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爱情“很受伤”
如何对待初恋
初恋就像放风筝,有时你只能静静地看着它,或许你会笑,或许你黯然落泪,但是你有了最美好的回忆。放得愈高离开愈远,或许在某个地方留下它的味道,但是却触摸不到,显得那么遥远。
初恋像棉花糖,纯纯的甜蜜。棉花糖会带你去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那里有你想要的东西,有你想做的事情,不会有别人干扰,只有你自己去享受快乐。
初恋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初恋爱的经历,通常具有新奇性、纯洁性、含蓄性等特点。一般来说,纯洁的初恋完全以情感的吸引为联系的纽带,每一个青年都十分珍视自己的初恋时光,对它寄托着全部的深情、希望和幻想。在他们的脑海里,初恋是一幅画、一首歌、一串脚印;在他们的文字里,总会用最美好的字眼将它描绘成一个童话。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他们往往能不顾一切,认为能和他(她)在一起,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徐凤真情表白:“我的初恋是在初二,虽然我们最后没有在一起,但是我还是很感谢他,给我留下了一段那么美好的回忆。我们是一个班的,他高大,帅气,是我们班的副班长,很多女孩都喜欢他,我那时刚转学过去,跟他不是很熟悉,我的物理很好,他常来找我讨论问题,很细心,慢慢的我们就有了感情。我们在一起两年,只牵过一次手,那真是一次柏拉图式的爱情,但是很甜蜜。后来,出现了比我更吸引他的女孩。虽然很遗憾我们最终没有在一起,但是还是很感谢他带给我的美好初恋。”
初恋是美妙而又珍贵的,它一般经历以下几个发展时期:
一是迷醉期。这是被倾慕对象的形象、言行、品格、才能等肉体与精神的魅力深深吸引而迷醉的阶段。此时,会出现一种被对象所吸引的近乎幻觉性的思念情绪,对方的形象时时在脑海中萦绕,并产生综合效应。心灵战栗恐慌、幻觉、羞涩、急盼等情绪重叠着占据身心,使其陷入强烈而又无理智的恍惚中,有一种难以捉摸的亲近欲与冲动。
二是怀疑期。因为被恋人迷醉,拼命地在对方面前显示自我,向她(他)进言,以微妙的眼神和动作来示意,引起对方注意。但“他(她)对我有意吗?看得起我吗?”对他(她)的爱的可能性疑虑不止。一方稍有不慎或可疑举动,都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与烦恼。这其实是过敏性思维所致,往往自寻烦恼。
三是“非我”期。当终于知道对方也在爱着自己的时候,就进入了“非我”期。相见时,很是激动,情感体验强烈,常举止失控,声音颤抖,神色紧张,没有以前那种“镇静自若”的形象,不像平时的“我”了,故称“非我”。这一阶段时间虽短,但很重要,从中可判断出爱的深度与强烈性。
四是美化期。这时,恋人在心里总是把对方融为一体,你我不分了。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还是穿戴等活动,常从对方角度考虑,一举一动首先会想到:“她(他)会喜欢吗?”以对方的苦为苦,乐为乐。对恋人的一切进行感情升华的审美效应,产生美化感。不同程度地把对方理想化,恋人常常依照对方的价值尺度来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塑造自己。
初恋为什么多以失败告终呢?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第一次恋爱时,年龄通常比较小(16~23岁),一方面,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独立性、与人沟通能力、自我控制力、判断力以及自我反省意识还有欠缺,情感世界丰富而多变;另一方面,社会角色多为学生,经济上还不独立,出身、家庭对个体具有持续影响,未来的安排还不明确,尚未完全具备守护爱情的能力。在个体主观和客观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初恋总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因此经历过初恋失败的人时常感叹这样的痛苦在劫难逃。
初恋令人刻骨铭心,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真正忘怀自己的初恋。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这主要源于初恋的未完成性,人总是对未完成的恋情有更高的期待和憧憬;并且沉于初恋,不仅仅是怀念那位让你春心萌动的人,更重要的是去追寻、去回味、去记忆那段青春年少中再也找不回来的特殊岁月……
回味初恋会有一股淡淡的或甜或涩的味道,但是对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反复追寻,就可能导致痴迷。特别是在失恋初期,暂时尚无别的朋友或兴趣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时,最容易在孤独感、寂寞感的伴随下反复去咀嚼失恋的滋味,从而加剧痛苦,达到难以自拔的程度。
因此,面对这类多思善感的少男少女,父母不能简单粗心地对待,而应用关爱的态度和科学的语言与孩子促膝谈心,使他们最终做到通情达理,才能真正解开心理的疙瘩,重新振作起来,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新的生活,迎接新的挑战。这样,孩子就不会在第一次失恋痛苦中停滞不前,甚至自暴自弃,而是从初恋与失恋的经历中学习到成长的知识、心理调适的技巧,从而走向健康的成年。人总要成长,初恋便是人生路上重要的一课。多年以后,回首这第一次的甜蜜、第一次的伤痛,忘却淡淡的忧伤,学会体验初恋中飞一般的感觉,不要计较情归何处!
情感心理的价值定向
爱情千百年来是人生的重大主题之一。在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会遭遇爱情,或享受爱情的幸福,或独舔爱情留下的伤痕。爱情是如此奇妙,可以让一个人意气风发,也可以让一个人意志消沉。于是,许多情场失意者不禁面对苍穹,追问世间情为何物?
