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产生误解是常有的事。如何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的祖先留下许多闪光的思想和可供借鉴的经验。
明代朱滚在《观微子》中说过:“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并非软弱无能,而是自信的表现,是正义的行为。尤其是“以德报怨”的高风亮节,可以使人反躬自问,心悦诚服。
有这么三种人:一种人离生活太近,不免陷于利害的冲突;一种人离生活太远,往往又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还有一种人与生活保持一种恰当的距离,这种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豁达大度的人。豁达大度,是人生的一种美,一种艺术。
豁达大度的人,他总是有着健全的神经和壮实的躯体。他潇洒、坦荡、热情、开朗。他决不会被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所困扰。他是一条江、一条河、滔滔滚滚,直奔于大海。
在豁达大度的人面前,你不必为说错一句话担惊受怕,也不必为做错一件事惴惴不安。因为他是个明智的人,他知道,人包括他自己,是不可能没有错的。
豁达大度的人更有着惊人的免疫力,尖刻、势利、贪婪、嫉妒几乎与他无缘。他更不会文过饰非,乃至于暗箭伤人。他光明磊落,他是个热爱别人也为别人所爱的人。
豁达的对立面是狭隘。狭隘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呢?是斤斤计较吗?是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吃亏吗?
高尔基曾经说过:“有些人在‘获取了荣誉后’就长出一个极其丑陋的‘自负的脓包’。”自负的人不可能豁达。豁达既是对人的一种信任,也是造物主对世界的一种馈赠。自负的人连人都瞧不起,还有什么馈赠可言?
不是有一句话:“被人求者常骄人,求于人者常畏人。”常常被人所求而感到不耐烦的人,要做到豁达大度,也是很难很难的啊!
学会豁达,是建立在认真的基础上的。没有认真也就没有豁达。豁达是人的一种风格,一种素养。豁达把人推向新的高度。豁达的人也是高贵的人。卑微的人得到的只是暂时的满足;豁达大度的人所拥有的却是欢乐——人生真正的欢乐!
有的人遇事想不开,甚至为芝麻粒那么大点事,也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自己折磨自己。也有的人觉得谦让“吃亏”、“窝囊”,因而在非原则矛盾面前,总以强硬的态度出现,甚至大动干戈,结果非但使矛盾不能缓解,而且丢了自己的人格。因而,每一个人都应培养自己“豁达大度”的美德。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豁达大度的美德呢?从古今中外那些心胸豁达的志士仁人的经验来看,需要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学会豁达,要加强修养,尤其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知识修养。克制和抛弃私欲乃是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的核心。一个人不为一己之利去争、去夺、去斗,扫除“报复之心”和“妒忌之念”,自然就“心底无私天地宽”。与此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一个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能够洞察事理,胸怀开阔。正如斯达夫人在《哥林》中所说:“愈是睿智的人,愈有广阔的胸襟。”
学会豁达,要目光高远。一个目光高远的人,就能从全局、从国家利益来考虑问题,就能置区区小事于不顾。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辉:站得愈高,看得愈远。启示人们:做任何事情,只有目光高远,才能看得广阔,才能心胸开阔。
学会豁达,要克己忍让。在社会交往中,总会遇到一些不‘仁义”之事。如果自己总是耿耿于怀,那不是自找烦恼,自己难为自己吗?同志之间发生了矛盾、误会,需要有一点克己忍让精神,这并不是比别人矮了半截,而是体现了自己的高风亮节。当然,忍让总有个“度”,这个“度”就是最终不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离开了这个“度”,无原则的忍让和妥协,那是我们所不主张的。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得好:“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让我们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具有豁达大度、广阔胸怀的人吧!
