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贵在能屈能伸,伸很容易,屈就难了,这需要非凡的忍耐力。一张笑脸,一句诚恳的道歉,很多时候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冰释前嫌。没有爬不过去的山,也没有蹚不过去的河。忍一时的委屈,可以保全大家的宁静、和谐,并不损失什么,反而还会赢得一个更为宽阔的心灵空间,何乐而不为呢?
1.忍耐是一种美德
忍耐是一种处世的策略,更是一种艺术。忍耐,实际上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这样做可以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或者不必要的争吵。忍耐因此成为坚持的一个代名词。坚持和忍耐,两者也许就是分不开的。如果两者俱备,我们的生活也许因此多了一笔财富。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就非常善于忍耐,他的妻子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悍妇。她性格冥顽不化,心胸褊狭,是一个动辄破口大骂,而且喜欢大打出手的女人。有一次,苏格拉底正与学生们一起在探讨问题。他的妻子忽然闯了进来,对着他就是一阵破口大骂,接着又在他头上浇了一桶冷水。他的学生们本以为苏格拉底要对她怒声斥责的。不料苏格拉底只是颇为幽默地说道:“我早知道打雷之后总是要下雨的。”
这个故事听来确实很有趣,极具西式的幽默。也许除了苏格拉底之外,无论是谁遇到了这种情形,不大打出手,也会雷霆大怒。苏格拉底毕竟不同于常人,由此可见他超凡的智慧与精湛纯熟的人生修养。他说精于马术的人,总是喜欢烈马的,而把自己的妻子喻作一匹烈马。他选择了这样的妻子,只是为了练习自己的“马术”。我们称之为“忍耐的艺术”。
试想一下,如果在当时,苏格拉底对他的妻子“以彼之道,还至彼身”,那后果会怎样呢?这不但破坏了他与学生们作学术探讨的良好氛围,会弄得大家尴尬,使人心不快,而且还会变本加厉地激发妻子的怒气,——这悍妇不知还能干出些什么来,而且一个睿智的哲学家的完美形象已荡然无存。
在现实生活之中,有多少的口角、争斗与矛盾是出于失于忍而造成呢?诸如我踩你一脚,你回我一眼,而且出言不逊,接着双方就怒目相对,仿佛是不共戴天的仇敌;或是在排队时争相推抢,一有得失,便恶言恶语,甚至于当众出手……诸如此类的生活琐事,不胜枚举。其实这些小事,只要稍稍忍耐一下,便会烟消云散,天地清明。这道理甚为简单。
不过,忍是一种妥协,是一种策略,但并不是屈服和投降,它其实是一种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
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一个男青年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被售票员看到了,对他说:“同志,为了保持车内的清洁卫生,请不要随地吐痰。”
没想到那男青年听后不仅没有道歉,反而破口大骂,说出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然后又狠狠地向地上连吐三口痰。
那位售票员是个年轻的姑娘,此时气得面色涨红,眼泪在眼圈里直转。车上的乘客议论纷纷,有为售票员抱不平的,有帮着那个男青年起哄的,也有挤过来看热闹的。大家都关心事态如何发展,有人悄悄说快告诉司机把车开到公安局去,免得一会儿在车上打起来。没想到那位女售票员定了定神,平静地看了看那位男青年,对大伙说:“没什么事,请大家回座位坐好,以免摔倒。”一面说,一面从衣袋里拿出手纸,弯腰将地上的痰迹擦掉,扔到了垃圾箱里,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卖票。
看到这个举动,大家愣住了。车上鸦雀无声,那位男青年的舌头突然短了半截,脸上也不自然起来,车到站没有停稳,就急忙跳下车,刚走了两步,又跑了回来,对售票员喊了一声:“大姐!我服你了。”车上的人都笑了,七嘴八舌地夸奖这位售票员不简单,真能忍,虽然骂不还口,却将那个浑小子制服了。
这位女售票员面对辱骂,如果忍不住与那位男青年争辩,只能扩大事态;与之对骂,又损害了自己的形象;默不作声,又显得太亏了。她请大家回座位坐好,既对大伙儿表示了关心,又淡化了眼前这件事,缓解了紧张的空气;她弯腰若无其事地将痰迹擦掉,此时无声胜有声,比任何语言表达的道理都有说服力,不仅感动了那位男青年,也教育了大家。
在生活中,我们也难免会碰到一些蛮不讲理的人,甚至是心存恶意的人,有时还会无缘无故地遭到这种人的欺侮和辱骂。每当遇到这样的事,常让人觉得忍无可忍。可是,不忍就会正好成了对方的出气筒,也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忍耐是一种美德。它既能体现一个人的宽容大度,也能表现一个人的识时务。我国古代有一首《六忍歌》就是歌颂忍耐精神的:“富有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意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为了事业,为了家庭,为了美好的人生,我们需要忍耐,应该学会忍耐。
2.退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有一首诗形容农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有的人为了功名富贵,总是不顾一切地向前争取。有的时候前面是险坑,跌下去会粉身碎骨;有的时候前面是一道墙,撞上去会鼻青脸肿。如果这时候懂得以退为进,转个弯、绕个路,世界还是一样会有其他更宽广的空间,这正是古人所云:“退一步,海阔天空。”
凡事退一步,生命不退步。“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凡事均有长有短、有阴有阳、有圆有缺、有利有弊、有胜有败,更何况是千变万化的人生!成功通常皆是成于最有耐心、耐力、耐烦者,即最能忍耐、最有耐心的人,是比较容易成功的人。
退步,原来是向前。有时候,只是放弃一些意气之争,即使争赢了又如何呢?
