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生活中的博弈论论文1500字 > 第7章 酒吧博弈 混沌状态的选择(第2页)

第7章 酒吧博弈 混沌状态的选择(第2页)

一名小偷想要偷窃一间有守卫看守的仓库,如果小偷偷窃时守卫在睡觉,小偷就能得手,偷得价值为V的赃物;如果小偷偷窃时守卫没有睡觉,则小偷就会被抓住,并且因为盗窃罪而坐牢(用经济学的术语,我们说这时他获得的效用为负,记为-P)。守卫如果睡觉但仓库未遭偷窃,这时守卫从睡觉中获得了一定的正效用,记为S。如果在守卫睡觉时仓库被窃,守卫就要被解雇,其负效用为D。如果小偷不偷,他既无得也无失;如果守卫不睡,意味着出—份力挣—份钱,他也没有得失。

根据上述假设,小偷在该博弈中有“偷”和“不偷”两种可选策略,守卫有“睡”和“不睡”两种可选策略,双方的收益矩阵如下图所示。

这个“小偷与守卫”之间博弈的例子,是因在博弈论方面的伟大贡献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泽尔腾教授1996年3月在上海的一次演讲中讲的。

在这个博弈中,最合理的策略是什么呢?假设小偷选择“偷”的策略,那么对守卫来说最好的策略是选择“不睡”,这样可以抓住小偷完成自己的职责,并保住自己的工作;但当守卫选择“不睡”时,小偷的正确策略就应该是“不偷”而不是“偷”;反过采,既然小偷“不偷”,当然守卫选择“睡”比较合算;而守卫偷懒睡觉时,小偷又会是不偷白不偷。还是应该要去“偷”……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环套一环的因果循环,无论从哪里开始都一样,永远不可能停止。因此,如果是一次性博弈,那么这个博弈就没有一个可被双方接受的纳什均衡,也无法预测博弈的结果。

我们一开始讲的“小偷与守卫”的博弈,其最终结果也是一种混合策略:小偷以一定的概率选择“偷”还是“不偷”,而守卫也以一定的概率选择“睡”与“不睡”。这样。双方就可以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现在,政府决定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打击盗窃活动。那么,这时候,是该严惩小偷呢,还是加重对失职守卫的处罚呢?

有的人也许会说,那还用问?肯定是严惩小偷,毕竟盗窃行为是他做的嘛!可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我们来认真分析一下,假如加重对小偷的惩罚,最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对小偷加重惩罚,会使得小偷因偷窃被抓的负效用P增大,如果守卫混合策略中的“睡”与“不睡”的概率分布不变,此时小偷选择“偷”所得到的期望收益将变负,也就是他会得不偿失,因此小偷会停止偷窃。但是,小偷不再偷窃。会使守卫因为减少了后顾之优。反而更多地选择“睡觉”,也就是说守卫会提高“睡觉”的概率。这时候,小偷再去行窃,得手的概率自然更大,于是。小偷又会重新选择混合策略。在多次博弈后,最终小偷选择“偷窃”策略的概率又会回到原来的水平,但与此同时守卫选择“睡觉”的概率却增大了。

因此,政府加重对小偷的惩罚从长期效果看并不能减少盗窃的发生。最多只能抑制短期的盗窃率。事实上,它的主要作用是,守卫可以有更多机会偷懒。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泽尔腾把这个“小偷与守卫”博弈称为一种“激励的悖论”。

典守者的责任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减少盗窃呢?博弈论专家给我们开出的药方是:加重对失职守卫的处罚。

加重对守卫的处罚,意味着守卫因睡觉被窃而被解雇的负效用D增大了。此时,如果小偷“偷窃”的概率不变,那么守卫“睡觉”的期望收益就会降为负值,因此,守卫肯定会选择不睡觉。与此同时,守卫“不睡觉”,则小偷只能减少盗窃的概率。结果。经过多次博弈后,守卫睡觉的概率又会回到原来的水平。也就是说,加重对守卫的处罚只是在短期内可以使守卫真正尽职,从长期看并不能使守卫更尽职。但它却会取得另一个效果,那就是降低盗窃发生的概率。

因此,从这个模型出发,我们得到了一个与我们平常的观念不同的结论:政府加重对小偷的处罚在长期中并不能抑制盗窃,最多只能在短期内抑制盗窃的发生率,而且它会使更多的守卫偷懒;而加重对失职守卫的处罚,则会更有效地降低盗窃发生的概率。因此,在监督和违法行为之间的博弈中,要减少违法行为,关键并不在于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而在于加强对监督失职的责任追究。

