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遇见成功的自己 郭德红 > 第五章 机遇是成功的试金石(第2页)

第五章 机遇是成功的试金石(第2页)

不过,洛克菲勒并不盲目蛮干,他几次去产油区实地勘察,密切注视着石油的涨落行情。最后,他对老伙伴克拉克说:

“现在动手为时尚早。”

“为什么?”克拉克不服气地问道。

“挖出那么多的油,行情只会往下跌。”洛克菲勒平静地说,“看样子还得跌。”他冷冷一笑,又说:“挖油的人全是笨蛋,不看行情,只顾疯狂地挖。”

“你不是说石油很有潜力吗?”

“那当然了,但现在时机还没到,行情还会向下跌,还不到涨的时候,所以现在不能动手搞。”

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虽然油市不再暴跌,但稍一回升就会再跌,正像他当时分析的:人们对石油的需求尚有限,加之往外运输不利,毫不控制的盲目开采造成了生产过剩。

不久后,南北战争爆发了,洛克菲勒暂时放下了石油,依旧向欧洲贩卖中西部的食品。这时,单是华盛顿政府对这些食品的购买就远大于供给。这时,长洛克菲勒8岁的佛拉格勒又同他一起经营贩卖北军需要的食盐,于是洛克菲勒便同佛拉格勒因贩盐而暴富,成了南北战争时期显赫一时的人物。

而此时,石油行情继续暴跌,由每加仑0。22美元的最低价跌至0。13加仑。没过多久又跌到1加仑连10分钱都不到,简直就同水一样便宜。

油井的所有人为阻止这疯狂的下跌,挽回损失,相约把每桶油售价定为不得低于4美元。

这是生产者的自卫本能,我们现在称之为“产地卡特尔”。生产过剩和行情暴跌,使卡特尔方面不得不减产,否则价格不能回升。可这样一来就没有人购买,大量滞销是必然的。结果没有维持多久,油价又开始下跌,最后一桶油才卖0。35美元,而运费却要花3美元钱。运输也成了石油滞销的症结所在。

而这时洛克菲勒了解到产油地正计划修筑铁路,他觉得时机到了,是时候了,便找合伙人克拉克商量:“我们赚了这么多钱,现在拿来投资原油吧,怎么样?”

“想投资暴跌的泰塔斯维原油,你疯了?”

洛克菲勒磨破嘴皮,克拉克依旧无动于衷。

在洛克菲勒的人生道路上,他的爱妻罗拉和英国化学家安德鲁斯是他的两尊幸运之神。

南北战争结束前的1864年9月,洛克菲勒与斯皮尔曼的女儿罗拉结婚,因岳父的原因,克利夫兰财界对洛克菲勒刮目相看。

安德鲁斯是个从英国移民来的化学家,和克拉克同来自威尔士。他曾在大不列颠帝国大学作过油母岩研究,现在决意要从宾州石油这个宝库中搞出精炼油来。这位美国最早从事石油精炼实验的先驱者十分自信,他找到了同乡克拉克:“让我们一起发展精炼石油事业吧,凭我们俩的资金实力,一定会成功的。”

“现在行市不利,我们搞这个有什么用呢?”克拉克还是不感兴趣。

当安德鲁斯得知洛克菲勒才是真正掌握公司权柄的人之后,就通过克拉克和他的两个弟弟与洛克菲勒联系。洛克菲勒当即答应拿出4000美元,但他名义上并未加入新公司,因为他的目标是独家包揽石油的精炼和销售过程,这将是比“卡特尔”还要卡特尔的方法。他正作多方面的准备经营自己早就看准的石油业。

以安德鲁斯·克拉克命名的公司所属石油精炼厂,坐落在克利夫兰市西南2。4公里的古亚和加河支流堤岸的下方。厂子毗邻伊利湖,不仅水路十分方便,而且能利用铁路运输。新公司所有权表面上归毫无贡献的克拉克掌握,洛克菲勒则担任公司的会计和推销工作,克拉克主管原油采购。

但由于克拉克缺乏眼光与胆识,洛克菲勒经常和他发生矛盾,最后两人终于闹翻,克拉克退出后,公司改名为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洛克菲勒此时扩充了他的炼油设备,日产量增至500桶(合7。9万公升)。

克利夫兰大小炼油厂共有50多家,唯独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规模最大,它仅仅雇用37人,1865年销售总额却有120万美元之巨。

这一年洛克菲勒刚满26岁。

洛克菲勒成为全球石油大王后,许多人都认为是他的运气好,机遇佳——卖食品,食品赚钱;搞石油,石油发财。但如果你看了上面的这段故事,相信你就会领悟到,洛克菲勒靠的不是运气,不是机遇,而是自己独特的眼光。石油不是洛克菲勒发现的,也不是他开采的,在许多人忙于开采和生产石油的时候,他却在卖当时更需要的食品;南北战争后石油价格暴跌,在许多人对石油失去信心而离开石油行业的时候,他却全力投入,终成大业。显然,他没有特别的机遇,更没有特别的运气,但他有发现机遇的眼光,有把握机遇的能力。

其实,机遇在大多数时候是同时降临在许多人身上的,问题是有的人能够发现,有的人却视而不见,以至与机遇擦肩而过。

某省一家橡胶厂接洽了一宗外贸生意:巴基斯坦某公司想加工一种异型轮胎,但数量只有5套,出价比普通轮胎高一倍。巴基斯坦厂商还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思:如果这5套轮胎质量合格,他们可能要大量订做。

