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应该怎样进行道歉呢?一般来说有下列几点:
(1)立即道歉。因为时间拖得越久就越难以启齿,有时甚至追悔莫及。所以,在发现自己的过错时,立即向对方说声“对不起”,这才是道歉的最好时机。
(2)有时可避开正面接触对方,采用多种方式表达你的悔意。如果你觉得道歉的话语一时说不出口,那么不妨想点其他办法,让对方知道你有悔过的诚意。比如托人送件小礼物;间接帮助对方解决某些困难;或者写封信打个电话等。
(3)道歉时,语气要诚恳,态度要自然。有些人知道自己的过错,也有心向别人道歉,但说话语气在别人听来显得不诚恳,态度傲慢。诸如冲着别人说:“对不起,噢!”“我说对不起你还不行吗?”这样的道歉不仅不能让对方接受,相反,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说“对不起”时,要面带微笑,语气低缓,使人感觉到你是在真心悔过。有时在“对不起”、“抱歉”前面再加上“很”、“非常”、“实在”、“太”等表示加强的词语,则更能体现你的诚心。
(4)主动承担责任。在道歉时,要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说明引起错误的原因,但决不能找借口,或者把责任推卸给对方,即使自己只有部分责任,也要主动承担。主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反而会鼓励对方也承担属于他(她)自己的那部分责任。
6.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说话是一门艺术,一个受社会欢迎的男人,应当说话看场合,也只要注意场合说话,才不会把小事变成大事,也会更受人欢迎。
说话要讲究一定的艺术,要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要知道,这个场合能说的话在另一个场合就不一定可以说,昨天能说的话今天就不一定能说,对年轻同志说的话对老同志就不一定能说,对男同志说的话对女同志就不一定能说,对领导说的话对一般同志就不一定能说等等。
场合是衡量一个人说话是否有分寸的试金石。这就好比一个正常的人在众人面前发现自己裤子拉链开了,就会潜意识地背过身去把拉链拉上一样。说话注意场合,也应该时时地融进正常人思维的潜意识中。
说话应区分不同的场合,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某法院开庭审理一起盗窃案,被告人对作案时间交代不清。为了核实,审判长决定传被告之妻到庭作证。由于当时过分着急,审判长脱口说出了一句话:“把他老婆带上来!”
法庭顿时哗然,严肃的气氛被冲淡了。当时,审判长应该运用法庭用语,宣布“传证人某某到庭。”由于以日常用语取代了法庭用语,这也就是审判长没注意到自己所在的场合,因而就造成了说话的不得体。
因此,说话一定要注意场合,特别是在与人交谈时,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中国人的热情是出了名的,两个熟识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碰上,都少不了一番热情的问候,而用得最多的大概首推“吃了吗”这句话,尤其在餐前餐后,这句话的使用频率非常之高。两个人在洗手间门外碰上了,一人从里面出来,另一人正准备进去,忽见是熟人,两人也就热情地招呼了起来:“吃了吗?”“刚吃过了,你呢?”“还没呢,正准备去吃。”对话很快结束了,“吃了的”一脸轻松地往外走,“正准备吃的”一脸紧张地继续向里跑。
所以,说话注意场合是很必要的,不同场合要采用不同的说话技巧,言淡举止要与当时的氛围相协调。掌握了几下几点,将有利于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
1.要掌握语言环境
要使谈话富有魅力,首先要掌握语言的环境。在特定的场合下,必须要讲适合环境的语言。
(1)自己人场合和外边人场合
中国文化传统一向是重视内外有别的。对自己人“关起门来谈话”,可以无话不谈,甚至可以说些放肆的话,轻了重了,都无所谓。因为都是自己人,大家互相之间都有了解。而对外边的人,总怀有戒心,“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办事嘛,一般是公事公办。因此,遵循内外有别的界限谈话,社会上认为是得体的,违反这一界限,便被认为是“乱放炮”,说话不得体了。
(2)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正式场合说话应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乱扯一气。嘻嘻哈哈的样子很容易被人认为缺心眼。非正式场合下,便可随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样,便于感情交流,谈深谈透。有些人说话文诌诌,有人讲话俗不可耐,就是没有把握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界限。
