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哈代已经被公认为“视听训练法之父”。正是敢于去冒那种考验信念的风险,他才发明了很多有效的训练方法,从而使很多来自企业、公益组织、社会团体或军队的人士得到了好处。
除此以外,哈代在另一领域的冒险精神也值得赞赏。
在他的一生中,曾经两度人选美国奥运会游泳队(时隔20年之久),曾经连续三届获得“密西西比河10英里马拉松赛”的冠军。他几乎每天都要游泳,或是在陆上的湖泊,或是在大海,取胜的信念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他对提高速度简直着了迷。
哈代决心在游泳方面做出改革,但是当他把想法告诉游泳冠军约翰·魏斯姆勒时,却遭到了嘲笑。后者认为在水里冒险实在是太危险,何况澳式爬泳早已确立、定型,不需要做任何改动。另一位游泳冠军杜克·卡汉拉莫库也告诫他不要去冒险,否则可能被淹死。但哈代却对他的游泳同行说:“我就要冒这个险去试一试。”
哈代再次鼓起勇气,决心去冒考验他信念的风险。他把长期以来一直固定不变的爬泳姿势在方法上做了大胆的改动,使之更加自由和灵活:游泳时头朝下,吸气时把脸转向一侧,当脸回到水下时再呼气。这样,划水一周所需的时间缩短了,游泳速度也提高了,而哈代也并没有被淹死。他挑战传统爬泳的标准姿势,从而发明了新的自由泳。今天,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游泳池都能看到它的存在。哈代又被誉为“现代游泳之父”。
工业和体育运动方面的先驱詹姆森·哈代总是喜欢去冒险,尽管朋友们和同事们经常告诫他“不要犯傻”。他不仅敢于冒挑战体能的风险,而且敢于冒考验信念的风险。
他在教学领域所创造的纪录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是一个天才,很多从事汽车销售和服务的人都从他的训练方式中受益匪浅。
世界上没有一件可以完全确定或保证的事。成功的人与失败的人,他们的区别并不在于能力或意见的好坏,而是在于相信判断、适当冒险的个性与采取行动的勇气。
小张晋升为公司新产品部主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开发研制一种儿童所使用的胸部按摩器。然而,这种产品的试制失败了,小张心想这下可要被老板炒鱿鱼了。
小张被召去见公司的总经理,然而,他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接待。“你就是那位让我的公司赔了大钱的人吗?”总经理问道,“好,我倒要向你表示祝贺。你能犯错误,说明你敢于冒险。而如果你缺乏这种精神,我们的公司就不会有发展了。”数年之后,小张本人成了一个公司的总经理,他仍牢记着以前公司总经理对他说过的这句话。
具备敢于冒险的性格,你就能比你想象的做得更多更好。在冒风险的过程中,你就能使自己的平淡生活变成激动人心的探险经历,这种经历会不断地向你提出挑战,不断地奖赏你,也会不断地使你恢复活力。
惧怕行动,不敢于冒风险,求稳怕乱,平平稳稳地过一辈子,虽然可靠,虽然平静,虽然可以保住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生,但那真正是一个悲哀而无聊的人生,一个懦夫的人生。其最为痛惜之处在于,你自己葬送了自己的潜能。你本来可以摘取成功之果,分享成功的最大喜悦,可是你却甘愿把它放弃了。与其造成这样的悔恨和遗憾,不如去勇敢地闯荡和探索。与其平庸地过一生,不如做一个敢于行动、敢于冒险的英雄。
没有什么能阻挡你
人的行为的特点通常是具有目的性的,无目标的行为是不能获得什么效果的,这固然不错,但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有些人即使已经确定了目标,但行动起来,其目标总是得不到实现。当你制定的目标一而再、再而三地得不到实现时,你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在对自己全盘否定后,压力就产生了。那么,你该怎么消除这种压力呢?
首先,制定目标时要遵循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是指制定目标必须有事实根据或理论依据。如果你制定的目标从根本上违反了科学原理,那么你的目标当然是实现不了的。比如说,牛顿晚年孜孜为神学找“科学论证”,克鲁克斯用科学仪器研究降神术,花样翻新的种种“永动机”的巧妙构思,不就是前车之鉴吗?这些目标之所以终究不能得以实现,其原因正是在于它们缺乏科学性。因此,我们制定目标时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一旦我们发现自己的目标因缺乏科学性而不能实现,我们就应该立即更换新目标,以免无意义地浪费时间和精力。科学性原则是我们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
其次,所制定的目标要有实现的可能性。我们知道,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的。所谓主观条件,它是指一个人实现某一目标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身体素质等,而客观条件则指的是实现目标必须具备的各种物质手段和环境条件等。无论是谁,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前提下,他才有可能成功地实现其预定的目标。试想一想,假如你在尚未掌握初等数学知识的条件下,就试图一下子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样的科学桂冠,那可能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确还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虽然着实也为自己的既定目标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仍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原因就在于其目标缺乏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在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时,切不可眼高手低,而应该依据自己的工作目标,这一点对于青年人尤为重要。你的既定目标长期得不到实现时,你不妨对自己的既定目标重新加以审查,看看是否缺乏实现的可能性。如果缺乏实现的可能性,你应该及时加以调整,或者重新制定切合实际的新目标。
最后,要有坚忍的毅力,我们知道,要完成任何一项工作任务,恐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是难以避免的。倘若你没有坚忍的毅力,遇到一点困难就动摇自己的信心,向后退缩,或者干脆放弃既定目标,那么你永远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所以,我们一旦科学地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应该努力树立起必胜的信心、强化毅力,从思想上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下去,最终必定会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才有理由珍惜眼前的时光。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就必须学会有效地工作,养成条理有序的习惯,克服拖拉的陋习,自觉忠诚地把工作做好做到位,从而让人生更加充实。
失败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失败,失败往往是我们对待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所以,很多时候,埋没天才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如果我们是真正不懈的追求者,在挫折和失败降临时,千万不要停下脚步,因为,很多时候,失败只是滔天大水上的一座恐吓人的独木桥,走过去,等待你的就是成功!失败是人之常情,它是成功的一部分,很多成功都是由于失败的累积而产生的。
