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在技术研发上“敢于花钱”是出了名的。华为的技术优势也与其持续、大规模、不计血本的研发投入模式有密切关系。华为坚持高额的研发投入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近20年来,它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占销售收入的10%,并将研发投入主要用在前沿技术、核心技术以及基础技术研究上。华为甚至将“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写进了1998年出台的《华为基本法》,为的是在一定利润水平上追求企业成长的最大化:“我们必须达到和保持高于行业平均的增长速度和行业中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速度,以增强公司的活力,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和实现公司各种经营资源的最佳配置。在电子信息产业中,要么成为领先者,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就必须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在国外,一般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平均水平为10%左右。任正非坚信高投入才有高产出,大规模才能高效益。因此,华为创立之初就将每年销售额的10%投入技术研发。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华为仍坚持加大研发投入,2009年研发费用高达1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27.4%。
在压力面前,任正非立下誓言:“处在民族通信工业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要竭尽全力,在公平竞争中自下而上发展,决不后退、低头”;“不被那些实力雄厚的公司打倒”;“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带着这些信念,任正非的管理显得强硬甚至几近偏执。
华为公司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从创业开始,就始终坚持以市场的商业成功为导向,一切投资、一切管理的改进都紧紧围绕产品的市场商业成功,尤其摒弃的是脱离商业成功导向的、唯技术的创新。这种盲目自傲的创新,对于没有资金来源的公司来说,无异于自杀。
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市场的变化,华为以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紧紧跟随。2004年华为推向市场的一款WCDMA的分布式基站,相比传统的基站,运营商每年的运行/运维费用包括场地租金、电费等可以节约30%,为客户带来了价值的同时体现了产品的竞争力,从而获得了客户的好评和选择。
2011年1月7日,第44届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在美国拉斯韦加斯开幕,华为在展会上发布了多款终端新产品。
据华为副总裁、首席营销官余承东介绍,华为在本次展会共有I。DEOS系列X5、X6、S7等多款手机与平板产品亮相,其中IDEOSX5是重点首发产品,也是华为终端IDEOS系列的旗舰产品之一,它定位于中高端商务机,倡导“简单商务”概念,搭载Android2.2操作系统,配备3.8寸触控屏,500万像素摄像头,2011年第一季度陆续在亚太地区多个国家发货,春季在国内上市;提及另一款旗舰产品。IDEOSS7,余承东表示,S7已经在欧洲、澳洲等多个市场陆续上市,更获得北美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百思买青睐成为其主推新品,在刚刚过去的圣诞季,S7更成为当季最畅销产品。
在中国市场,2010年华为移动宽带出货量超过500万片;华为融合终端出货超过1500万台,两者市场份额均持续保持第一;手机产品累计市场份额居国内前五,出货量超过1500万部,其中Android智能手机份额在国内绝对领先。
华为如此大投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信息产业的风险无处不在,企业的兴起与衰落几乎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任正非认为,华为只有持续不断地大投入,保持一定的规模,才能站稳脚跟。
IBM每年约投入60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各个大公司的研发经费都在销售额的10%左右,以此创造机会。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对机会的认识往往在机会已经出现以后,做出了正确判断,抓住机会,形成了成功,华为就是这样的。而已经走到前面的世界著名公司,它们是靠研发创造出机会,引导消费的。它们在短时间内席卷了“机会窗”的利润,又投入创造更大的机会,这是它们比我们发展快的根本原因。
任正非将“坚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追求在一定利润水上成长的最大化”作为华为七大核心价值观中很关键的一条。他说:我们始终坚持以大于10%的销售收入作为研发经费。公司发展这么多年,员工绝大多数没有房子住,我们发扬的是大庆精神。
先生产、后生活。而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多年来一直未动摇,所有员工也都能接受,有人问过我,“你们投这么多钱是从哪儿来的?”实际上是从牙缝中省出来的。我们的发展必须高于行业平均增长速度和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速度,才有可能成功。公司过去每年以100%的增长速度发展,以后基数大了,速度肯定会放慢,那么以怎样的速度保持在业界的较高水平呢?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任正非坚持这样一个观点:
在华为的人才结构中,研发人员所占的比重一直在400名左右,目前87000多名员工中有43%从事研发工作。研发部门是华为最大的部门之一,不仅人数最多,而且经费也最多,员工的薪酬待遇也比其他部门高许多。
华为对研发部门的投入,是公司最大的一项投资。2001年英特尔执行副总裁魏德生访问华为,当听说华为的研发人员超过10000人的时候他不由得大吃一惊--华为的研发人员居然比英特尔这个视技术为生命的公司还多。
华为能在中国激烈的通信市场竞争中,与世界电信巨子的较量中脱颖而出的原因,除了坚持以顾客为导向,拥有令人赞叹的产品可靠性记录外,最重要的是其对研究开发的高度重视。
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20年坚持下来,华为产品已经成功打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服务于300多家运营商。2013年7月,在《财富》世界500强的排名中,华为位列315位,已经超越爱立信(排名333位)成为世界第一大通讯设备供应商。
5.专利数量全球第一
