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此时也在田忌军中。他对齐国的政局及邹忌、田忌之间的矛盾洞若观火,及见齐威王无缘无故忽然派人来召田忌回临淄,感觉齐威王一定是听信了邹忌的谄言,认为田忌如果回到临淄,将凶多吉少。
田忌在孙膑最艰难的时候曾助其一臂之力,而且长期以来,二人合作得非常好,孙膑实在不忍田忌自投罗网,乃提醒田忌说,齐王一定听信了邹忌的谄言,千万不要自己贸然回临淄。情急之下,他建议田忌率军回临淄驱逐邹忌,说:“若是,则齐君可正,成侯邹忌可走。不然,将军不得人于齐矣。”
孙膑此言,实是要田忌举兵“清君侧”。与其成为邹忌案板上的肉,不如孤注一掷,与邹忌一决高低,这样,倒还可能死中求生、反败为胜。
田忌对孙膑早巳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言听计从。他依孙膑之言,率兵攻打临淄。但邹忌也不是等闲之辈,早已作好了守城准备,田忌攻城不胜,眼见各地勤王之兵大集,只好弃军逃亡到了楚国。而孙膑于田忌攻临淄之时就已不知去向。
孙膑在此时急流勇退更不失为一良策。孙膑以其战略家的头脑,对齐国政坛的错综复杂了如指掌,对邹忌其人也比较了解。他之所以置身齐国政坛十几年,为的就是要报庞涓无端加害之仇。在马陵之战结束后,他的大仇已报,他也就应该为自己找个好的归宿,不可能迷恋政治,更不可能拖着残疾之体跟田忌逃亡楚国。
一个人会做事,不如会做人。当然,最好是又懂做事,又懂做人,那好事通常都自做了;而要是只会做人,不会做事,那往往就是不干好事。办一件事,往往要通过许多人,不通过人便不能成事,人事是所有事情中最难办的事。有时候,想办成一件事,得要迂回曲折,得要以退为进,得要颠三倒四,那还不一定能成事。
做人同做事一样,有时候也是要以退为进的,退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糊涂哲学:
俗话讲,退一步海阔天空。暂时退却,养精蓄锐,等待时机,重新筹划,这时再进便会更快、更好、更有力。有时候,不刻意追求反而更容易得到,追求得太迫切、太执著反而只能白白增添烦恼。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这种曲线的生存方式,有时比直线的方式更有成效。
8.忍私欲,懂进退
在与人打交道时,尤其是与职位比你高的人来往时要记住,不要让你的光芒抢了他们的风头,要不你会得罪自己的上司,堵了自己的后路。
对于许多聪明人来说,人生的最大害处不在外部,而在自己。一旦做出一番事业,就难免要居功自傲,而这样做的下场往往比无所作为的人更惨。所以,一个有“心眼”的人,应该知道居功之害。
因此,古人很注意,不论任何好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知退让之机,绝对不可以功高盖主,否则轻则招致他人怒恨,重则惹来杀身之祸。自古以来,只有那些与人分享荣誉者甚至是把荣誉让给别人的人,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事实证明,只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同样对那些可能玷污行为和名誉的事,不应该全部推诿给别人,主动承担一些过错,引咎自责,具备这样涵养德行的人才算是完善而清高的人。
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吞并楚国时,秦王政没有采纳老将王翦“破楚非六十万大军不成”的意见,起用作战英勇的青年将领李信,率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军连破两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毕竟是一代枭雄,他后悔当初自己轻率,随即下令备车驾,亲自去见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说:“上次是寡人错了,没听王将军的话,轻信李信,误了国家大事,为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务必请王将军抱病出马,出任灭楚大军的统帅。”
王翦冷静地说:“我身受大王的大恩,理应誓死相报,大王若要我带兵灭楚,那我仍然需要六十万军队。少于此数,我们的胜算就很小了。”
秦王当即同意。随后征集六十万大军交给王翦指挥。
出兵之日,秦王政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饮了饯行酒后,王翦向秦王政辞行,并惶恐地说:“臣有一请求,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
秦王听了,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日下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分辩说:“大王废除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为此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至抵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要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不理解,王翦对他们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没有对我深信不疑。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觉得,我绝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
王翦自损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赏赐,使秦王更加深信他不会造反,从而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使王翦无后顾之忧,一举灭楚。事实上,上司为了保持自己的位置,可能不会警惕身边他眼中的蠢人,但是一定会处处提防聪明的下属,害怕“日防夜防,家贼难防”,而且他一般会认为聪明的下属容易成为“家贼”,因为只有有能力的人才有成“贼”的可能。你一旦成为上司潜意识里的“贼”,那么你以后的路也就多了一个强大的掣肘了。正所谓:功高震主者危,行高举独者谤,自古已然。所以功高之日,一定要忍住自己对美名的贪恋,想办法自损自贬,才能远避祸害。
避免功高震主就要知进退之势,要知进退以下几条必须牢记在心:
一要守法。从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史记·循吏列传》,司马迁所说的循吏,就是遵循法规,忠实执行命令,能知时务识大体的臣子。
后世人以为只有慈爱仁惠、和善愉快,以仁义为准则的官吏,才称得上“循吏”,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应该是遵守法令,严格地约束自己,这才是循吏的作为。
二不参与。即不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自己所执掌的权力中去加以实现。《论语》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即舜和禹真是很崇高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一点也不为自己。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洁的举动,似乎可得一时之利,但最终为人们所厌恶,他的功劳再多,苦劳再大也终会抵消。
三不长久。古人说:“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如果身居高位时一天应比一天更谨慎,如同行走在危险的高崖之上,即使自己注意了,能得到善终的人也太少了。所以,位置越高,权力越大,怀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可不防,不可不早做撤退的打算。
四不胜任。古人说:“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即身居高位所面临的危险惊心动魄得就像以腐朽的缰驾驭着六匹烈马,万分危惧,所以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要时时谦让,功成身退,可得善始善终。
五不重兵。在古代,功高的臣子如果能够主动交出兵权,那么对君主的威胁就减少了,所以“不重兵”,就是自我裁军,以求自保的意思。
六多请教。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你的上司,他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所以一旦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主动向你的上司请教,探听他的意见,这样在办事时就有所凭借。
这一套不仅适用于封建官场,也适用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工作当中,尤其是在与领导的交涉冲突中,懂得进退,才会求得发展。
糊涂哲学:
“自损清誉、避祸远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自己来担当恶名,忍受别人的嘲笑,又要摸清楚上司的好恶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上司的戒心。
9.好汉宁吃眼前亏
好汉要吃眼前亏的目的是为了留得青山,要以吃眼前亏来换取其他的利益。如果因为不吃眼前亏而蒙受巨大的损失或灾难,甚至把命都弄丢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