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和希腊各邦的联军,包括步兵3万人、骑兵5000人和160艘战舰,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向波斯进军。亚历山大以快速的攻势轻易地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的军队在伊苏斯大败波斯军队,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落荒而逃,王室眷属被俘,损失步兵、骑兵约10万人,辎重全部丢失。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又挥师南下,沿地中海东岸前进,攻占叙利亚,未经一战进入埃及,他自封为法老。联军在尼罗河口兴建亚历山大城,该城由亚历山大亲自勘查设计,作为继续东征的后方基地。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回师西亚,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进,寻波斯军主力决战。10月初,在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高加米拉以西与波斯军主力对阵。亚历山大以不足5万骑兵,将号称百万、且配备战车战象的波斯大军彻底击溃,大流士三世狼狈逃窜,后被其部将谋杀,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就此灭亡。随后,马其顿军队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领土,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建立起来。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王南下侵入印度,在印度河谷建立了两座亚历山大城,并迅速占领了西北印度的广大地区。在亚历山大王想进一步向恒河流域进发时,土兵们已厌倦了长期的紧张战争,再加上印度的炎热、暴雨和疾病,他们拒绝前进,发生了哗变。亚历山大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得撤军。公元前324年,将近10年的亚历山大远征,终于结束了。
亚历山大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埃及,北及伊朗高原至中亚,首都设在巴比伦。
7.希罗多德
公元前400多年,意大利南部的塔林敦海湾岸边高地上,一座新的坟墓朝向大海,经过的人都会在坟前默默地站立致敬。墓前的石碑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这座坟墓里埋葬着吕克瑟司的儿子,希罗多德的骸骨。他是用爱奥尼亚方言写作的历史家中之最优秀者。他是在多里斯的故乡长大的,可是为了躲避流言飞语,他把图里邑当作了新的家园。”寥寥数语,概括了这位史学之父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公元前484年,希罗多德诞生在希腊的爱奥尼亚城邦,家境的殷富使他幼年熟读了众多名人雅士的著作。青年时期,他抛开优越的家庭生活,只身一人漫游世界各地,埃及、巴比伦、爱琴海诸岛、波斯帝国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公元前447年他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雅典。每到一地,他都寻访探究历史古迹,搜罗记录轶闻趣事,考察体验民情风俗,这一切为他以后取得史学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他随雅典移民来到了图里邑,他在那里专心著述,直至终老。
使希罗多德的“西方史学之父”美名流芳百世的巨著,是他倾其毕生精力写作的《历史》,也称为《希波战争史》。
《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宛如古代社会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希罗多德从史诗、官府档案文献、石刻碑铭和当时多种著作中获取了很多资料,更多的是利用他亲身游历和实地调查采访所获得的大量资料。《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的第一座丰碑,为西方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历史》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它常常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希罗多德采用了一种在东方文学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即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环环相扣,变化无穷,具有无穷的魅力。他还很善于刻画人物,他笔下的国王、大臣、政治家、学者、士兵等等,大多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如第一卷,描绘希腊政治家梭伦和吕底亚王克洛斯相见的对话,鼠目寸光的吕底亚王和聪颖贤达的梭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希罗多德无愧于“历史之父”的光荣称号。
8.苏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的一天黄昏,雅典监狱里一个衣衫褴褛、赤着双脚的老人,看着狱卒手中的毒酒。前来看他的弟子们都失声痛哭。一位弟子劝他在临死前换下那件破旧的长袍,他坚决不肯,说:“我生前就穿着这件破旧的衣服,难道穿着它,死后不能见上帝吗?”他从容地饮下那杯毒汁,微笑着对学生克雷多说:“克雷多,我还欠阿克勤比斯一只雄鸡,请别忘记还给他。”说完就闭上了双眼,离开了人间。这个老人就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69年生于雅典。他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出身贫寒,但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成为具有全面文化休养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注重哲学的伦理道德意义,把希腊哲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苏格拉底的讨论虽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但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如辩证的认识,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再如讨论中的问答方法,即辩证法最初的涵义,通过反复问答,揭示对话者的自相矛盾之处来达到正确认识。他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理性,要求人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发现真理,并提出先验论的观点,指出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确立了一系列概念范畴。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有深远影响。
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也就是人们通称的“助产术”。所谓“助产术”,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因此,苏格拉底以“高贵、健壮的助产婆芬尼兰托的儿子”自豪,宣称他也“习于施行同种技术”。不同的是,他所实施的对象是男人而不是女人,是灵魂而不是肉体。他认为自己“这种艺术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以各种方式考察年轻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是幻想错觉还是真知灼见”。
“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苏格拉底在施行“助产术”时所采用的方式是问答法,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正确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儿。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所以,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追求绝对的确定性的知识,苏格拉底把他的助产术运用于不同对象,讨论了各种问题。这种方法直接为柏拉图所继承和发展,不仅对哲学也对后来西方整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黑格尔更是将这种对话内在化于精神之中,将其发展为详尽完善的辩证法体系。苏格拉底的:哲学,虽往往被称为“实践哲学”,但是,那种“实践”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实践,而是抽象的道德实践。确切地说,他的哲学是非实践的唯心论了。因此,苏格拉底哲学特征,在于它是脱离了自然科学研究基础的道德哲学,在于它是对索非斯特施行哲学攻击的宗教拥护者。
