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大师的智慧 > 第七章 家教有道福泽后世与教育大师学智慧(第5页)

第七章 家教有道福泽后世与教育大师学智慧(第5页)

当她在原野上游玩时,她看到草和花在点头,鸟儿一边唱着甜蜜的歌,一边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似乎每一样东西都在说:“我们喜爱阳光,我们喜爱明亮、温暖的阳光。”“奶奶也喜欢阳光。”琼斯心里想,“我必须带一些阳光给她。”

一天早上.当琼斯在花园时,她感觉到温暖的阳光在她金色的头发里。当她坐下来时,她看到阳光在她的膝盖上。“我要用我的衣裳包些阳光。”她想,“然后,将这些阳光带到祖母的房间。”因此.她跳起来,跑人屋子里。“看,奶奶,看,我给你带来了一些阳光!”她大叫。然后,她打开她的衣裳,但是里面却没有一点儿阳光。“阳光从你的眼里照耀出来了,我的孩子。”祖母说,“阳光也在你的金发里闪闪发光。当你和我在一起时,我就不需要阳光了。”

琼斯并不明白阳光如何从她的眼里照耀出来。但她看见老祖母很快乐。从此琼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天早上,当琼斯在花园里游玩之后,她便跑到祖母的房间里,把她眼里和头发里的阳光带给祖母。

善良的琼斯以自己的小小的善举,表达了对祖母的天真的怜爱。这是许多成人难以做到的。

一些专家认为:成人在生活中往往会给孩子灌输“社会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等。其本意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以防上当”。可是,这种教育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在成人偏颇甚至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心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许多父母,“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让家长们不愿意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父母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即与人为善的教育,要用自己的爱,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培养博爱、同情、宽容等品德。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培养孩子做善事不求回报、不图名利的品行。

卡尔·威特的父亲从小就对他进行善行方面的培养。在培养卡尔的善行上,卡尔·威特的父亲下了很大的功夫。从卡尔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给他讲从古到夸有关行善的各种故事。只要卡尔做了好事,他的父亲就马上表扬他:“好!做得好!”有时还在众人面前表扬说:“卡尔今天做的这一件事很不错。”当然,卡尔的父亲对卡尔的表扬并不会做得太过分,以防止他产生自大情绪。卡尔的父亲也不把这些事到处张扬,只是对少数了解他的人提及。

在卡尔稍大一些以后,卡尔的父亲就开始教他背诵各种道德诗。因为德国有很多讴歌仁爱、友情、亲切、宽容、勇气、牺牲等方面的诗篇,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品德和善行的宝贵财富。让卡尔多接触这些美好的东西,在他刚刚几岁时就能很熟练地将这些诗篇背诵下来。

为了鼓励卡尔,卡尔的父亲为他做了一个“行为录”,将他做的好事记到上面,留做永久的纪念。由于这样的鼓励,幼小的卡尔就立志要一辈子多做好事。在卡尔的孩提时代,总会为自己的好事上了“行为录”而兴奋,并且时常翻看它们。每当这时,卡尔的父亲总会从卡尔的脸上看到幸福的笑容。

在培养卡尔行善方面,卡尔的父亲从不强迫他去做他不愿做的事,而是将工夫下在让他以此作为一种乐趣上,让他享受做了好事和克制自己时的喜悦。当然,让孩子理解和记住这些喜悦的趣味确实很难,但也绝非不可能。卡尔的父亲始终相信,只要耐心教育,孩子就能学到并尝到做了善行和克制自己的乐趣。

卡维尔的父亲下大力气培养卡尔的善行,是为了使他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为此,卡尔的父亲常向卡尔讲述有关做坏事的人遭到报应的故事,并对这些人的恶行加以

严厉的批判。卡尔父亲用这些反面的典型作为劝诫卡尔从善的手段。

在卡尔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已经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是擅长数学。9岁那年,考入莱比锡大学1814年4月,未满14岁的威特由于完成了数学论文而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以后,他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帝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还未上任,便接受了普鲁士国王的赏金去意大利留学。在佛兰茨逗留时,他无意中开始了但丁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1823年威特23岁时,公开发表了《但丁的误解》一书。书中指出了当时研究但丁的学者们的谬误,为但丁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正确道路。尽管威特是专修法学的,但他一面学习法学,一面继续但丁的研究,终于成了研究但丁的权威。

每一个人的行为都要受社会规范的约束。社会规范不是玄妙的观念,也并非很空洞的一种说教,它是一种行为法则,包括我们每个人形成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于孩子而言,最初的约束来源于身边最亲近的人,只要身边这个人善良、公正和有责任感,他就会把这一美德传授下去,孩子是可以和能够被感染和教育的。作为父母不应仅仅教他们如何享受好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关怀他们的成长,真正表里如一地成长起来。

7.强扭的瓜不甜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理想、有抱负,努力学习,为家长争光!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家长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觉得这样就是为孩子好,以为这样做就能使孩子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方向。事实上,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一个宽松的环境,孩子也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从而更加努力!李开复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父母应多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只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时,给以建议,多引导孩子,多和他们沟通,而不是强加给孩子某种愿望。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导师”。如果孩子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变厌学为乐学,学习就成为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有了学习兴趣,孩子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的成功,学习上的成功又会提高学习兴趣,这是相辅相成的;反之,对学习厌烦,学习必然失败,学习失败又加重学习上的厌烦感.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形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有一个男孩子身体虚弱小学时一点也不爱好体育。进人中学以后,孩子的父亲决定培养他的体育运动兴趣。起初教他打篮球,不到五分钟。他就坐到篮球架底下说:“没有力气了。”事实上,他并不是真的没力气了,而是没有兴趣再继续下去。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放弃。一天天过去了,这个男孩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了运动迷。到高中时,他不仅每年在校运会上能拿到奖牌,而且看电视、听广播时,最喜欢的就是体育节目,还经常买体育方面的书刊报纸。

可见,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的。

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自己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父母要经常问一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挖掘自己的兴趣。有位学者曾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将这粒火种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如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风大了就会吹灭,风小了燃不起来。柴草太紧了不透风,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湿了还不行,这时候,你要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要“哄”着它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

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想象也跟着任意遨游、旋转;也可能是老师经常表扬他,虽然他画得并不怎么样。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例如,孩子对背外语单词不感兴趣,但对学好外语后可以用外语交流,参加各项外语活动等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背单词的活动。所以家长们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

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对孩子的提问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如何查询。或者弄明白后再告诉他。父母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4)创立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而自己却常常通宵达旦地打麻将,那么孩子感兴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学习,而是如何玩好牌;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

其次,多给孩子买有益的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书。一般而言可以购置一些通俗的简化本的文学名著以及一些激发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书,如童话、寓言、科幻小说等书。家中书多孩子可以翻阅,有利于阅读兴趣的产生。

再者,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时父母不要一会儿送水果,一会儿与他说话,打断孩子的思维。最后让孩子多与爱学习的小朋友接触,受其影响,对学习产生兴趣。

8.对子女,该放手时就放手

幼小的生命来到这个大千世界,由于他们的弱小,他们会感到束手无策。但是,尽管他们是那么的脆弱,仍然有勇气进行各种尝试,学习各种方法,使自己适应,使自己能够融人世界之中。不管孩子现在有多么弱小,他终有一日会成为能够在世界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