(3)庄重场合与随便场合
“我特地来看你”,显得很庄重,“我顺便来看你”,有点随随便便看你来了的意思,可以减轻对方负担。可是,在庄重的场合说“我顺便来看你”就显得不够认真、严肃,让听话者觉得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在日常生活中,明明是“顺便来看你来了”,偏偏说成是“特地看你来了”,有些小题大作,让对方感到紧张。
(4)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
一般地说,男人说话应与场合中的气氛相协调。在别人办喜事时,千万不要说悲伤的话;在人家悲痛时,你逗这个小孩玩,逗那个小孩玩,说些逗乐的话,甚至哼哼民歌小调,别人就会说你这人太不懂事了。
(5)适宜多说的场合与适宜少说的场合
对方很忙,时间很紧,跟他说事情就得简明扼要。如果跟他谈笑风生,海阔天空、主观愿望是好的,但不符合客观的要求,效果是不会好的。失火了,你看见后应该立即呼唤救火,等火被扑灭后,再向警方报告你发现的可疑线索。如果先跑过去向警方慢条斯理报告失火的原因,等把失火的可疑线索报告完,火势早已蔓延开来了。
2.抓住对方的性格特征
现实生活中,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性格、志趣或者没有猜准对方心意而无意引起对方反感,甚至伤害对方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对一个做事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人,你却慢条斯理,沿着羊肠小道跟他“绕圈”,只会让他不耐烦甚至躁动发火;对一些优柔寡断的人,你也采用优柔寡断的态度与他交涉,常常会因为表达含糊,词义暖昧而使交易告吹;如果你的领导是个呆板而不懂幽默的人,你最好不要对他开玩笑。假如你偏用幽默的言语跟他讲话,他可能会骂道:这个家伙,尽跟我说些无聊的话!对一些爱露锋芒的人,你若任他肆意妄为,你们的交往可能会由于你们之间产生相互警惕以至嫉妒而遭失败。对一些“假正经”(心里想的跟嘴里说的相反),你若真跟他“正经”,那你可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错估对方的性格特征,会使交往受到阻碍。这方面处理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采取与对方性格特征相反的态度。不过,这也只是个基本点,要参考着用,如果对一个生性懦弱的人采取强硬的态度,当然会遭到对方的反感。许多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把握住对方的性格,必将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所以你务必留意。
3.要谨言慎行
针对不同的对象,语言的使用要很有分寸,要运用得贴切,恰到好处。对自己的言谈举止,也一定要小心谨慎,特别是不要触动对方可能禁忌的话题。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说大话,过于卖弄自己
夸口、说大话、“吹牛皮”者,常常是外强中干,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朋友、同事相处,贵在讲信用。不能办到的事,胡乱吹嘘会给人以巧言令色,华而不实之感。
过于卖弄自己,显示自己多么有才华,知识多么渊博,对方会觉得相形见绌,感到难堪,这也不利于双方的交往和沟通。
(2)不要喋喋不休地诉苦,发牢骚
内心有痛苦、积怨、烦恼、委屈,虽需要找人诉说,但不能随便地在不太熟悉的、不太亲密的人面前倾诉。一是对方可能没有多大兴趣;二是不了解你的实际情况,很难产生同情心;三是可能误解你本身有毛病、有缺点,所以才有这么多的麻烦。你的发泄若招致对方的厌倦,就极为不妙了。所以,要保持心理上的镇定,控制自己,力争同任何人的谈话都有实际意义。
(3)在朋友失意时,不要谈自己的得意事
处在得意日,莫忘失意时。朋友向你表露失落感,倾吐心腹事,本意是想得到同情和安慰。你若无意中把自己的自满自得同朋友的倒霉、失意相对比,无形中会刺激对方的自尊,他也许会认为你是在嘲笑他的无能,这样的误会很难消除,所以讲话千万要慎重。
(4)不要用训斥的口吻
朋友、同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能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盛气凌人的训斥会刺伤对方的自尊心。这种习性将使你成为孤家寡人。人类有一种共同的个性,没有谁喜欢接受别人的命令和训斥。不要自以为是,要为别人保住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