缩短和他人之间的距离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元帅远道来广州看望集训队员,队员们闻风集合,请元帅去讲话。元帅低声埋怨:“乱弹琴。”尔后他缓步走到队列前:“要我讲话,我就两个字,解散!”大家面面相觑,疑惑不解。元帅走到大树下,坐在棕垫上,招呼大家围过来,笑眯眯地说:“用训话代替训练,能训练出打硬仗的兵员?我是来找大伙谈心的,来帮助你们解决困难的。”队员们的拘谨一下子飞到九霄云外,元帅和士兵顷刻心心相印,亲如家人。
这位元帅把“队前训话”改为“促膝谈心”,在拉近人际空间距离中拉近了官兵的心理距离,形象地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原理。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空间范围圈里,这个空间范围圈就是他感到必须与他人保持的距离。美国人类学家与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文明社会中与他人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其远、近、亲、疏是可以用距离的大小来衡量的。
人们交往时相距间隔的大小,最能精确地表示他们会面的性质。拿美国来说,—5厘米之内的间隔适于爱抚,或者密谈。在这样的距离里甚至议论一下天气,也会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这个范围内,人们的交际不仅局限于言谈话语,而且还包括身体接触,气味相闻,体温相知,甚至连呼吸的快慢、脸色及皮肤肌理的变化,对方也一清二楚。
4—6厘米,是私人近距离接触时应保持的间隔。妻子站在丈夫这个空间范围圈时,感到舒适自然,但如果另一妇女站在这个位置,妻子就会为此而感到焦躁不安。
6—10厘米,是私人远距离接触时保持的间隔。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乃是一臂之隔,它适于商量个人私事。
10—17。5厘米,是社交中人们近距离接触时保持的距离。同事之间在办公室站着谈话,一般相隔距离如此。当一个人离他的秘书10—17.5厘米远站着,并且俯首看他,就会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
17.5—30厘米,是社交中人们远距离接触时保持的间隔,它适用于正式谈话,领导者的办公桌通常大得足以使来访者与他相隔这么远。超过30厘米,便成为人们在公共场合应保持的间隔范围,它适用于作报告或发表正式讲话。
选择适当间隔,有时是至关重要的。有一个年轻姑娘很喜欢一个小伙子,但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其原因就在于他竟然坐在离她20厘米远的地方向她求爱。
威廉·E·列波德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叫学生到一个办公室去谈有关成绩的事。房间里有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桌前桌后各一把。实验人给被测学生三种训示,分别为:批评的、表扬的和中性的。批评的训示,使人烦躁不安,其内容为:“我们认为,你的学科成绩很差,你没有下工夫。请到隔壁房间坐下,口试老师有话对你说。”表扬的谈话是一开始就告诉该生成绩优良,学习用功。中性的谈话很简单:“我们对你关于这门课的看法有兴趣。”
研究结果表明:被表扬的学生坐在离谈话人最近的地方;被批评的学生坐得最远;得到中性训示的学生,坐在不远不近的地方。
在人们交往中,如何运用人际界域学的原理,适度地拉近你与他人的距离呢?如下忠告可供你参考:
开会时,你要尽可能坐在主讲人身边。这会给主讲人一种亲近感。心理学家证实,知己比朋友靠得近,朋友比熟人靠得近,熟人比陌生人靠得近。但不要给人一种“拉近乎”的感觉。
合影时,你要尽量站在离领导近的位置,能站前排不站后排,能站中间不站两边。但不要给人抢镜头的印象。
讲课时,不妨走下讲台,在学生座位中间的过道上来回走动一两次。这样,就从心理上拉近了你与学生的距离,既增强了讲课的现场感染力,又密切了师生关系。但要适度,不能失去教师应有的姿态和风度。
谈恋爱时,你最好陪恋人多看几次电影。因为影院里座位的空间距离达到了肌肤相触、息息相闻的地步,最能体味热恋的滋味。
陪同外宾时,你要时时处处关照外国客人,彬彬有礼,表现得很热情。
路上碰到朋友时,你可以拍拍他的肩膀,比你年少的,还可摸摸他的头。但如果是异性,就得退回到75—120厘米的距离,否则双方都会觉得很尴尬。乘电梯、乘车、坐飞机时,你务必保持一副矜持态度。如果手中有书或报刊,可以全神贯注地看;如果手中没有可看的东西,不妨注视里面或车外的任何一个东西,万万不可两眼死盯着他人看。但如果旁边是你的恋人,这倒是一个含情脉脉的好场所。
学会与不好相处的人打交道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你在这个舞台上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离不开与其他人的合作,因此,搞好人际关系,才能使你在人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更精彩。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我们与之打交道的人不光是那些和我们同一个类型的人,和那些与我们似乎格格不入的打交道、相处,也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和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相处是容易的,因为彼此容易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语言沟通,而与那些不同类型的人相处、打交道,则是困难重重。
所谓“难以相处”的人,有的整天沉默寡言,即使你找话题,他也不搭理;有的高高在上,目中无人,似乎对你充满敌意;有的成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有的对你的工作吹毛求疵,百般挑剔;有的浅薄无聊,充满低级趣味……如果和这些人只是偶然相处倒也罢了,问题是有时你会被迫长时间地和他们交往、相处和共事,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烦恼是可想而知的,如何对付这些难以相处的人的确可称得上是一门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