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理论
马歇尔根据股份公司大量涌现,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广泛分离的事实,在传统三种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种生产要素即“企业组织”。他认为,使用资本的经营能力的供给由三种因素构成:一是资本的供给;二是使用资本的经营能力的供给;三是一定的组织。通过组织把前两个因素结合起来,从而使生产得以进行。马歇尔对第一个因素的报酬称为利息,对第二个和第三个因素的报酬则称为利润。因此,他认为,利润就是企业组织,即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监督组织生产和承担风险的报酬。至于利润的决定,马歇尔同样是利用供求均衡原理来说明的,即利润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组织、管理能力的需求和供给。
地租理论
马歇尔认为,地租是土地的报酬。他把土地的收益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基于自然赋予的特征,而非由人为的努力所取得的收人;另一部分是基于对土地的投资使土地改良所取得的收人。前者是土地的纯收入,即真正意义上的地租。
《经济学原理》共分六篇:第一篇标题是“导言”,认为经济学是研究财富及人类欲望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人类福利。第二篇标题是“若干基本概念”,以财富、生产、消费、劳动、必需品、收人、资本作为分章的标题,讨论了价值、土地、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准租等概念。以上两篇是为论证均衡价格论作准备的。第三篇的标题是“论欲望及其满足”,这是对均衡价格论中需求一方的分析。第四篇的标题是“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这是对均衡价格论中供给一方的分析。第五篇的标题是“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在这篇中,马歇尔把三、四篇分别考察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依据供求均衡原理,提出了均衡价格理论。第六篇的标题是“国民收入的分配”。此篇用供求均衡观点研究了各个生产要素价格,这是均衡价格论在分配领域的引申和应用。可见,供求均衡价格体系是马歇尔经济学的中心。
大师小传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2—1924)是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
在马歇尔的努力下,经济学从仅仅是人文科学和历史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发展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与物理学相似的科学性。剑桥大学在他的影响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
1842年,马歇尔出生于英格兰一个银行职员家庭,虽然家境一般,父母却努力让他受到很好的教育。1861年,他放弃了牛津奖学金和将来得到教会职务的机会,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1865年他以优异的数学成绩毕业,并留校任研究员,转修物理,兼教数学。不久,他加入了格洛特社,该社是道德哲学讲座教授约翰·格洛特所组织的一个晚餐研究会,研究的范围涉及英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这时他的学术兴趣发生了变化,由物理学转向哲学和经济学。在这期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斯宾塞的《第一原理》相继出版,马歇尔深受这些书中思想的影响。1868年,他奔赴德国研究康德哲学,同年回国。1868—1877年,他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道德哲学特别讲座的讲师,主要讲授经济学部分,也讲逻辑学和近代哲学,马歇尔讲授经济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法德战争期间,他再度去德国研究黑格尔哲学。1875年因研究保护政策而远渡美国。回国后,他又研究了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77—1882年,马歇尔任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学院主任,兼任经济学教授。1883—1884年,他接替逝世的著名经济史学家汤因比任牛津大学巴里奥学院讲师,讲授经济史。1885年,马歇尔受剑桥大学的聘请,任经济学教授,直到1908年退休为止。马歇尔一生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达40年之久,退休以后,仍继续从事经济学的研究和著述,到1924年逝世,享年82岁。马歇尔生平主要在剑桥大学任经济学教授,他的门徒庇古和凯恩斯等都曾在剑桥任教,所以以他为核心的学派又叫剑桥学派。西方经济学家把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看作是古典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因而又称马歇尔为新古典学派的创始者。
马歇尔最主要的著作是《经济学原理》,它被看作是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等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该书第一版于1890年问世,此后经过八次修订,并直到1920年第八版问世以后未再改版。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从剑桥学派分离出去、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支配西方经济学界达40年之久,后来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马歇尔的其他著作有《工业经济学》(与夫人合写,1879)、《工业与贸易》(1919)、《货币、信用与商业》(1923)等。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的主要成就就在于建立了静态经济学。作为最有才华的数学家之一,马歇尔在他的著作里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思想,把数学的定量材料仅仅作为附录和脚注。他独自开创边际效用理论,然而他在未把该理论完全纳入他的体系之前并未公开这一创见。
能够控制一种商品价格的唯一卖主才是垄断者——爱德华·哈斯丁·张伯伦
关键概念
寡头市场