人们在婚恋中,爱情心理变化比较多,表现复杂,但是有几方面的心理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应引起重视,认真加以对待的。首先是爱情的价值定向即人们择偶的价值取向,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人们的择偶条件。有人可能会说,爱情是无条件的。但实际上爱情总是有条件的,当然这条件不一定是指物质条件。例如,要求对方思想品质好,要求对方与自己志同道合,还有的只要求对方漂亮,当然更有人要求对方有钱、有社会地位等。这些都反映出人们心理上的爱情价值定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择偶的条件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比如,不仅希望自己的对象相貌好些,有学问,而且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也要好,还有身体健康、思想品德等种种条件。但是,当这些条件不可兼得时,哪些条件应放在首位,怎样取舍,这就要看爱情价值定向。我们之所以称为爱情“价值”定向,并不是说它有标价,而是说它在人们心目中有明显的大小、高低、轻重之分;之所以称它为爱情价值“定向”,是说它有明确的选择方向。
音乐大师贝多芬相貌丑陋,可年轻美貌的勃伦施维克小姐为他神魂颠倒。《巴黎圣母院》的艾丝美拉达看出敲钟人的善良、正直,可没有对他产生爱情,而对人面兽心的卫队长钟情不已。两性相爱的奥秘在哪里?爱情心理学研究发现,对方的外在形象、内涵价值、社会条件,以及自身的需要、兴趣、理想、性格、修养等影响着对象的选择。
其次是求美观念。美,是性吸引力的主要内容,它往往也是唤起爱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能迅速唤起人们美感的往往是相貌美、形体美、服饰美、举止美,而能够长久保持的美感则往往是综合表现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气质美(即指风格和气度,而不是指个性特征中的气质)。人们初看一个异性,感到很美,这是局限于对方的外在美。可是进一步接触以后,发现对方并不那么美,因为缺乏内在美,所以影响到了整个的气质美。
相爱的男女,都渴望自己的爱情美满。要获得美满的爱情,应具备以下心理条件:其一,不痴情过分,不咄咄逼人,不公开表现自己的爱情独占欲,能充分尊重对方。美满的爱情要求人把爱情只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在开拓与领略自己人生的同时,重视对方,不干涉对方的活动,但又不是漠不关心。要为双方的个人自由留有充分余地。其二,将爱情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取爱情时,自己更感欢欣,并以对方的幸福为满足,即要有无私精神。其三,美满的爱情是彼此双方独立个性的结合,即恋爱双方不作为对方的依附而存在,而是让双方都有发展自己个性的余地。其四,寻找和珍惜双方心理上的共鸣。美满的爱情在于精神上的和谐,心灵的沟通。
爱情像一朵鲜花,任何一点污垢都会使它黯然失色,任何一丝枯萎都会带来死亡。恋爱期间,理智往往弱于情感,容易被假象蒙蔽,神经尤其脆弱,常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感时伤怀。一个冷落,会招来牢骚满腹;一次伤害,会在心灵上留下永久的疤痕。仇敌之间,明争暗斗,依旧能讲和。情人之间为了一句话,一个眼神,可以终生反目。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爱情维持久远,对爱情不苛求,保有可贵的平常心,就会使得爱情美好而弥坚。
你尽可以怀有爱的美梦,给爱留一个想象空间。但如果你忽视心理偏差的影响,你的爱情没准就会出现偏差!
适时选择你的另一半
单身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生活中,单身贵族随处可见,成为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
单身无非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地地道道的“单身贵族”,这一“贵族”与挣钱多少无关,而与他们的心理倾向有关—即自愿选择单身生活,觉得这样才最美。另一种则是暂时的单身状态,活在这一状态里的人内心渴望结婚,而一时又没有找着合适的结婚对象,不得不形单影只地生活。当然,对于前者,单身是一种境界,而对于后者,单身是无奈和灾难。
单身女性小文,38岁,某广告公司技术总监。结婚10年离异,离婚实质理由是因为没有子女,男方希望通过另外的婚姻获得后代。小文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相貌漂亮而自我感觉不错,这一次婚姻的结果给了她一定的打击。在婚姻面临破裂期间,她患了严重精神衰弱,经常会歇斯底里地发作。离婚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略有好转。单身生活中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结交男友,和男友建立或者是精神上的或者是肉体上的感情关系,并不断地更换异性伴侣,希望从异性那里获得对自己肯定的认识,而且希望不断地得到这种肯定,否则便感到非常不自信而造成病情复发。至今一人单独居住,但是生活中绝对离不开异性。
一般而言,造成单身状态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自恋和同性恋倾向;二是信息处理能力跟不上变化,难以发展和维持复杂的人际关系,实际社交圈子缩小,彼此的信任度下降;三是受过不良教育,价值观产生偏差;四是心理遭受过创伤,包括家庭不幸经历、失恋或伴侣背叛,以及恋人或伴侣的不幸亡故等。
上文中的小文女士,之所以在即将步入不惑之年仍选择单身,究其原因,还是婚姻出现波折,伴侣的背叛践踏了她的感情和自信。小文应该加强承受能力,学会自我心理的调整和自我心理健康的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