但是,这家橡胶厂一算账,发现做这样的轮胎难度很大,必须为这5套轮胎特制模具,投资至少得10万元,这样一来,这笔生意就要赔5万元,所以他们没有与巴基斯坦签订协议。另一家中国企业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与巴基斯坦客户签订了供货协议。客户不太放心,一再叮嘱说:“一定要按期交货。”该厂经理回答:“没问题。”想起第一家中国厂家的情况,巴基斯坦客户不禁问道:“你们不怕亏损?”该经理说:“不怕。”协议签订后,这家橡胶厂如期向巴基斯坦客户交出了5套质量合格的轮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顺理成章——巴基斯坦客户立刻与这家工厂签订了8万套轮胎的订货协议,不久又签订了10万套轮胎的订货协议。你说,第一个厂家的机遇不好吗?当然很好。但他们却白白失去了一个极好的机遇,这能怪谁呢?当然只能怪自己没有发现机遇的眼光罢了。

许多人总是长吁短叹,认为自己没有成就大事业的机遇。其实,我们不妨对比一下那些成功者,你就可以发现,我们缺少的并不是机遇,而是发现机遇的眼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机遇是针对全中国所有人的,为什么有的人靠此发了财,有的人却仍然一贫如洗呢?个体经营是人人可为的,为什么有的人摆个地摊便赚了大钱,你却只满足于按月领工资呢?1987年5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从“信用社”的基础上改造成股份银行的深圳发展银行,以自由认股的方式,首次向社会发售人民币普通股79。5万股。人们对此是什么反映呢?按香港《信报》的说法,是“极为麻木”,“观望者居多,投入者寥寥。”许多人抱着怀疑、观望的态度,发行部门甚至把股票送上门也没有人认购。在这次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致富机遇面前,绝大多数人反应迟钝,白白失去了难以再现的机遇。极少数有胆识、有远见的人,却在这次机遇里迅速完成了资本裂变而成为现代富豪。据有关文章介绍说,1987年购买发展银行股票最多的是一位貌不惊人,“浑身上下不过二三十元”的老者,他好像漫不经心地一举认购了8万元证券公司推销不出去的股票。文章作者给这位老者算了一笔账:估计到1990年5月,只要这位老者未抛出股票,加上数次分息和优先认股,便可不费举手之劳身价倍增,起码市值人民币300万元以上……然而,过了没有多久,有人再次给这位老者算账时发现,他手中股票的实际市价已达600万元以上。

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略特曾说过:“生命巨流中的黄金时刻稍纵即逝,除了砂石之外,我们别无所见,天使前来探访,我们却当面不识,失之交臂。”美国人也有一句俗语:“走上失败之路的,往往是错失了机遇的人。”机遇降临时,它的身上并没有贴着机遇的标签,相反,它还常常乔装打扮,扮成不幸、挫折和困难的模样。目光短浅的人看不到,反应迟钝的人抓不住。只有少数眼光独特的人才有可能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因此,你要想获得成就事业的机遇,首先就得练出一双善于发现机遇和辨别机遇的眼睛。

身边的机遇不要忽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奥斯卡发明了一种勘探石油的新式仪器,并用它来为一个公司在西部沙漠地区勘探石油。几个月后,他所在的公司破产了。奥斯卡被迫踏上归途,来到美国中南部的俄克拉荷马州的首府俄克拉荷马市的火车站。

他失业了,一股消极的心态把他紧紧地笼罩着。

由于他必须在火车站等待几小时,为了排解心头的烦闷,他本能地在火车站上架起他的新式探矿器用以消磨时间。仪器上的指针清楚地表明该火车站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但被失望折磨着的奥斯卡不相信这一切,他一怒之下踢毁了那些仪器。“这里不可能有那么多石油!不可能!决不可能!”他十分厌恶地喊着。

然而,不久,人们就发现俄克拉荷马城地下埋有石油,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座城市就浮在石油之上。可是,这个发现者却不是奥斯卡。

奥斯卡痛失良机的故事从反面告诉人们:很多人忽视身边的机遇,总以为机遇远在他方。因此,常常会舍近求远,到别处去寻找自己身边有的东西,而机遇往往就在他的身边,只不过他没有发现或者没有重视罢了。

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个住在柏林的犹太人,时常梦见在一个碾米厂的地下,埋藏了许多等待他去挖掘的宝物。终于有一天他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而决定次日一早便去挖掘宝物。

第二天早晨天未破晓时,他就已经起床准备好了,到了碾米厂之后,他便仔仔细细、小心翼翼地挖了起来,可是几乎挖遍了碾米厂,却仍然没有挖掘到任何值钱的东西。碾米厂的厂主闻声而至,问他为什么在此地挖掘,当厂主听完他说明缘由后,突然高声大叫:“太奇妙了,我也经常梦见一位住在柏林的人,而他的院子里也埋着许多宝贝。”

厂主不但这么说,甚至还指出梦中那个人的名字,说来也真凑巧,这正是那个犹太人自己的名字啊。

于是犹太人立刻马不停蹄地回到自己的家里,赶忙挖掘院子,没想到他真的挖出许多宝物来了。

你知道了吧!有时,人们特别喜欢跑到外面去寻找宝藏,而不知道自己的院子里也埋藏了许多宝物,只是我们没有去挖掘而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