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以乞巧为中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国节”、“女儿节”,此为中国人的情人节。七夕的由来下“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五的崇拜。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千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并且在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开始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当然,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先民们甚至把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想象为一位神仙,对人的生活能起到支配作用,并且和人们的自身生活都会有关联。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夕乃月逢七、日逢七。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42的日子。在中国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为“喜寿”。“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预示成双的日子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乞巧的吉俗
旧时民间在七月七之夜,都有祭拜织女的习俗。一般是陈设瓜果,或设案焚香燃烛,隆重一些的则要举办“乞巧会”。
这种乞巧之俗,汉代业已形成。《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代《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其实,乞巧不过反映了民间女子的美好愿望,她们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就七夕的现代意义来说,我们应该让这一天充满爱情的温馨与甜美,也让人们向所爱的人表示赏识与关怀。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团圆是中秋节最主要的民俗信仰。节日这天,人们拜月、赏月、祭月、吃月饼之俗,无非都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团圆的生活信念。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在这举家团圆的美好时刻,还有许多美中好的吉俗夹杂在其中,为中秋之夜增添了许国多的神秘与向往。上祭月择吉下中秋节,中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五习俗。祭月,其对象是月神太阴星主,也称千月姑或月宫娘娘。每当中秋月上时,人们设案燃香,陈列月饼、瓜果等祭品拜月亮。有趣的是,祭拜月神时,男子只能在一旁观看,不得参与拜月,有的地方甚至要求男子回避,因为月亮是阴象之物,所以拜月纯属女人之事。
云南傣族人中秋拜月,是在月亮升起来以前,在小土房顶上置一个方桌,桌上四角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圆饼上插一柱冷香,月亮升起时点燃冷香,对空鸣放火药枪,男女老幼行拜月礼,然后围坐在一起吃饼赏月,直至半夜。
江苏苏州地区,人们称赏月叫“走月”。中秋月夜,姑娘们有的单独外出借月幽会;有的结伴而聚,互拜亲朋,寓月圆人亦圆之意。天上的月亮时隐时现,地上的游人穿梭往返,形成一幅韵味别致的“走月图”。
湖南侗乡人的中秋“偷月”别有风趣。晚上,姑娘们打着花伞,悄悄来到心上人的菜园里,借着月光采摘菜园里的瓜果,希望月宫仙女为她牵上红线,托月做媒。倘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姑娘就会喜上眉梢,因为这预兆两人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江南等地的农村,还有中秋送瓜的趣俗。若有人结婚后数年不育,其亲友就会去菜园里“偷”冬瓜一个,以彩色绘成人面的形状,再以衣服扎成人形,在中秋晚上请寿长命好的人抱着,敲锣打鼓地送到她家,把瓜放到小夫妻的床上,用被子盖上,口称“得瓜得瓜”,以期“种瓜得娃”。摘冬瓜时,不能让瓜主知道,否则就不灵验了。瓜钱可以留在瓜田里,或是事后补交。有些地方则希望别人送南瓜,“南瓜”谐音“男娃”。
月饼中的祈福文化
月饼包含着丰富的祈福文化内涵。中秋佳节赠月饼,食月饼,以月饼作为祭月的祭品等,都变现了人们对于月饼所包含的祈福内涵的认同。
月饼取圆月之形,取月圆人团圆之意,成为象征团圆欢聚的必不可少的吉祥物。月饼象征团圆的意义贯穿于中秋节的一系列习俗中,以月饼供月祈愿祝贺团圆之俗多见于清代及清代以后的地方志中。