退一步,并非表示自己的软弱,而是更多的包容、谅解与理解。
经商的人,希望日进斗金;读书的人,希望每日进步;有的人一遇到利益,总想得寸进尺。其实,做人处事应该要以退为进!
因此,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想做人处事,必须要能谦恭礼让,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必须要懂得以退为进。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越经压缩,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军人作战,有时候要迂回绕道,转弯前进,才能胜利;很多时候,我们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低头匍匐前进,才能成功。
一位留美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思前想后,他决定收起所有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去求职。
不久,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他亮出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专业。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于是老板又提升了他。再过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博士证,老板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
常言道:“回头是岸”,就是以退为进的意义。古来的先贤圣杰,从官场利禄之中退居后方,是为了再待机缘;有些能人异士隐居山林,是为了等待圣明仁君。有的人非常重视“韬光养晦”,有的人等待“应世机缘”,有德饱学之士都懂得“进步哪有退步高”的道理。
春秋时候,楚王的三子季札,因为贤能,父王要传位于他,而他谦让说,上有长兄,应该由长兄继位。长兄去世以后,因其贤能,国中大臣又再举荐他为王,他说还有次兄;次兄去世以后,全国人民又一致推举,希望他能出来领导全国。他说“父死子继”,应该由故世的先王之子继任王位,故而仍然退而不就,所以后来在历史上留下贤能之名。可见,退让不是没有未来,退让之后往往在另一方面更有所得。
三国时代,刘玄德知道太子刘禅无能,要诸葛孔明取而代之,但因诸葛亮谦让,反而在历史上留下忠臣之名。周公辅佐成王,虽是长辈,一直以臣下自居,所以能成周公的圣名美誉。此皆证明,退让不是牺牲,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时以退为进,更能成功。
以退为进,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哲理。人生追求的是圆满自在,如果人生只知前进不懂后退,那么他的世界就只有一半。而懂得“以退为进”的哲理,可以将我们的人生提升到拥有全面的世界。“以退为进”,何乐而不为呢?
时任齐国相国的邹忌,曾多次讽谏齐威王。邹忌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却心胸狭窄,私心极重。齐对魏两次大战之前,他都坚决反对出兵。待田忌、孙膑凯旋之时,他心中的醋意可想而知。
随着孙膑、田忌威望的提高,邹忌担心自己的相位不稳,因此欲除掉田忌、孙膑而后快。
可能因为孙膑是个残疾人,同邹忌争夺相位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邹忌将目标首先对准了风头甚劲的田忌。
马陵之战结束不久,邹忌便找来亲信谋划如何除掉田忌。其亲信公孙阅出了个主意:“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之卜者,验其辞于王之所。”
邹忌闻计大喜,便派人到市中找卖卜者算卦,扬言是田忌派他去算的,要算算田忌如果要谋反,是吉还是凶。邹忌则随后派人将此人抓获,送到齐威王那里。
齐威王这时年纪大了,有点老糊涂了。他本来就对田忌手握重兵心有疑惧,听了邹忌的话,遂相信田忌有谋反的意图。而这时田忌正率兵在外,于是齐威王遣使召田忌回临淄,准备等田忌回到临淄后再审问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