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雄霸台湾化学工业的巨头何义放弃塑胶生产经营的情况下,王永庆仍然凭借自己过人的胆识,以及敏锐的直觉,接下了塑胶工业。
事情的结果不出何义所料,塑胶粉粒虽然生产出来了,但月产只有100吨,是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小的。在台湾本土只能销售20吨,而日本的同类产品却是物美价廉,占满了整个台湾市场。
由于产销不能两旺,王永庆的台塑公司资金周转不灵,产品大量积压,公司面临倒闭的危险。
一些股东见前景不妙,担心的问题成了令人恐惧的现实,纷纷提出了退股。更有一些无聊的看客,趁机打击、嘲笑王永庆。
台塑面临夭折的危险,王永庆的事业陷入前所未有的逆境。
王永庆在自己四面楚歌时,决意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以常人无法想象的胆识,在股东们纷纷退股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变卖自己大部分的产业,以低价买断了台塑公司的所有产权,独自经营。
王永庆这么做,当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意气用事。他是在冷静分析过后才做出这样惊人选择的。
王永庆认真分析了台塑不景气的原因,发现除了日本产品的竞争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台湾地区的需求量有限,需求与供给之间,一个月要有80吨的差额,台塑的产品在台湾明显是供大于求。要想改变现状,只有打开台湾以外的市场一条路可走。
但是要想把台塑的产品外销,靠月产100吨的产量是极不现实的,没有任何竞争力,惟一的办法就是扩大再生产。王永庆决定马上扩大生产规模。在旁人看来,月产100吨都卖不出去,还想扩大生产规模,不是疯了就是傻了!
王永庆扩大生产规模的决定不是盲目的。因为台湾是世界上主要的烧碱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烧碱过程中被弃之不用的70%的氯气,为塑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他自己也明白,明知道产品过剩时,仍然坚持扩大生产产量,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真正的富人是不计较一时的得失的。远见卓识的王永庆想到了风险,但他更看准了大幅度的产量可以降低成本和销售价,就能吸引更多的岛内外客户。他认为即使暂时的赔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也是值得的。
王永庆经过几次扩大生产规模,又实行塑胶产品的深加工,终于使台塑企业起死回生,台塑的航姆一点一点地成形了。
王永庆在台塑彻底站稳脚跟之后,没有满足,而是把目光转向了木材业,投资创办了“台湾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从而结束了台湾纸浆进口的历史。后来又与日商合作,成立生产聚丙烯睛纤维纱的台旭纤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至此,王永庆的产业可以说是遍布台湾各地,跨化学、木材、纺织等很多个部门,被誉为“主宰台湾第一大企业家”。1980年,他又进军美国,在美国拥有了3个石化原料厂以及11个下游工厂,被美国石化界称为“不可轻视的劲敌”,成了真正的富人了。
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知足就是满足,停滞,不求进取,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心态,不健康的心理。知足者常乐,也只能是一种心理的自我慰籍,精神上的胜利;而不知足者才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如果你是满足于登上东山,看到的将是有限的鲁地,怎能像登上泰山之巅那样把天下尽收眼底,心胸无比宽阔呢?不知足,是一股挑战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始终如一的人生信念。
贾岛吟诗,反复推敲。欧阳修行文“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正因为不知足,才百倦不殆地长期磨练,才有了千古绝唱,传咏至今。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正因为不知足,才不断地钻研。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山外更有山,楼外还有楼,只有永不满足,我们才能走向更大的成功。诚如斯图尔得·约翰逊所说:“我们人生的志向并不是超越别人,而是在超越自己刷新自己的纪录,以今日更新更好的表现凌驾在昨天的成绩之上。”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知足而不求发展,就会被淘汰,只有不知足,才会进步、发展,才会有更大的成功。所以,我们要有更高的目标,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自己,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自己的努力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也许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4.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近几年来,“核心竞争力”一词已经成为职场人士经常谈论的热点概念,企业管理者强调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员工也认为拥有核心竞争力是才有生存的本钱。一时间,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所有人观注的焦点。竞争力是成功的原因,核心竞争力则是持续成功的原因。
核心竞争力的增长是职业持续性发展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有的职场人士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态,有的却越来越落伍,竞争力越来越弱。技术层面上,长江后浪推前浪,?管理能力上,又没能适时进行进修,因此警惕职场核心竞争力危机,是职场人士需要适时反省的问题。
