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孟子读物 > 第1章 梁惠王上(第6页)

第1章 梁惠王上(第6页)

孟子:“百姓觉着您吝啬,您对此不必惊异。牛大羊小,您杀一个小的留下一个大的,百姓们又怎能知道您不忍心杀牛的仁慈之心呢?不过话说回来,您要是怜悯牛无错被杀,难道羊就有什么罪过吗?又为什么舍羊而保牛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个我真连自己也不懂是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去用羊来代替牛。您这么一说,百姓说我吝啬真是理所当然的了。”

孟子说:“百姓误解也没什么关系。您这种不忍之心正是仁爱之心。道理就在于:您亲眼看见了那头牛,却没有看见那只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再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悲鸣哀号,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君子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齐宣王听了,高兴地说:“《诗经》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个话像是冲着老先生您说的。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先生这样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那么,大王您会同意他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会。”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手力;一车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目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而统一天下,是不肯做,并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问道:“不肯做和不能做,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要一个人挟着泰山跳过北海,他告诉别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叫一个人替年迈力衰的长辈按摩肢体,他告诉别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统一天下,不属于挟着泰山跳过北海一类的事情;大王您不行王道,统一天下,是属于替年迈力衰的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情。

“赡养自己的老人,同时也去善待别人的长辈;抚育自己的子女,同时也去关心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握在手中了。《诗经·大雅·思齐》上说:‘给妻子做个榜样,再推广到兄弟,进而普及到封邑和国家。’就是指把这份仁爱之心推广给别人。所以多行善事能够拥有天下,不施恩惠连妻子儿女也照顾不好。过去有品德的人,之所以比一般人更伟大,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善于推行他的仁慈罢了。现在大王对禽兽都可以施恩,惟独不给百姓一些实惠,怎么可以呢?”用称称一称,然后就知道轻重了;用尺子量一量,然后就知道长短了。事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请大王思量思量。

“不然的话,那么,就制造盔甲和兵器,让将士和众臣担风险,和诸侯结下怨仇,这样内心才感到快活吗?”

宣王说:“不是的。我怎能对这个感到快活呢?我不过是想要达到一个大愿望罢了。”

孟子说:“王所想要达到的大愿望,能够说给我听一听吗?”

宣王笑一笑,没有回答。

孟子问道:“是为了好吃的食品不够味吗?为了轻暖的衣裳不够舒适吗?还是为了文采美色不中看吗?琴瑟歌唱不中听吗?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役使吗?大王下面的臣子这些都有充分供给,您难道为的是这些么?”

宣王说:“不是的。我并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说王所想要达到的大愿望可以知道了。这就是想要开辟土地,使秦国、楚国来朝贡,统一中原,以安抚四方的夷狄呀。用那样的所作所为,想要达到这样的愿望,就像攀缘树木去捕鱼一样,是徒然的。”

宣王说:“有那样严重吗?”

孟子:“比我刚才所说更严重。爬树捉鱼,当然抓不到鱼,但也没有什么灾祸。依您的所为,去达成您的心愿,若是倾尽全力贸然行事,灾难会随后降临。”

宣王说:“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定邹国和楚国打仗,您以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小国不可以跟大国为敌,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四海之内,方圆一千里的国家会有九个,齐国全部土地集中起来占其中之一。以九分之一的力量跟其余的九分之八为敌,这和邹国跟楚国为敌有什么分别呢?为什么不从根本着手呢?

“现在王如果能改革政治,施行仁德,便会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齐国来做官,庄稼汉都想到齐国来种地,行商坐贾都想到齐国来做生意,来往的旅客也都想取道齐国,各国痛恨本国君主的人们也都想到您这里来控诉。果然做到这样,又有谁能抵挡得住呢?”

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的说法不能再有进一层的体会,希望您从思想上开导我,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才,也无妨试它一试。”

孟子说:“没有一定的维持生计的产业,却能坚持一贯向善的好思想,这只有读书明理的人才做得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只要失去了一定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好思想。假使真个没有了这种好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为此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干出陷害人民的勾当的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亲,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便是成年不好,也能不至于饿死;然后再诱导他们向善,老百姓也就容易听从了。

“现在大王规划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即使年成好,也要身陷困苦,遇上凶年饥岁,就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活命都还来不及,又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究礼义呢?

“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事业,为什么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棉袄了;鸡和猪狗一类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饲养的时间,上了七十岁年纪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之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认真地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阐明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丝棉、吃肉食,一般百姓不少食缺衣,这样还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戴,以王道统一天下的,是决不可能的。”

[品评]

孟子思想里最值得称道的一点就人本主义,此篇是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此篇充分阐释了孟子仁者爱人的思想。齐宣王和梁襄王一样,也向孟子询问霸道,当他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业时,孟子拒绝谈论这个话题,他说孔老夫子的门人没有讲述齐桓晋文事业的,所以没有传下来。齐宣王在战国诸君中,还算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当孟子说他可以谈点王道,宣王也就忍着听他的高见。

孟子论事长于设局,往往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他先以齐宣王不忍农人杀牛祭钟,而劝农人用羊代替,说齐宣王有仁慈之心。齐宣王很为自己的行为自豪,承认的确如此。孟子说,不忍杀牛是有仁慈之心,杀羊就仁慈了吗?不过是一大一小罢了。齐宣王听到此话,顿时恍然。也许之前他并未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接着,孟子将话题引到了人的身上。他认为人的仁慈心是有选择的,对于看到的就仁慈,未看到的就不施予仁慈,就像看到了牛的哀鸣,却未看到羊的惨叫一样。君主邀天下大定,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开疆拓土,使万国来朝上。而应广施仁政,推行教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天下可运于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