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两河流域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人类文明的最早诞生地。两河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它们都发源于土耳其境内,流经伊拉克后进入波斯湾。两河流域素有“西亚走廊”之称。数千年以前,这里兴建了人类第一座城市,诞生了最古老的文字,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并实施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法典……
1.楔形文字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这种文明特征的是他们的文字——楔形文字,公元前3100年之前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最初,这种文字是图画文字,渐渐地,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如用“口”表示动作“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等等。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苏美尔人干脆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词,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示。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
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最早的楔形文字是从右到左直行写的,后来因为书写不便,苏美尔人就把字形侧转90度,改成从左到右的横行。最初,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到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再到后来,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例如“星”这个楔形字,在苏美尔语里发“嗯”音,如果用来表示发音的话,就与原来的“星”这个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了。只表示发音,这就是表音符号。为了表示有关的楔形字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和发什么音,苏美尔人又发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个人名之前加上一个特殊符号,就表示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要表达的事物愈来愈复杂、抽象,原始的图形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要。于是,苏美尔人对文字进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简化图形,往往用部分来代表整体;另一方面增加了符号的意义,比如“足”的符号除表示“足”外,还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号除表示“犁”外,还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这样,象形文字就发展成表意文字,即符号意义不直接由图形表达而是由图形引申出来。
苏美尔人还不懂得造纸。他们就用黏土做成长方形的泥板,用芦苇或木棒削咸三角形尖头在上面刻上字,然后把泥板晾干或者用火烤干。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泥板文书。一开始,苏美尔人的泥板是圆形或者角锥形的,不便于书写和存放,后来苏美尔人便将泥板改为方形的。苏美尔人的大部分文字材料都是刻在这种方形泥板上才保存下来的。到现在为止,人们在两河流域已经挖掘出了几十万块这样的泥板文书。由于苏美尔人用的是芦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所以人们就把两河流域的这种古老文字称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样起源的一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这个问题,争论了近两世纪。长期以来有下列两种观点盛行。传统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特殊的渔猎生活方式。这是较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种百科全书大都持这一观点。也有学者持不同见解,认为楔形文字的起源与古代苏美尔地区发达的社会组织有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院编的《世界通史》就持这一观点。该书在论述楔形文字的发明时写道:“两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创造。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苏美尔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较有条理的通讯,于是,这种文字的胚胎遂变成真正的文字。”上述两种观点长期并存,相持不下。
楔形文字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为人类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遗产继承了下来,并有新的发展。
2。苏美尔文明