通常上班族们总是感觉自己的能力的增长速度在减慢甚至停止,往往是职业危机的一个首要信号,对于30岁以下的职业人来说,这就显得尤为严重。因为在35岁前,职业核心竞争能力必须靠自己主动拼搏才能获得。对于如何摆脱这个发生概率极高的问题,还是要通过职业规划来客观科学地解决,了解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制定相应对策,就可以尽快走出这个职业冬天。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各有长,人各有短。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要求自己和别人一样,如果大家所掌握的知识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处于停滞状态。同时我们也没有必要要求自己在所有领域都能精通,事实上,个人精力的有限也决定了这是不可能的。真正聪明的人,会根据自身的特点,挖掘自己身上具有而别人不具有或者很少人具有的能力。独一无二的人往往就是最成功的人,那些所谓的天才,就是把自己的某种独特性甚至是某种缺点发挥到极致的人。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寻找核心竞争力就是寻找差异,寻找自己身上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寻找自己身上的个性。美国MIT多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说:“我们在招聘时,如果有人大学毕业时考试成绩全部是A,我对他不感兴趣;如果有人在大学考试中有很多A,但间有两个D,我们才感兴趣。因为往往在大学里表现得很好的学生,与我们一起工作时,表现得并不那么好。我们就是要找由于个性与众不同,在大学学习时并不是很用功的那些人。这些人往往很有创造性,对事物很警觉,反应非常机敏。人才更多的是一种心态,是指与传统思维完全不一样的那种人。真正的人才不是看他学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能不能承担风险,不循规蹈矩地做事情。”
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没有或缺乏知识,就如同失去了应战的本钱。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越多,才能便愈丰富,核心竞争力也就越强。
小沈和小陆同时被一家软件公司录用为程序员,小沈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学的是软件开发专业,她才华横溢,设计的程序简洁明了,而且很少会出现漏洞,一开始就赢得了老板的青睐。而小陆却是一所普通高校毕业的,甚至她的本科学历也是后考的,有人传言说,小陆之所以能够被录取,完全是因为上层主管当中有她的亲戚。
平常的工作量对小沈而言十分轻松,所以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逛商场购物上,而小陆却只能起早贪黑,才能勉强完成工作任务。为此,小沈总是瞧不起小陆,她甚至说:“和这样的傻瓜在一起工作,简直是我的耻辱。”
一年之后,老板给小陆涨了薪水,对此,小沈愤愤不平:“只要高层有亲戚就可以加薪,完全不考虑工作能力,这样的公司司有什么前途!”
这时,主管给小沈拿来了一份小陆的设计程序,小沈看后大吃一惊,小陆的程序和原来的相比竟然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简直可以用完美无缺来形容。
原来,在小沈自鸣得意于自己的才能的同时,小陆却在勤奋学习。而此时,小陆设计出来的程序已经比小沈的好得多了!
小陆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取得了绝对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得到了加薪,而小沈却自己的沾沾自喜而裹足不前。这就看出了一个人能否真正在职场站稳脚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能取得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尽管我们的社会和企业中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方面,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对管理的理解的深入和制度的逐渐规范,决定员工成功的因素越来越回归到个人的素质、工作能力等因素。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公司,无论你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能为企业和公司正确解决问题的人,能为企业和公司带来效益的人,一定会得到企业和公司的重用。
西班牙著名作家巴尔塔沙·葛拉西安在《智慧书》中写道:“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不可替代。让别人离了你就无法正常运转,这样你的地位就会大大提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工作能力。重要的不是你具有哪种能力,重要的是你所具有的能力是否是你的老板和你的企业所不能缺少的。
打造一种核心竞争力,不管是一种情感也好,一种精神也好,或者一种品质、一种能力也好,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你才能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远离危机。
5.成为精通业务的行家
加入WTO后,竞争,尤其是热门职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各人都有自己的择业目标,那么,求职是否有捷径呢?有,这就是精通业务和善于学习。
美国著名经营学者乔·马拉斯和戴维·霍拉斯在《成功的奥秘》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两个故事:有个南非的农场主,一心想发大财,于是,卖掉赖以为生的农场,离乡背井去找钻石。结果钱花光了,钻石还未找到,沦为乞丐。可叹的是,那个买主就在他的旧农场里找到了钻石矿。正当买主大发钻财的时候,老农场主在贫困交加中默默去世。
有个南美的寡居女农场主,做梦也想让儿子成为矿物学家,赚大钱。她含辛茹苦地把儿子送进大学,获得了学位。儿子毕业后,在一家石油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回家后,卖掉农场,把母亲接到城市,去发展他的事业去了。可惜的是,新的农场主在他母亲经常挤进挤出的一道狭窄石门旁,发现了两道发亮的痕迹,于是找专家化验,证实是金矿石,进而找人钻探,发现了一个大金矿,且是世界上最富金矿之一。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脚下有钻石,身边有黄金,却身在宝中不识宝,硬是要离开本行,远走高飞,去图什么大财,结果让大好机会白白从眼皮底下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