张伯伦指出,所谓寡头市场,就是市场上售卖者的数目多于一个,但却不是多到每个售卖者对市场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因此,寡头市场是介于垄断和竞争之间的一种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的一种特殊形态。
销售成本
所谓销售成本是为了改变产品的需求曲线的位置或形状而支出的成本,即为创造需求或增加需求而花费的开支。它包括广告费用、推销员的工资、橱窗陈设、新产品的介绍等支出。
“张伯伦革命”
亚当·斯密以后的一两百多年里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垄断还是个别现象。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之后,经济学理论已无法对其进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普遍垄断现象开始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从19世纪初的西斯蒙第、穆勒、麦克库洛赫,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马歇尔、古诺、埃奇沃思、西奇威克,尤其是庇古和斯拉法,他们早已对垄断理论和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了大量的研究。但问题在于,他们始终沿袭着“斯密传统”,即将自由竞争作为普遍现象而把垄断作为例外来构造他们的理论框架。
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的张伯伦和英国剑桥的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才正式宣告“斯密传统”的彻底结束。始于张、罗二人的“张伯伦革命”的经济学意义就在于,20世纪中期宏观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天然逻辑的发展起点就是对垄断的分析,从这个起点出发,恰恰使得西方经济学比较正确地描述和表达了百年经济历史的本质和现状。
经典理论
垄断竞争理论
张伯伦认为只有那种能够控制一种商品销售数量,进而控制价格的唯一卖主才是垄断者。与“垄断”相反的情况就是“纯粹竞争”,它是指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竞争。张伯伦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竞争市场极为少见,因为纯粹竞争所要求的产品同质无差别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一般说来,一个行业中各个厂商的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别,而产品的差别正是垄断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张伯伦把产品差别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产品本身的某种特点,如专利权、商标、名称、包装以及品质、设计、颜色或式样等等;另—类是指环绕于售卖者周围的各种不同条件,如售卖者地址的便利、商店风尚、、经营方法、交易的信誉、工作效率以及服务态度等等。既然产品有差别,每个厂商就可以凭借它控制自己产品的供给和价格,从而成为一个垄断者,而且产品差别越大,则垄断程度越高。但是,这些有差别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又能互相替代,彼此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竞争,因此,它们既能互相替代,又不能完全替代。能互相替代的一面必然产生竞争,而不能替代的一面即差别性必然形成垄断,这样,就造成了垄断和竞争因素的混合,这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情形称为垄断竞争。
纯粹竞争的条件是:第一,市场上必须存在大量的买者和卖者,每个厂商只占市场一个极小的份额,因而对价格的影响可以小到忽略不计;第二,市场上的产品没有差别,即完全一样或标准化。
厂商均衡分析
所谓厂商均衡分析是要研究在不同类型的市场条件下,厂商如何调整其价格和产量,以获得最大利润。张伯伦为了进行厂商均衡分析,首次使用了一套全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琼·罗宾逊也同时采用了相同的方法和工具),这就是平均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以及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按照张伯伦的解释,所谓平均成本(AC),是指生产和销售每单位商品所需要的平均支出。平均成本除了包括转移到产品价值中的生产资料价值、折旧和工资之外,还必须包括利息、地租以及“正常利润”在内。所谓边际成本(MC),是指增加生产和销售一个单位的商品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所谓平均收益(AR),是指出卖全部商品后,每件商品的平均所得价款或单位商品的售价。所谓边际收益(MR),是指增售一个单位商品时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量。
张伯伦模型
张伯伦模型是张伯伦对寡头行为的研究模型。张伯伦模型研究的是双头垄断,即寡头垄断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他认为,双头寡头由于在竞争中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因而不再在产量和价格上互相争斗,而是达成一种默契,共同维持一个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的价格水平,并分配与这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产量,从而共同瓜分市场和利润。
销售成本论
按照张伯伦的观点,在垄断竞争下,决定厂商均衡的因素有价格、产品性质和销售成本。把这三个因素作为变数,厂商可以通过调整价格、产品性质和销售成本,以达到最大利润。他指出,假定产品性质和销售成本不变,厂商就通过调整价格及产量,来获取最大利润;假定价格和销售成本不变,厂商可通过改变产品的品质、设计、颜色、包装等,以相应地引起产品的成本和需求的变化,使之能取得最大利润;假定产品性质和价格不变,厂商则通过调整销售成本,以便得到最大利润。
张伯伦指出,必须把销售成本与生产成本区别开来。生产成本是创造产品和效用的费用;销售成本则是创造需求和增加需求的费用。他写道:“前者是创造满足欲望的效用;后者则是创造需求或改变需求。简单的标准是这样:在某种产品制造和销售的一切成本中,改变需求曲线的那些成本星销售成本,而不改变需求曲线的那些成本是生产成本。”换言之,“以产品来适应需求的那些成本是生产成本,使需求来适应产品的成本是销售成本”。
大师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