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这一地区的文明过去被称为巴比伦文明或巴比伦——亚述文明。但现在我们知道,它的创立者既不是巴比伦人,也不是亚述人,而是更早的苏美尔人。他们大约在公元前4500年时就在两河流域定居了。
苏美尔是沼泽地带,面积与美国马萨诸塞州大致相当。在苏美尔时代的前900年间,苏美尔没有出现统一的政权,而是由众多独立的城邦点缀其间,其中最重要的有乌鲁克、乌尔和拉格什等。
到了公元前2320年左右,整个苏美尔地区都被来自处于美索不达米亚正北部的阿卡德的一位强大武士所征服。这位武士有一个“萨尔贡”(意为“真正的国王”)的头衔,与他同时代的人则称他为“伟大的萨尔贡”。美索不达米亚年代记录他在取得34场战斗的胜利后控制了苏美尔,最后他胜利地进军到“下海”(波斯湾),在那儿用海水清洗他的武器,以示战争胜利结束。
在其后近200年的时间里,伟大的萨尔贡创建的王朝统治着由阿卡德和苏美尔组成的一个帝国。
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制作陶器的方法。他们制作的陶器主要是彩陶,色彩艳丽。人们常用的生活用具如酒杯、油缸、炉子、灯盏等,几乎全是陶制的。
苏美尔人还是技艺精湛的金属制品生产者,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生产出了精美的金器、银器和铜器。
苏美尔人的天文学和数学比较发达。他们按照月亮的盈亏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天,同时设闰月调整阴历阳历之间的差别。苏美尔人还知道10进位制和60进位制,其中60进位制在古代两河流域的应用更为广泛。
车辆运输也是苏美尔人的发明之一,它发明于苏美尔时代初始之际(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最早的有轮运输工具是两轮战车和四轮货车。它们都是由牛牵引的(直到大约公元前2000至前1700年之间东方入侵者将马引入西亚之后,西亚人才知道马),都是安装在没有轮辐的实心轮上:把两三块厚木板拼成圆形,用饰纽或撑柱把它们固定在一起。牛拉战车显然移动不太快,不过看来它们促成了方阵作战方式的一个进步,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一些图画描绘了它们践踏敌人的场面。用于运货的货车更不看重速度,它们必定在众多灌溉工程和城市建设工程中帮了苏美尔人很大的忙。所以,后来的历史学者们便把轮子的发明和应用作为苏美尔时代的象征。
在农业方面,虽然两河流域平坦的土地很适合耕种,但雨水却很少,所以土地多数时候处于干旱状态。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都会暴发一次洪水,洪水会浸透干燥的地面。苏美尔人便趁这个时候挖沟掘河,把水储存起来,并引流到田里去。
苏美尔人很早就开始了对外贸易。由于苏美尔地区缺乏石料和木材,这些东西大都得从外地引进,作为交换的物品是苏美尔人自己生产的粮食。羊毛和陶罐。苏美尔商人沿着运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航行,进入波斯湾以及更远的地方。他们与不远万里从西方地中海海岸和印度河流域来的人们做生意。
另外,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文化上也有巨大的成就,发明了楔形文字,创作了人类第一部史诗,在人类文化宝库中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苏美尔文明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他们先后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些奴隶制的城邦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土地,人口只有几万人。这些国家为了掠夺奴隶和财物,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一直到公元前19世纪初,从叙利亚草原来了一支强悍的游牧民族,占据了两河流域的中心地带巴比伦城,最后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古国——古巴比伦王国,苏美尔文明才渐渐衰落下去。
3。人类第一部史诗
《吉尔伽美什》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史诗,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在苏美尔人中流传,经过千百年的加工提炼,终于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前16世纪)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部巨著。
这部史诗讲述了英雄吉尔伽美什一生的传奇故事。
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国王,他非人非神。众神创造了他完美的身躯,并赋予他美貌、智慧,勇敢,使他具有世人无法具有的完美品质。但是吉尔伽美什在做了乌鲁克国王后,性情暴戾,荒淫无度,弄得民不聊生。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尚处于懵懂的童年时代,对自然的认识还只是刚刚开始,而在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时,人们往往意识到自身力量的渺小,命运的控制权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操纵着——他们把这种不知名的力量叫做神。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力量渐渐地强大起来,人们似乎预见了战胜自然的可能,他们开始幻想、期待自己的同类中出现一个力量强大的人物,代替他们完成战胜自然的伟大事业。所以有人说,所谓“乱世出英雄”,“时世造英雄”,其实更确切地说是人们的呼唤和期待造就了英雄的。