有一次,一个人提醒爱迪生说,他在发明蓄电池时,一共失败了25000次,但是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却如此回答:“不,我并没有失败,我发现了24999种蓄电池不管用的原因。”爱迪生在他的一生中,共得到1093项发明专利,例如留声机、电影、电动笔,蜡纸及日光灯,等等。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在他非凡的生涯中,经历过多少次的失败。我们要庆幸他有拒绝接受失败、不屈不挠的精神。
可见,失败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只要渡过了这个难关,成功就会离我们不再遥远。人生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所以心中不能缺少一盏灯。只有心中装盏灯,才能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光明,信念就是人生的一盏明灯。
信念是一个人做事情与活下去的支撑力量,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人生中的一切困难,到达胜利的彼岸。如果心中没有了信念,就等于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
在美国,有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即使当他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都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的时候,仍全心全意地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他想做演员,拍电影,当明星。当时,好莱坞共有500家电影公司,他再清楚不过了。他根据自己认真划定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为自己量身订做的剧本前去一一拜访。但第一遍下来,所有的500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面对百分之百的拒绝,这位年轻人没有灰心,从最后一家被拒绝的电影公司出来之后,他复又从第一家开始,继续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在第二轮的拜访中,拒绝他的仍是500家。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仍与第二轮相同。这位年轻人咬牙开始他的第四轮拜访,当拜访完第349家后,第350家电影公司的老板破天荒地答应愿意让他留下剧本先看一看。
几天后,年轻人获得通知,请他前去详细商谈。就在这次商谈中,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这位年轻人担任自己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这部电影名叫《洛奇》。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就叫史泰龙。现在翻开电影史,这部叫《洛奇》的电影与这个日后红遍全世界的巨星皆榜上有名。
史泰龙在先后共计1849次碰壁面前,没有打退堂鼓,继续坚持不懈,终于在第1850次获得成功。他的事例再次证明了那句哲理:“失败乃成功之母”。
逆境是一所最好的学校,每一次失败,每一次打击,每一次损失,都蕴藏着成功的萌芽。
我们已经尝到了成功的甘露,但是以后的日子并不总是在成功的巅峰上。无论我们尝试了多少次,无论我们在选定的事业中多么坚忍不拔,表现出色,无论我还将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挫折与失败还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如影随形。我们每个人,即使是最刚毅最具英雄气概的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失败的恐惧中度过的。财富是无穷无尽的吗?不,它们永远不够。我们受到保护吗?安全吗?可是,安全又意味着什么?没有疾病、不会失业、免遭抢劫?我们有亲密的伙伴和充满爱与关怀的家人吗?友谊是永远值得信任的吗?爱会长久吗?
失败的恐惧使我们的生活笼罩在灾难的阴影中。失败形形色色,变幻莫测,既是想像的又是现实的,既模糊混沌又清晰明朗,稍纵即逝却又挥之不去。为保住工作而奋斗的工人感到这种恐惧,养家糊口的成年人感到这种恐惧。这种恐惧折磨着每一个人,王子与贫儿,智者与蠢材,圣者与罪犯。过去,我们不知如何对抗逆境,失败的创伤使希望的天空布满阴云,使梦想化为泡影。现在,这一切不会重演了。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无论失败何时降临,我都有方法扭转乾坤,从中获益。
坚信没有失败,只有结果能让我们正确的对待失败,走向成功。不再对失败耿耿于怀,不再逃避现实,不再拒绝从以往的错误中获取经验,经验是来自苦难的精华。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是不能从一次的失败中得到为下一次准备的智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校,得到不同的经验。除此之处,别无他法。
许多人害怕失败,然而常常就是有许多天不从人愿的时候,像功课不及格、失恋、计划泡汤等等。我们不应该包这种情况称作失败,而应该称其为“结果”。这是高效能人士所相信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只有成功,没有失败。
每天我们都是站在峭壁上,身后是昔日无底的深渊,前方是未来,未来将淹没今天降临到我们头上的一切。无论今后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命运,我们都将细细地品味它,痛苦也会很快过去。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个显而易见的真理,其他人一旦苦难降临,希望和目标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些不幸的人们至死都在苦难的深渊中,每天如坐针毡,乞求别人的同情和关注。逆境从来不会摧毁那些有勇气有信心的人们。我们每个人都将在苦难的熔炉中锤炼,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再生。
在每一次困境中,我们总是寻找成功的萌芽。我们发现苦难有许多好处,只是很少为人察觉罢了。苦难是衡量友谊的天平,也是我们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途径,使我们挖掘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在顺境中往往处于休眠状态。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始终离不开受苦。宝玉不经磨砺就不能发光。没有磨炼,我们也不会完美。生命热力的炙烤和生命之雨的沐浴使我们受益匪浅,但是每一次的苦难都是伴随着泪水。
现在我们知道,灵魂遭受煎熬的时刻,也正是生命中最多选择与机会的时刻。任何事情的成败取决于自我寻找帮助时的态度,是抬起头还是低下头。假如我们只会施展伎俩,使出种种权宜之计,那么机会也就永远失去了,我们会生活得不那么富裕,成就也不太大,痛苦更深,我们会更加可怜,更加渺小。但是,如果我们百折不挠,坚定向前,那么从此以后,任何苦难都将成为我们生命中胜利的转折点。
在每一次苦难中,我们总是寻找成功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