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是西汉的重臣,受武帝遗诏;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昭帝死后,他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国君,因刘贺荒淫无度,即位二十七天后即遭废。霍光再迎立刘询为汉宣帝。史载汉宣帝即位时,在去拜祭祖庙的路上,霍光同车陪乘。汉宣帝十分畏惧,好似芒刺在背,浑身不自在,后因霍光有事离去,由另一位将军代替霍光陪乘,汉宣帝才敢活动四肢,才有了少少的一种安全感,霍光死后,他的妻儿子女全遭诛杀。《汉书》记载当时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说法:“声威权威能镇住皇帝者,当然不可容留,霍氏家庭的灭门之祸,正是始于霍光陪同宣帝乘车一事啊”。
石崇是西晋文学家,他任荆州刺史时,曾纵容部下拦路抢劫客商,却得了很多财物,成为巨富,生活奢侈,连晋武帝的舅舅王恺也望尘莫及。石崇与王恺曾多次想着法儿比富;王恺命家人用米酒洗锅头;石崇就拿家人用白蜡来当柴烧。王恺为带妻妾出外游玩,所经之路,就命人用紫色的丝布来围成一条有四十里长的临时“胡同”,让老百姓能闻其声不见其人;石崇听说后,则命仆人用五彩绵缎围成了另一条足有五十里长的“胡同”。王恺在比富的路上老是输给石崇后,唯有向晋武帝求援,晋武帝就将国库中收藏的唯一一件外国进贡来的二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了王恺,想为自己的舅舅争回一次光,殊不知石崇见后,故意将这珊瑚树打烂,并让仆人抬出了六七株高三至四尺、更为富丽的珊瑚树来赔给王恺,令其目瞪口呆。由此可见,石崇的财富有着国库的财富也无可比拟之处,最终,又正是财富美色使石崇及其全家老小尽遭灭门之灾。史载石崇在刑场上叹道:“这回那些下贱者可以沾得我家的财富利益了”。他至死不忘的依然是财富,旁边有人回敬他说:“你知道过多的财富可招祸患,为何不将这些财富早些分给百姓呢?”石崇才哑然无对。
韩信作为刘邦魔下的头号战将,勇冠三军,不论是带兵方法或是军事谋略,都有远非刘邦所可企级之处,对此,刘邦与韩信都是心知肚明的。问题出自作为部下的韩信,对此毫不谦逊,有一次,刘邦问韩信:“在你看来,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不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直肠直肚就答;“我是越多越好”。虽说这留下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千古美谈,但却在刘邦的心中埋下了祸根,引起戒备。后来韩信又在刘邦受困之时竟提出设“齐王”的要求相要挟。眼下虽然答应了。到后来终于借故杀掉了韩信。
陆机是西晋的文学家,出身于吴国的高级士族家庭,吴国被西晋剿灭之后,他与其弟陆去远居旧里,闭门勤读近十年之后,兄弟二人来到晋都洛阳以他们的文才为当时的权贵所推崇,以至有“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之说,陆机趁此而热衷任途,依附权贵,后卷入著名的“八王之乱”,为成都王率兵攻伐长沙王,战败而归,被宿怨者进谗言,诬告他久怀不轨之志,终被成都王杀死,并夷灭三族。
以上的悲剧,是由封建社会的臣子与君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所决定的。韩信可称为西汉的开国元勋,霍光则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辅政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有助于西汉社会上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陆机和石崇都是在自己的时代里久负盛名的文学家;他们或他们的家人罪不当死,但历史事实却与此相反。这样看来,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他的锋芒毕露、争强好胜、不居人后、缺乏谦逊和不会秘已之美的种种处事方式及表现,成了导致他们悲剧的直接诱因,他的才华盖世,权势在握,都在为人处世方面缺了一条心弦。
糊涂哲学:
当智则智,当愚则愚;愚也是一种智。必要时,甚至装一装“低能儿”,做一做“糊涂人”都是可以的。“难得糊涂”这句话并非一般人能够说出,这是聪明人说出的一句聪明话,只是过分聪明的人理解不了,糊涂人也不懂。明朝刘基说:“智而能愚,则天下之智莫加焉”(智者能带几分愚,就是天下的大智慧了),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说,大智若愚总是智,贵生“大智”,妙在“惹愚”。
6.藏巧于拙,保全之道
中国人常说,有本事要让别人去说。一个真正成大事的人是不会自吹自擂的,因为别人的眼睛要比你的眼睛亮得多。
一个人拥有高智商、强能力,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说,这是上天赐予的良好天赋。有了它,便可以在竞争社会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然而,由于事物的复杂多样,环境的不断变异,在某些时候,利与弊会不知不觉地转换。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以清醒的头脑注意了解自己,掌握对方和周围环境,掂量你的利和弊,而不是一味地以一般的经验办事。
《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伏藏是制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战胜对手,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而伏藏又可分为两层:一是藏拙,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对方可乘之机;而另一种,也是更高明的——“藏巧”。
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臣子招致杀身之祸。要懂得适时地“装傻”,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从容地观察形势,实在是一种聪明之举。
自古将帅在沙场上统领千军万马,可他们事奉君王,从来就有伴君如伴虎之说,可见其危险之大,稍不注意就要惹来杀身之祸,而有识之士是尽量避免这种结局的。
西汉名将卫青以知礼退让、谦虚谨慎的品德而获得汉武帝的信任,从而能够善始善终,明哲以保身。
卫青受命于武帝,曾多次大败匈奴,使长期侵扰北方疆土的匈奴闻风丧胆,不再有力量入侵汉朝。卫青可谓功高名震。然而在这样的功劳和荣誉面前,卫青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点也不骄傲。
在卫青统领部队大战漠南,重创匈奴右贤王后,卫青对属下有功之将,上报武帝对他们按功行赏。武帝在赐予卫青八千七百户食邑的同时,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列侯。卫青却再三推辞,坚决不受。后来武帝按照卫青的意见,对这次跟随卫青作战有功的将士按功封了爵位。卫青因自己淡泊名利,关怀将士,将士都乐意跟随卫青转战疆场。因此,卫青所率的军队战斗力非常强。
卫青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很注意团结同事部属,但是他却不结党营私,培植个人势力。作为一个臣子、将领,其职责就是奉行君王法令,忠于职守,不应该私自招人养才。
卫青此举,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他所以能够长期担任要职而不被皇帝猜疑,是跟他能够明哲以保身有关的。
树大招风。在大功重赏面前,或身居高位之后,更要善于"藏巧",切莫妄自尊大,以免功高震主,引火烧身。
“精明”这个词,在上海话中另有一个相应的字眼叫“门槛”,上海人对处事精明过人者往往称之为“门槛精”。反之,则是“门槛不精”。然而,何谓“门槛精”,又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与此同时“精明”而不聪明又是不少外地人对一部分上海人的评价。然而,这种不聪明的“精明”,实在算不上是真正的精明。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精明呢?