月饼也是丰年的象征。中秋节正值农作物丰收的季节。自远古有农业生产活动开始,人们在收获之际就要举行与春季播种时节的“春祈”活动相呼应的“秋报”活动,以感谢土地神赐给农作物丰收,并祈望来年继续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秋报活动是形成中秋节的文化因子之一,不少地方的中秋节还传承着秋报的习俗。秋报时要举行酬谢土地神、谷神的仪式。由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与秋报融合,月饼成为丰年的象征。在中秋节,人们往往要借月饼来庆贺丰年,祈望来年继续获得好收成。
月饼还是生殖的象征。中秋节以月饼拜月祭月,有祈子的意义,月亮及其象征物月饼,被赋予了赐子的功能。女性们相信,中秋之夜,月到中天之际,静沐月光,不久定能得子。这种祈子习俗包含了对月亮的某种崇拜。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称“重九”。重阳节从岁时节日演变成民俗节日,尽管各地有不同的过节习俗,但重阳节的核心文化价值始终是平安和谐。
重阳节在古人心目中并非良辰吉日,而是灾厄之日。因为在古人看来,九既为阳数之极,就必然会发生转折性的变化,终于中九而始于一,潜含着消亡和再生之意。这种由盛而衰的数字是不吉利的,重九则更为不上吉利。所以古时重阳节的习俗很多,人们要下出门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五可免除灾难,趋吉求祥。
重阳登高步步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在魏晋时很受帝王欣赏,宋武帝刘裕便曾在重阳节登彭城项羽戏马台。唐代诗人也曾用大量篇幅抒发暮秋时节登高远眺时的忧惧而又欢乐的心情。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有一个关于登高避灾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在一座高山下住着一个庄户人46家,户主是个为人忠厚的庄稼汉。一天傍晚,他从地里回家,路遇一老先生。老先生对庄稼汉说:“九月初九,你家里要遭灾。”他一听,吓了一跳,说:“我没做坏事,怎么还有大难呢?”老先生说:“天有不测风云,好人难免受灾,在九月初九前,你要拣草木少的高地搬家,越高越好。只要照我的话做,就可以避灾。”老先生说完就走了。
九月初九清晨,庄稼汉依老者的话领着家人刚爬到一座山顶上,就见家里房子着起火来,越烧越大,山脚下一片火海,幸亏山顶周围全是光秃秃的石头,才没烧上来。
庄稼汉全家九月初九爬山登高避灾一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到了第二年九月初九,一些人唯恐灾难落到自己家里,就往高处搬家,登高避灾。而一些住在平原的人家就在九月初九做糕吃,“糕”、“高”同音,以吃糕来表示登高消灾。从此,重阳节吃糕的风俗流传至今。
戴插茱萸辟邪翁
重阳节戴插茱萸的习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到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其实这个习俗,还是有些科学根据的。茱萸是一种要用植物,又名“越椒”。古人称其为“辟邪翁”,传说有辟邪神功。其实这种植物有浓郁的香味,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等作用。那么戴插茱萸,也就有益于健康了。
菊花辟邪又益寿
重阳节饮菊花酒、赏菊,也是重阳节辟邪的祈福活动。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菊花在九月间盛开,所以成为重阳节辟邪的吉祥物,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对菊花药用价值的认识,使古人又对其加以神秘化,产生了对菊花神奇功效的崇拜,菊花成为使人长寿的吉祥物,并与茱萸构成互补关系。人们在重阳节以茱萸避邪后,再以菊花表达趋福的需求,满足延年益寿的愿望,从而使观赏菊花、饮菊花酒成为节日的重要内容。
随着岁月流逝,重阳节的信仰成分日渐淡薄,演变成登高、赏菊、饮宴、赋诗为主要内容的游乐性节日。
腊八是腊月最重大的节日,这一天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日子。
古时人们把腊八节看作是春节即将到来的信号,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喝腊八粥。北京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老太太你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拉拉二十三……”
佛祖成道之日
古代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相传释迦牟尼出生后,见到众生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五阴炽盛八苦所煎熬逼迫,于是在他29
48
岁那年,毅然舍弃王位而独坐菩提树下,潜心修炼,寻求人生的真谛。他还游遍了印度的名川大山。一天,他来到比哈乐邦的尼连河附近,因劳累饥饿过度,昏倒在地。有一位牧女看见了,便把身边带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清泉水煮熬成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粥后,顿觉精神振奋,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