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折腾就要经受反复不断的磨练,如同一块好钢,需要千锤百炼。在折腾的过程中,要能够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困难,扛得住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重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像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人才只有经受反复不断的磨炼,才能成功。
1.信念是一剂良药
司图密尔曾说过:“一个有信念的人,所迸发出来的力量,不下于99位仅心存兴趣的人。”这也就是为何信念能开启卓越之门的缘故。当我们内心充满信念时,信念便会传送一个指令给神经系统,我们便不由自主地进入信以为真的状态。所以,若能好好控制信念,它就能发挥极大的力量,开创美好的未来;信念能帮助我们挖掘出深藏在内心的无穷力量。
2005年,有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名字、一个传遍中华大地的名字、一个感动中国感动你我的名字——洪战辉!他以执着的信念,面对着自己的苦难——12岁承担家庭重担、父亲患间歇性精神病、母亲离家出走、妹妹夭折……但他从未言弃过!他扬起了自己人生的信念之帆,演绎出了一曲曲人生的动人乐章!
信念是什么?信念是刺破阴霾的一束光芒,是破岩而出的一株小草,是傲雪怒放的一支梅花,是久旱过后的一捧甘露。信念不是智慧,但它却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诱人的光泽。信念是帆,提供前行的动力;信念是舵,锁定前行的方向;信念是灯,照亮前行之路。
信念也像指南针和地图,指引出我们要去的目标,并确信必能到达。而没有信念的人,就像少了马达缺了舵的汽艇,不能动弹一步。所以在人生中,必须要有信念的引导,它会帮助你看到目标,鼓舞你去追求,创造你想要的人生。
信念是一剂良药,能治愈你的伤口,使你重拾起生活的勇气;信念是一种力量,激励你在困厄中奋起,去迎接生活的挑战。罗曼·罗兰曾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只要拥有坚强的信念,我们便会以百倍的信心迎接每一个新的早晨。生活是公平的,你用信念对待它,它也会回报你丰硕的果实。
真的,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像信念这样,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人类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信念的历史。像耶稣、穆罕默德、哥白尼、哥伦布、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他们何尝不是改变历史也改变我们信念的人。若有人想改变自己,那就先从改变信念开始。
有两位年届70岁的老太太,也因对于未来的不同信念而有了不同的人生。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然而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怎么个想法。于是她给自己订下了更高的期许,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随后的25年里她一直冒险攀登高山。当她95岁的时候她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纪录。她就是大为有名的克鲁克斯老太太。
人生到底是喜剧收场还是悲剧落幕,是丰富多彩的还是无声无息的,就全在于这个人到底抱的是什么样的信念。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成功的信念。可以肯定,假如人类的祖先在第一次直立行走尝试失败之后便改变初衷,那么,我们这些子孙至今仍只能在地上爬行。幸好他们没有放弃。
再多的零相加,结果仍等于零,而一定的失败之后,往往是巨大的成功。行进中的江河,常因受阻而改变方向,但它一刻也不曾忘记自己的远大目标。全力冲刺,跌倒后奋起直追的人,即使最后一个到达终点,观众也会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如果想在人生中有一番成就,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把信念提升到强烈的程度。因为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会促使我们拿出行动,扫除一切横在前面的障碍。
2.玉不琢,不成器
。《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说明了后天教育和自身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孟母三迁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提供有利的成长环境,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孟子后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母亲的悉心教育是分不开的。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一个差的环境可以把一个人从成功的高峰推下悬崖。
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朝末年的中国,出了一个叫方仲永的神童,从小就能歌善舞,并且具有很强的写作天赋,能写诗作对联,五岁时,他的父亲叫他当众作了一首诗,那首诗还非常值得欣赏,反应出他的天赋并不是虚假的。可惜的是,他的父亲很愚蠢,带着神童方仲永到处拜访,实际上是显耀,认为既然是神童,就不必要让他再学习。又过了几年,仲永已十二三岁,著名诗人王安石又去看望仲永,并叫他当场作一首诗,却发现文采与辞藻都已经大不如前。又过七年后,仲永已经变得与和普通人一样了。
著名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同样,人的知识不更新,也肯定会枯竭,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才使他最终成了一个普通的人,浪费了上天赏赐给他的智慧,不然,凭着方仲永天生的聪明才智,再加上后来的努力,他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爱因斯坦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不管是有天赋的人,还是一般的普通人,都要努力学习和更新知识,才会有成就。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脑筋迟钝的人,经过不懈努力,也能做成不平凡的成就;而天赋很好的人,如果仅仅靠自己的小聪明作为资本去显耀,甚至看不起反应稍慢一点而正在努力拼搏的人,从此停滞不前,那么,她也将浪费掉宝贵的光阴,最终一事无成!科学家曾经对爱因斯坦的大脑进行过验证,证明他的大脑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反而还有些迟钝,小时候同学和老师总是欺负他,父母甚至担心他今后的生活都会成问题。但爱因斯坦不在乎这一切,在人生路上不懈地努力着,不断学习和创造,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贝多芬的父亲常对左邻右舍说:“小孩子就像是一棵茂盛的树,如果他自己去生长,一点也不管教,那是万万不行的。小时候要是不注意好好管教,长大后也是没有什么出息的。”有时贝多芬不用心弹琴,父亲就用戒尺敲一敲他的小脑袋。要是弹错了一个音符,就要弹上一天一夜,直到弹准为止。贝多芬的出名,和他的父亲对他的严厉管教以及自身的勤奋好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的成长受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孩子生下来,家长为他营造什么样的成长环境,给予他什么样的教育,那么孩子就会被熏陶成什么样。所以说后天的才能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勤奋,还在于家庭教育。
3.人一定要有进取心
“哀莫大于心死”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原文是这样的: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甚忘。虽然,女奚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孔子认为人生最可悲的莫过于意志消沉和丧失进取心了。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差别在于:活着的人有思想,有目标,如果一个人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沉浸在痛苦中,没有了思想和目标,那这样和死人有什么分别呢?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失败,命运不会对每个人都一样的公平,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只能自强不息,依靠自己来拯救自己,绝对不能自叹命薄,自暴自弃。只有锐意进取、信念不丢,才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方法。
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在演讲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叫塞尔玛的女士陪伴丈夫驻扎在沙漠中的陆军基地,丈夫奉命去沙漠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铁皮房子里。天气很热,身边只有语言不同的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没有人可以和她聊天。她非常难过,于是就写信给父母,说要丢开一切回家去。她父亲的回信就两行字,但是这两行字却永远留在了她的心中,且从此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
这两行字是这样的:
两个人从牢笼的铁窗望出去,一个人看到泥土,一个人却看到了星星。
塞尔玛不断看这封信。待她终于明白的时候,自觉非常惭愧,于是她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她开始研究沙漠中的仙人掌等沙漠植物,观看沙漠日落,于是难以忍受的环境变成了令她流连忘返的奇境。一念之差,她把恶劣的环境变成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次旅行,后来她还写了一本书,轰动一时。她从自己造的牢房里看出去,终于看到了星星。
其实,一切都没有变,改变的只是她的心态与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