她:“女儿,好样的!”琳琳听后高兴极了。
就这样在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下,琳琳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除了自己穿衣服,她还学会了整理书包和玩具,洗自己的小件衣服和袜子等——她再也不觉得妈妈为她做这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了。
其实,孩子不爱劳动与家庭教育是有极大的关系的。许多父母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于是就不让孩子劳动;有些父母怕孩子干不好,不如自己干省事;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学业重,功课多,不想占用孩子的宝贵时间;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劳动这种事情以后自然会做的,用不着家长教育……如此便使孩子渐渐失去劳动的意识,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
据调查,英国小学生的每日劳动时间是72分钟,韩国是42分钟,法国是36分钟,而中国仅仅是12分钟。这样不成功的劳动教育,以至于现在许多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除了会考试,其他都不会!”为了让孩子走出如此令人尴尬的境地,父母要怎么做呢?
第一,要对孩子积极鼓励,适当赞美。
家长要珍惜孩子每次有意义的尝试,而且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每当孩子做好一件事,父母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给孩子一个微笑,拥抱一下或说声“谢谢”“干得不错”,都可以使孩子感到高兴和自豪,孩子如果体验到了劳动的愉快,就会激起再次劳动的欲望。当她失败的时候要适时安慰她没有关系,给她下次尝试的信心。
第二,抓住孩子学习动机最强烈的时机。
从孩子的发展过程来看,你会发现孩子都是喜欢自己做事的:开始学走路就不喜欢大人抱;学吃饭的时候也不要人喂,要自己舞匙弄筷地吃;帮她穿衣服,自己还会抢着套上身…这些时候,便是孩子学习做事情动机最强烈的时候。这时家长就应耐心地教给她们做事的方法,耐心指导孩子做好她们想做的事,使孩子享受到“我会做”的喜悦和成就感,父母千万不要顾虑到安全或觉得麻烦而不肯让孩子尝试,以免让她们错失了学习劳动的最佳时机。
第三,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劳动。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作为家庭成员,每个人都是有义务做家务劳动的。制定一个表格,标明全家人各自的任务,例如:爸爸妈妈负责做饭、孩子负责打下手;吃完饭爸爸洗碗、妈妈洗第二遍、孩子负责把碗放到橱柜里。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责任”。
劳动不仅使孩子成熟,也能让她们懂得人生的价值。父母千万不要忽视对孩子劳动观念的培养,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爱劳动、会劳动的人。
朴素妈妈养出节俭女孩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估计是大家最早接触的关于节俭的诗句了。但是很多人或许并不是真正懂得这两句诗的含义——不过是浪费一粒米饭,能带来什么不良后果?其实不然,如果对这个细小的行为不加控制的话,那就极有可能演变成花钱大手大脚、随意浪费的坏习惯。一粒米不珍贵,那么一碗米饭又有何珍贵的呢?浪费一顿丰盛的晚餐又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节俭尤其体现在细节处。我们必须认识到,不管是一粒米、一度电还是一滴水都是来之不易的,这些东西都是人们用辛勤劳动换来的。只有真正懂得劳动的艰辛,才会真正理解节俭的含义。也就明白了何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可是有一些家长因家庭富裕起来,感觉不愁吃不愁穿的,就在花钱方面大手大脚,完全忽略了对孩子的勤俭节约教育。他们对孩子过于溺爱,甚至有时为了讨好孩子而让孩子任意浪费。作为家长,你都不注重节俭,又怎能调教出节俭的孩子呢?
其实有些家长是错误地理解节俭了,让孩子学会节俭,是非常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因为,勤俭有助于磨炼人的意志,能锻炼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就像古人说的“俭能养志”,节俭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俭朴的生活可以培养出优良的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如果自小就忽视对孩子的节俭教育,让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那是很危险的。对孩子的未来也是极其不利的。
再说了,节俭又不是吝啬,而是学会合理利用资源,做到不浪费。把资源的利用发挥到最大而已。如果孩子小时家长就不重视节俭教育,以后再想让孩子做到不浪费那就很难了。
有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已经上小学的女儿去逛街。在路上看到一位老人正在卖报纸。这时年轻的父亲突发奇想,立即从口袋里掏出10元钱交给女儿,让她去买10份报纸。孩子把报纸买回来以后,这对年轻夫妇又和女儿商量,让她按原价再把这10份报纸卖出去,看看到底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卖完这10份报纸。
女儿尽管有些不乐意,但是还是乖乖听爸爸妈妈的话决定要把报纸卖出去。在父母的帮助下费了几个小时才把10份报纸卖出去。然后,父母让孩子去问卖报纸的老爷爷,他卖出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孩子这才知道,卖一份报纸只能赚几分钱。女儿默默地算了一笔账,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挣了几毛钱而已。女儿这才领悟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主动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以后再也不会随便花钱了,挣钱太不容易了!”
那对年轻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有心人。能不失时机地用这种较为轻松的方式来教育女儿要节俭。当然这个故事告诫大家特别是小朋友,父母的钱来之不易,一定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林女士是一个个体老板,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她现在拥有两千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家庭生活可以说是非常优渥。但她对女儿的教育却和很多有钱人家的教育不太一样,她也一直为自己两个女儿的明理而自豪。在谈及关于教育孩子的花钱观念时,她说,让在蜜糖中泡大的孩子多下乡体验艰苦的生活,吃点苦,教她们学会节俭。
林女士还说,“五一”节期间,别人的孩子也许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处吃、喝、玩、乐等,当然了这种方式她不反对,但是林女士总觉得除了让孩子过得快乐外,还应该让孩子在快乐的生活中学点什么。因此,她在女儿6岁以后,每年都利用一段时间陪女儿到乡下和农民兄弟的孩子一起生活,让孩子体验农村生活是如何辛苦,农村的孩子吃的是什么,是怎样过自己的节日等。因为有了农村生活的体验,林女士的女儿如今不但学会了节俭,对社会弱者也充满了同情心、爱心,也懂得如何做一位正直的人、一位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看到女儿的进步,林女士一直为自己的教育方法以及与孩子的配合感到自豪。
孩子的良好习惯并非一日形成,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孩子对掉在地上的一角硬币不屑一顾,懒得弯腰去捡。这就是因为平时在家里太浪费,不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而造成的。于是明理的父母教女有方,从小就不让宝宝忽视一个小硬币、一个旧玩具、一张白纸……可是,仅仅这样做收到的效果可能不是很明显,所以家长如果想要培养孩子节俭的好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的一些行为表现主要是从父母身上模仿来的。家长本身就要有正确的金钱观,不浪费,在生活上要俭朴,精打细算,比如珍惜粮食,节约用水、用电等,在孩子面前起到表率作用。
“身教”更胜于“言传”,家长务必要给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家长有了勤俭的好习惯,孩子才会更真切地领悟到“勤俭是一种美德”。
第二,家长要端正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