9.亚里士多德
学识渊博的柏拉图在他的雅典学院讲学时,一个英俊的马其顿国王御医的儿子来到那里,他就是后来成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他在柏拉图的学院里潜心学习了20年,在吸收和批判了自己的导师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他的思想对西方文化的根本倾向以致内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毗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侍医。公元前343,学识渊博的亚里士多德受聘担任了当时的马其顿国王子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后来王子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帝王,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存在着众所周知的特殊关系,因而他拥护奴隶制和君主制,而亚历山大大帝也慷慨地向亚里士多德提供金钱资助,以帮助他从事研究工作,亚里士多德可以使用数以百计的塔兰特(一个塔兰特大约等于2000美元),为他的研究工作提供服务的人达千人以上,他们遍布亚洲和希腊为他收集各种资料。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从马其顿返回雅典,专心致力于研究,讲授和著述。
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说”,他认为“实体”是在前人解释万物的本原、元素、存在及理念等范畴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的,是万物存在、变化的基础和主体。他将“实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第一实体”,即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另一种是“第二实体”,即包含着个别事物的属和种,可以理解为实体所具有的属性和种类。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具体的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在我们日常看到的人和马之外,还要假定另外存在一个比人和马更真实的人和马的“理念”,是毫无用处的。他用他的师爷做例子讽刺他的老师道:不管“苏格拉底”这个理念是否存在,一个像苏格拉底的具体的人是会产生出来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的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不能脱离个别的具体的东西而独立存在。他说:“当然不能设想:在个别的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的房屋。”独立存在的只是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如这一个人、那一匹马。他把这些个别具体的事物叫做“第一实体”。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当我们说“一匹白马”时,“白”这种颜色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马”之中的,“白”不能成为实体。
除了“第一实体”外,亚里士多德认为还有“第二实体”,这就是个别事物的“种”和“属”。个别的张三李四这些第一实体是包括在“人”这个属里面的,而“人”这个“属”又包括在“动物”这个“种”里面。没有一个东西是“人”或者“动物”,但“人”和“动物”也是实在的,因而也是“实体”,然而它们的实在性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个别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的,因而它们是“第二实体”。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纠正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将一般与个别相分离的错误,指出了一般(“第二实体”)依赖于个别(“第一实体”)而存在,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路线。但他另一方面坚持认为一般的概念也是实体,进而可以推导出—个最一般的概念也是有实在性的实体,这就为导向唯心主义留下了可能性。
亚里士多德留下的作品数目大得惊人,有47部,古代书名册上记录表明他写的书不少于170本。但是令人吃惊的不在于他的作品数量,而在于他知识的博大精深。实际上他的科学著作构成了他所在时代的一部科学知识百科全书,包括天文学、动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等。他的科学著作一部分是对其他人已经获得的知识的汇编,一部分是他雇用助手为他收集资料所获得的创造成果,一部分是他自己通过大量的观察而获得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认识是有系统的,从基本知识出发加以分析推论或归纳,从而形成一个体系。他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他的逻辑学,在2000年前的欧洲思想界就已形成体系。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科学还处于胚胎时期,亚里士多德孕育了这一胎儿并使它降生。希腊人之前的文化都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界的种种神秘变化的,到处都是神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光辉成就之一就是能以宽广的胸怀和无比的勇气把科学组织成一个有条不紊的庞大体系。亚里士多德不愧是古代世界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称亚里士多德为“最博学的人物”、“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10.数学之神阿基米德
除了伟大的牛顿和爱因斯坦外,再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这样大的贡献。即使牛顿和爱因斯坦也都曾从他身上汲取过智慧和灵感。他是“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他就是叙拉古的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出生在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从小他就热爱学习,善于思考,曾经飘洋过海到当时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城学习哲学、天文学、物理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阿基米德继承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证明定理时的严谨性,但他的才智和成就却远远高于欧几里得。他把数学研究和力学、机械学紧紧地联在一起,用数学研究力学和其他实际问题。据说他确立了力学的杠杆定律之后,曾经自豪地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他在洗澡的时候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其大小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罗马大军攻打叙拉古,阿基米德献出自己的一切聪明才智为祖国效劳。他创制了起重机。在罗马战船刚刚靠岸的时候,突然,从城墙上伸出了无数巨大的铁手,抓住罗马人的战船,把它们提到半空中,然后摔在岩石上,或是扔到海里,导致船毁人亡。这使得罗马人惊恐万分,不知所措。阿基米德还发明了奇妙的能射出大石和火球的机器,使罗马军队死伤无数;他用巨大的镜面反射日光去焚毁敌船,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罗马人一看到城墙上出现木梁或绳子,就抱头鼠窜,惊叫着跑开:“阿基米德来了。”
对于阿基米德来说,机械和物理的研究发明还只是次要的,他比较有兴趣而且投注更多时间的是纯理论上的研究,尤其是在数学和天文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利用“逼近法”算出球面积、球体积、抛物线、椭圆面积,后世的数学家依据这样的“逼近法”加以发展成近代的“微积分”。他更研究出螺旋形曲线的性质,现今的“阿基米德螺线”曲线,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另外他在《恒河沙数》一书中,他创造了一套记大数的方法,简化了记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