外相敦厚,对人处世绝不以精明自居,甚而让人感觉有些傻乎乎,但骨子里却是十分精明者。这种人,往往让人产生一种高度的信任感。这种精明,是最高层次的精明,所谓“精明不外露”,以及“大智若愚”,就是这个意思。
有一个愣头愣脑的流浪汉,常常在一个市场里走动。市场里有很多卖菜的,还有卖水果的,一天人来人往的,有很多人。由于那个流浪汉经常来这里,说起话来总带一些傻气,大家都以为他是傻瓜,因此很喜欢与他开玩笑,并且想出不同的方法捉弄他。
市场里常常有一些人想看他到底傻到什么程度,于是便在手上放了两张钱币,一个五元的和一个十元的,让流浪汉来挑一个拿走。流浪汉对着这两张钱币,思考了半天,最后选择了五元的拿走。
那些捉弄他的人,看到他竟然傻到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清楚的程度,大家都捧腹大笑。从此,那些人只要每次看他经过,都用这个手法来取笑他,而他倒觉得也很开心,能够见到大家笑,他以为是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于是,每次让他挑钱币的时候,他从未让大家失望过,每次都会拿走五元的。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善良的老妇人看他可怜,每次都被人欺负,便决定帮他,就叫住他说:“我教你怎样区分五元和十元,以后他们再取笑你,你就拿十元的让他们看看。”
流浪汉露出狡黠的微笑对老妇人说道:“不,谢谢您,我知道怎么区分,我如果拿十元的话,他们下次就不会再让我挑选了。”
老妇人听到他的话才知道:他并不傻,而是那些人傻。
一个人拥有高智商、强能力,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说,这是上天赐予的良好天赋。有了它,便可以在竞争社会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然而,由于事物的复杂多样,环境的不断变异,在某些时候,利与弊会不知不觉地转换。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以清醒的头脑注意了解自己,掌握对方和周围环境,掂量你的利和弊,而不是一昧地以一般的经验办事。
当你新进入一个机关,一切都是崭新而陌生的,这一阶段你最关键的任务并不是创出什么大的成绩来,而是要实现与领导和同事的人际磨合,为其所容纳。你莫要把力气用错了地方。只有先站得住脚,你才能够谈得上干事业。
要知道,领导往往喜欢谦虚的下属,而不喜欢爱表现自己的下属。下属如果急于表现自己,会让领导觉得你好出风头、有个人主义倾向,不利于机关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因而他肯定不会支持你。此外,急于表现自己,往往会使你得罪同事,由于领导要依靠这些熟悉情况的人干工作,他也会照顾一下他们的情绪,他很可能会批评你,给你一些小的教训,作为警示。
初来乍到,你不要过分表现自己的言行。你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使自己显得比别人更能干、更高明,但这只会增加同事的威胁感,联合起来对付你,使你陷于孤立窘境,甚至是在领导面前说你的坏话。
独立的见解是一个人胆识、经验、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反映,领导决策时很希望下属出谋划策,想出一些“点子”借他参考。当然,这些见解并不一定被采纳,但它至少可以启发领导的思路,帮助领导修正他的决策。你要恰如其分地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有这样,领导才能重视你。而对有明显缺陷的领导,积极配合其工作是上策。
有些领导原来基础就较差,专业知识不精。这样的领导,在下属心目中的位置并不高,但对下属的反映却格外敏感。你不妨抓住领导的这一弱点,借鉴他多年的工作经验,以你的才干弥补其专业知识的不足,在服从其决定的同时,主动献计献策,既积极配合领导工作,表现出对领导的尊重,又能适当展现自己的才华。
一般情况下,领导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才华出众的“精英”型下属身上,他们服从与否,直接决定领导的决策执行水平和质量。所以,如果你真有能力,正确的方法不是无视领导,而应认真去执行领导交办的任务,妥善地弥补领导的失误,在服从中显示你不凡的才智,这样,你就获得了优于他人的优势。
刚走上岗位,往往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工作阅历,许多事情还不知道、不明白或看不破、看不准,因此,你急于表现自己的行为只能显示自己的不成熟,并不能产生慑服众人的效果。甚至你的某些自鸣得意的小花招也逃不过领导的眼睛。
记住,必须把处理好人际关系放在一个十分优先的地位,而对工作只要尽心尽力即可。这是做人的哲学。
糊涂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