这里有一个与“小偷与守卫”博弈类似的故事:乾隆皇帝某次出行,在轿中阅奏折,看到有奏犯人脱逃者。乾隆很生气,即用《论语》中的话问随巡大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意思是,老虎狮子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是谁的责任呢?周围大臣无—作声,时任侍卫的和珅却用朱熹批注的一句话大声回答:“典守者不得辞其责。”寥寥几字,切中要害。和珅一句话博得了乾隆的欢心,从此飞黄腾达,成为乾隆第一宠臣。在这里,和珅的话再好不过地体现了我们前面得出的结论。

有益的启示

“小偷与守卫”博弈所导出的“激励的悖论”,提示了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果之间的一种意外关系,这对防止腐败具有重要的政策性启示:当事人腐败了,如果只是就事论事,谁犯错误惩罚谁,从长期来讲,并不能有效遏制腐败,而加重处罚其责任领导,则可以更有效地遏制腐败。因此,谁主管谁负责,建立可操作的责任追究制,才是遏制腐败的根本出路。

我们再来看看企业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博弈。企业员工欲违规,如果违规时管理者偷懒,则员工就能得手;如果管理者很尽职,则违规者就会被抓住而受到处罚;管理者不尽职而且没有人违规,则管理者有正效用的收益,如果偷懒且有人违规,则管理者要被解雇。为了抑制违规现象,对于很多企业,加重对违规者的惩罚往往成为首选。然而,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加重对违规者的惩罚,使违规员工的负效用增加,如果管理者混合策略中的概率分布不变,则员工违规的期望收益变为负值,即违规得不到任何好处,因此员工会停止违规。但是在长期中,违规的减少会使管理者更多地选择偷懒或渎职,最终管理者偷懒的概率提高了,达到新的均衡,而此时员工违规的期望得益又恢复到大于零,他会重新选择混合策略。因此,加重对违规者的惩罚在长期中并不能抑制违规,最多只能抑制短期的违规发生率,它的主要作用是使管理者有更多机会偷懒。

另一方面,如果加重对失职管理者的处罚,则意味着管理者因不尽职而受处罚的负效用增大,如果员工的违规概率不变,那么管理者偷懒的期望得益变为负值,管理者会选择不偷懒。管理者不偷懒,则被管理者只能减少违规的概率。这就是说,加重对管理者偷懒的处罚在短期中的效果是使管理者真正尽职。加重处罚失职管理者在长期中的真正作用。恰恰是降低违规发生的概率。

企业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博弈,只是从加大对违规者的惩罚和加大对管理者失职的处罚来起到抑制违规的作用。其实,还可以从降低员工的违规得益和提高管理者尽职的奖励入手。由于在现实情况中,违规得益通常难以进行有效控制。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加大对尽职管理者的奖励。如果管理部门在辖区实行承包责任制,责任到人。一旦辖区内出现违规现象,则对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罚。如果辖区内在一定时间内未出现违规现象,则对责任人进行相应奖励,而且保证此奖励大于责任人偷懒的得益,同时加大对于违规的惩罚。那么,这场博弈就会以管理部门最希望看到的局面收场:员工不敢违规,监管者不敢偷懒。

玄之又玄的超感觉

在混沌状态下进行选择,毫无疑问的就是你会对预测对手即将采取的措施感到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就提出了超感觉这样一种玄之又玄的概念。姑且不说,世界上这些科学无法解释的事实是运气、概率或是其他的什么,在病急乱投医的情况下,你如果对这一概念有所了解,相信对你在混沌状态下的选择也算了多了一种出路。再重申一点就是,本文无意夸张唯心主义,只是将一些他人总结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有些人把直觉分为两种,即感觉直觉和超感觉直觉。感觉直觉是一种基于内部信息处理过程的感觉,是人的潜意识自动进行感知、分析、决策等思维的过程,它的结果投射到表层意识就是一种来自内部的感觉。感觉直觉就是开发深层意识达到知行合一时的境界。感觉直觉可以升级至超感觉直觉,超感觉直觉也是一种来自内部的感觉。但它的信息源并不是普通感觉信息,而是常人感觉不到的由心灵直接接受的信息。这里所说的直觉是指后一种。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要更进一步,就要发展这种超感觉直觉。

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在书中讲过一个故事。一次,日本著名的剑术家柳生正在花园中给花木剪枝,忽然,他感到一股杀气从背后袭来。他转身一看,没有发现敌人,只有每日跟着自己的书童在旁边捧着工具。他对刚才的杀气感到不安,不知隐藏的敌人在何处,于是停止剪枝,回到书房。这时有一个朋友来拜访他,发现他心情不好,向他询问原因。柳生就把刚才花园中的事讲给他听。后来家人们也知道了这事,书童跑来说:“当您在花园中的时候,我在您身后侍候。这时我想,您虽然在剑术方面已经达到高超的境界,但是如果这时我从背后突然袭击,您恐怕还是躲闪不开的。这可能就是您所感觉到的杀气的起因。”