天神听到百姓的哭诉后,就为吉尔伽美什创造了一个对手恩奇都,让恩奇都去制服吉尔伽美什。他们俩经过艰苦厮杀后,不分胜负。最后,他们俩相互敬佩,结成了莫逆之交。他们生活在一起,做了许多有益于人类的事。他们杀死保卫松树的怪物洪巴巴,反抗女神伊什塔尔,击毙女神派来的天牛。但是恩奇都后来患上致命的疾病,离开了人世。挚友的去世,使吉尔伽美什悲痛欲绝,同时也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吉尔伽美什决心到人类的始祖乌特,纳比西丁那里去探寻永生的秘密。他在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找到了乌特,纳比西丁。乌特,纳比西丁向他讲述了人类曾经历大洪水的灭世之灾,但自己一家得到神助而获得永生的经过。后来,吉尔伽美什得到的返老还童的仙草又不幸被盗,最后只得万分沮丧地回到了乌鲁克。
《吉尔伽美什》是古代巴比伦文学的代表作,是已知的世界文学中最早的史诗。这部史诗的基本内容早在苏美时期就已初具雏型了。它同早期苏美尔关于吉尔伽美什的英雄传说《吉尔伽美什和阿伽》等有直接的联系。吉尔伽美什的名字被保存在苏美尔最古老的国王名录里,可见史诗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吉尔伽美什》大体上是古代两河流域神话传说精华的汇集。从它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来看,显然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而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最初属于口头创作,后来经过诗人们的不断加工完善,最后定型于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史诗共三千余行,用楔形文字分别记述在十二块泥板上;一些研究者认为第十二块泥板是后人加上去的。《吉尔伽美什》最后完成于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由于形成时间的漫长以及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再加上统治阶级和僧侣的窜改,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构显得比较复杂,甚至有些地方是矛盾的。
全诗以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的灵魂对话而结束。
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的早期人类留下的文学珍宝。它塑造了一个具有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的英雄,反映了古代人民力图探寻自然法则和生死奥秘,以及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理想。
4.《汉谟拉比法典》
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成为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国王。他勤于朝政,关心农业、商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他也关心税收,勤于处理各种案件。他在位40年,使巴比伦成了一个强盛的国家。汉谟拉比每天要处理的申诉案件太多,简直应付不了,他就让臣下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编成了一部法典,这就是《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序言宣扬汉谟拉比受命于神;内容宣传君权神授的思想,说汉谟拉比是众神之王;结语颂扬汉谟拉比“言辞卓越、功业无双”。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方面,其内容之全、法制之明,在古代世界立法史上甚为罕见,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早一部法典,所以又称“世界第一法典”。
对于《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是有一定原因的。巴比伦时期农村社会分化已很激烈,份地已经可以买卖,抵押,转让和继承,长子的继承份额则为双份。占有村社份地的人必须向国库缴纳实物租税,其数额约占收获量的十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等,而且还要服劳役和兵役。根据习惯法,凡三年不纳租税和不服役者,丧失份地的占有权。绝户、逃亡户或三年不纳租税者的份地,都没归公社另行分配。国王拥有巨大的王室(宫廷)经济,全国各地的神庙经济均从属于王室经济。王室直接支配的土地数量是可观的,王室经济的基本部分(包括土地、畜群和手工业作坊等)主要集中在苏美尔地区。但是,古巴比伦时代王室地产的经营方式,已不同于乌尔第三王朝时代的大规模集中经营,而是将土地划分成三公顷至十五公顷不等的份地,分配给王室服务的各类人,如王室商业代理人,军人、手工业者、牧人和中小官吏等等,但主要是分配给所谓“纳贡人”。“纳贡人”从王室领得份地,种籽,耕畜和农具后,自行经营,每年须向王室缴纳相当的收获物。他们不得出卖或抵押份地,但可以世袭占有。巴比伦国家的稳定并不长久,外族入侵成为很大的威胁。公元前16世纪中叶,古巴比伦被赫梯人所灭,但赫梯人不久便退走了。到16世纪末,从东北方入侵的加喜特人占领了巴比伦。至古巴比伦尼亚时代(即从伊新·拉尔沙时代至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灭亡),两河流域进入法典编纂的鼎盛时期。这是因这一时期奴隶制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土地和奴隶的私有制以及租佃雇佣关系和高利贷活动空前增长所致。阿摩利人统治下的各城邦在继承苏美尔立法基础上制定了许多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私有制的法典。例如,伊新第五代国王李必特·伊丝达法典和埃什努那国王俾拉拉马法典,而巴比伦第一王朝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1750年)集以往法典编纂之大成,制定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