华为历来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同时也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华为真诚地与众多西方公司,按照国际惯例达成了一些知识产权的交叉许可协议。宽带产品DSIAM,是阿尔卡特发明的,华为经过两年的专利交叉许可谈判,已经与其他公司达成了许可协议,华为会支付一定的费用,换来的是消除了在全球进行销售的障碍,经过努力,华为的DSI.AM市场份额达到了全球第二。国际市场是一个法治的环境,也是一个充满官司的环境,华为有了这些宝贵的经验,今后就不会慌张失措了。华为以后依然要在海外取得规模收入,如果没有与西方公司达成许可协议和由此营造的和平发展环境,这个计划就不能实现。华为付出了专利许可费,但华为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产值和更快的成长。
任正非说:“今天,由于技术标准的开放与透明,未来再难有一家公司、一个国家持有绝对优势的基础专利,这种关键专利的分散化,为交叉许可专利奠定了基础,相互授权使用对方的专利将更加普遍化。互联网的发达,使创造发明更加广泛化,也更容易了。”华为充分意识到需要在知识产权方面融入国际市场“俱乐部”,知识产权是国际市场的入门券,没有它,高科技严品就难以进入到国际市场。
华为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技术研发,在研究经费的数量级上缩小了与西方公司的差距,也在知识产权上缩小差距,目前华为已有4万多项专利申请,但相对于全球几十年的积累仍是微不足道的。知识产权投入是一项战略性投入,它不像产品开发那样可以较快地、在一两年时间内就看到效果,这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积累过程。
任正非还充分地认识到了基础专利的成长过程是十分漫长而艰难的,基础专利的形成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平淡,急躁反而会误事。基本专利的形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是应用型基本专利的成长过程也至少需要3~5年。华为一直倡导并建立了相应机制,鼓励板凳要坐十年冷,同时坚定地走出去积极融入国际性行业组织中,广泛地与业界同道交流、合作、协调;特别是在行业论坛以及行业标准开发组织中积极参与,共同致力于行业的成长和发展。虽然华为在国内外总共申请了超过4万多件专利,但华为知道真正核心的基本专利还不多。因此,华为持之以恒地在功能、特性、工程实现技术等方面加强投入,继续反对盲目创新、反对小农意识、反对自我封闭、反对闭门造车,坚持合作与自研并重,在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同时顺应业界的潮流、顺应相应的规则下,厚积薄发、投放有序、广泛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构建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
作为同在深圳设厂的邻居,富士康的老板郭台铭非常佩服任正非,他发现华为付出了两倍的薪水,挖了不少富士康申请专利方面的人才。“我觉得华为很伟大。为什么?因为它有专利方面的远见,它专利越多,竞争力越强。”
而与华为同时期成立的大多数中国企业却习惯于走捷径,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市场换技术,结果是技术没有换进来,市场也损失殆尽。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2009年,华为新申请专利6770件,累计申请专利达到42543件,华为申请专利数排名全球第一,此前,华为已经连续7年蝉联国内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第一。在LTE/EPC领域,华为基本专利数居全球第二位。与此同时,华为融入和支持主流国际标准,并已经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截至2010年,华为在123个标准组织中担任了148个关键领导职位。
美国著名国际投资银行家库恩这样评价中国的华为公司:华为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强大的通信设备商之一,它凭借专利与创新,成为中国新式企业的标志。虽然许多人曾批评华为是“二流公司”,但现在,华为已经成为世界级革新领袖,它的崛起震惊了原来的大佬们--如北电、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
华为的成长壮大之路就是不断技术市场化之路,就是不断培养技术商人之路。在未来,对科技知识进行商业经营的企业和人才才是真正的统治者!
6.创新要适应市场的变化
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商业工程师)。要想成为院士,就不要来华为。
任正非从创业之初就明白:只有卖出去的技术才有价值。卖不掉的等于废品!正因如此。华为的成长壮大之路就是不断技术市场化之路,就是不断培养技术商人之路。在自主研发上的出类拔萃,使华为在通信领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取得了高速的发展。
醉心于对最好最新技术的追求,却忽略了客户的真正需求是很多技术人员的一个通病。因此,任正非一直在强调“技术市场化,市场技术化”。
他表示:
“技术市场化,市场技术化”,我们号召英雄好汉到市场前线去,现在一大批博士、硕士涌入市场,3~5年后会对公司的发展做出推动。现在C&C:08即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你的产品是已有的产品,思想上仍是仿造的。唯有思想上的创造,才会有巨大的价值。例如,首先发明光纤通信。为使公司摆脱在低层次上搏杀,唯有从技术创造走向思想创造。杂志、资料不能产生思想创造,只有用户需要才能产生。所以我们动员公司有才干、有能力的英雄豪杰站出来,到市场前线去了解用户的需求。
“技术市场化,市场技术化”就是技术的创新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对技术公司来说,贴近市场进行研发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发成果转化成产品,并被广泛采用,从而产生收益。
任正非强调,为了使华为摆脱低层次上的搏杀,唯有从技术创造走向思想创造。“杂志、资料不能产生思想创造,只有用户需求才能产生。所以我们动员公司有才干、有能力的英雄豪杰站出来,到市场前线去了解用户的需求。”
为避免研发人员只追求技术的新颖、先进而缺乏市场敏感,华为公司硬性规定,每年必须有5%的研发人员转做市场,同时有一定比例的市场人员转做研发。任正非在其题为《狭路相逢勇者生》的演讲中谈道:“新的产品研究体系的特点:一要保持持续领先;二要以客户的价值观为导向,强化客户服务,追求客户满意度。”
研发战略调整之后,华为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华为有什么好产品,客户需不需要,转变为客户需要什么,华为来开发。这样应客户需求而进行的研发不仅使华为更加贴近客户,有效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更直接影响了企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