在这个故事中,柳生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感知能力,可以感觉到他人心中的攻击意识。这类感觉又称为第六感。第六感是一种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的固有能力,它不需要借助眼、耳、鼻、舌、触觉等感觉信息,而是通过心灵直接觉察到感官所不能感知的难以言说的微细信息。

证券市场上也有类似的情况。《直觉交易商》一书中绍的林达·列文瑟是芝加哥市场上一个成功的女交易商,在她18年的交易生涯中,她保持了没有一个星期是赔钱的记录。她说:“如果我在交易中不得不依靠什么的话,那惟一的答案是我的直觉。例如有些天,我打算在市场上买进,突然,我有一种感觉,我对自己说,这市场令人担忧,确切地说它感到沉重。我认为市场正在上攀,但如果依靠我的直觉,直觉则告诉我它令人担忧。我想说那是一种超感觉,它是生命攸关的信息。如果我的头脑说买,而我试图去买的话,它会停止工作。突然我的肚子告诉我它感到沉重,我会依靠我的直觉。我将听从我的肚子。很多时候,我甚至无法用文字描述它。它是自动发生的,而经验告诉我应该相信它。这种直觉一天也许仅有一次,也许多一点,我真正做的是当我感觉到了这种直觉时,能够毫不迟疑地依赖它。我认为最好的交易商都更多地听从他们的直觉而非别人的建议。”

这是一个少有的实例,林达不仅把直觉应用于交易而且每天如此,她的直觉已经达到了可以稳定出现的程度,而她的成绩也是令人吃惊的。在市场上如此频繁和直接地运用直觉的人很少,耐人寻味的是她是一位女性。

直觉看似神奇,其实它是人内心深处固有的一种能力。常人之所以不能发现是因为深层意识的能力不够强,同时又被意识所束缚,当通过训练增强了深层意识的能力并摆脱意识的束缚时,就会开发出超人的直觉能力。

产生直觉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集中注意力等待直觉自己出现。把注意力引向自己希望了解的事情,但不要循常人的习惯开始分析和猜测,仅仅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但什么都不想,等待从内心深处升起的感觉。这种等待可能要持续很久,一般人不能保持那么长久的集中注意力不产生杂念,故直觉无法升起。常人为了给直觉的升起创造条件,还需要进行一些训练。

为了能达到合格的直觉准备状态,必须对面临的任务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前面把开发深层意识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是经验积累阶段,这时是无法直接产生直觉的,因为深层意识还在忙于应付新知识,还没有机会脱离意识的管束发挥自身的潜力。只有达到知行合一之后,深层意识才开始脱离意识的看护独立地工作。这时人对自己的任务很熟悉,可以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同时又不进行分析推测,而且人的意识已经熟悉了从向外分析行情转而向内捕捉来自内部的感觉,对内部感觉的敏感度也逐渐提高,这就为直觉做好了准备。具备某些先天条件的人,这时就会出现直觉。直觉的经验是可以转移的,在一个方面产生直觉之后,人可以把这种经验转移到其他方面,比较容易在那些方面也产生直觉。

开发直觉的关键是高度的专注而不在乎是在什么事情上专注。在任何事情上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都可以由此开启人的直觉潜能。武术家没有进行专门的直觉训练,但功力深厚的人却可以获得直觉能力,原因就在于此。所以,古人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达到更高人生境界的手段。

当外部条件具备时,只有一部分深层意识先天能力比较强的人可以出现直觉,普通人可能经过长时间等待直觉仍然不能出现,这是深层意识自身的潜能不够强的缘故。因而开发直觉能力的另一个方面是充实深层意识的能力,这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禅修。禅修的核心是训练自己排除杂念,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静室中可以修,面对市场变化,训练自己注意力集中也可以说是一种禅修。差别在于,静室中禅修可以采取适当的坐姿,调整呼吸,精神专注于前人精心设计的观想目标,这样注意力可以达到更深程度的专注,充实深层意识的效果更好。面对市场或其他处于变化中的事物,要达到同样的专注程度则很困难。所以,在禅修之外以其他方法开发出超能力的例子较少,而禅修的方法成功率相对高一些,当然绝对比例仍然是比较低的。

用禅修方法充实深层意识的能力对知行合一的训练也是有价值的。但由于知行合一还没有超越常人深层意识的能力范围,故禅修的意义还不太明显。当人企图开启直觉之门时,禅修方法则几乎是必须的了。

不管怎样,如果你具备了敏锐的洞察力,未可名状的超感觉,这对你在博弈时占得先机是有利的,尤其是对那种在混沌状态下所做出正确的选择是有促进作用的。这里只是把研究的方法教给您,但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学通它;学通之后还要看能不能实际使用;实际使用了还要保证在关键时刻不受到意外的干扰使人出错;深层意识的训练可以减少出错的概率,但深层意识的发展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更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