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我们如何才能把握这个根源 > 第十一章 办事别那么绝(第2页)

第十一章 办事别那么绝(第2页)

话又说回来,仅仅是不与无理取闹的人一般见识,终究不是真正的厚道,更贴切的叫法应该是"明哲保身",明代大儒冯梦龙则将其归类于"避祸求福"。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厚道呢?宋代宰相王旦为世人做好了榜样。

王旦是宋真宗朝的宰相,与时任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的寇准同朝共事。王旦为人厚道,处事圆融,经常是一副和事佬的模样,相对来说嫌恶如仇的寇准便很看不过去,经常在真宗面前说王旦的不是。而王旦知道后,反倒经常在真宗面前说寇准的长处。

有一次,真宗笑着问王旦:"王爱卿,你总是称赞寇准,可他为什么总是挑你的不是说呢?"王旦说:"臣做了这么多年宰相,天下大事小情,难免处理不周。寇准为人忠直,知无不言,说说臣下的缺点是应该的,这也正是陛下之福和臣看重他的原因啊!"真宗哈哈一笑,说:"你真是个好人啊!"

又有一次,王旦负责的一份公文转达至了寇准的枢密院,寇准发现其中有些格式不对,这在古时是个不大不小的错误,于是寇准立即上奏给了皇上。王旦自然受到了责问,但他并不辩解,而是坦然承认错误。巧得很,过了几天,寇准起草的一份公文送到了王旦那里,王旦的手下发现上面也有格式错误,当即非常高兴地说:"这次我们也抓住他们的把柄了,上奏给皇上吧?"王旦却命人把公文退给了枢密院。寇准得知后,非常惭愧地找到王旦说:"你老兄怎么这么大度呢?"

王旦退休前,寇准曾私下找到他,让他提议由自己接班做宰相。王旦正色道:"宰相这样重要的职位,怎么能是求来的呢?"寇准从此便记恨上了王旦。但没多久,真宗竟真的提拔他当了宰相。寇准入朝拜谢时,很是说了一番承蒙陛下知遇之恩臣定当肝脑涂地一类的话,但真宗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要谢就去谢王旦吧!这可是他推荐你的!"寇准听了,又是感激,又是羞愧,从此深知自己在人品上差王旦太远,时时处处以王旦为榜样。后来,他遭奸臣丁谓陷害,屡次被贬,但当丁谓自食恶果,被贬海南岛经过寇准的治地时,寇府的家丁们都想借机痛打落水狗,寇准不仅婉言阻止了大家,还命人把大门关好,谁也不许外出,同时让人给丁谓送了一只蒸羊安慰,被后人传为佳话。

厚道,其实就是传说中的王道。都说王道不可追,其实是很多人不追王道。人们之所以总是赞美厚道,呼唤王道,一方面在于社会上存在着太多不厚道的人和事;另一方面则在于社会上缺乏王旦那样的好人,也缺乏寇准那样的见贤思齐、不齐自省者。指望大家都厚道是不现实的,但厚道的人越多,社会就越和谐,人们就越幸福,却是疑无疑问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期盼且应该从自身做起的。

4.极高明而道中庸

《乌鸦与狐狸》的寓言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下面要讲的是新《小乌鸦与小狐狸》的故事,大意如下:

老乌鸦上当后非常后悔,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们,让孩子们牢记这次教训。可巧,第二天,一只小乌鸦非常幸运地得到了一块肥肉,它飞到一棵树上,准备美美地饱餐一顿。一只小狐狸看到了,赶紧跑过来,它仰着头对小乌鸦说道:"乌鸦小姐,你的羽毛多么美丽啊!你的歌喉多么迷人啊!如果你能为我唱一支歌,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小乌鸦听了小狐狸的赞扬,心里当然很高兴,但它知道,自己的妈妈就是这样上的当,心说:"你今天休想骗我,还是及早滚蛋吧。"于是,无论小狐狸怎么赞美,小乌鸦一概不理不睬。

小狐狸见小乌鸦不动声色,索性把脸一翻,愤愤地说:"谁不知道你们乌鸦是扫帚星,你们飞到哪里,哪里就有灾难降临,大家都讨厌你们……"

"哇……"还没等小狐狸说完,小乌鸦早已沉不住气了。它准备回击小狐狸,但刚一张口,那块肉就掉在了地上。小狐狸冲着小乌鸦得意地笑了笑,叼起那块肉跑掉了。

那么,这个故事传达的是一种什么理念呢?答案是中庸。儒学经典中说:"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多年来,中庸早已成为整个中华文化的内核之一。正所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在为人处世上,中庸思想的实用性一直贯穿古今。或许有人会说:"我就不信这个,我有自己的原则。"没错,你可以不赞同甚至批判这种思想,但你却逃离不了这种思想浸染的环境。我们常说,对人要一视同仁,不嫌贫爱富,不势利偏见,这就是"中";坚持原则,公道自在人心,这就是"庸"。对自己来说,做事能够不偏不倚,就是"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庸"。套用一句诗,不管我们喜不喜欢中庸,我们早已身在中庸里。

宋代理学家朱熹给《中庸》做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就是不偏激,不走极端,不过头,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度,把握好分寸。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社会,人与人相处过程中,但凡事情处理得稍有不当,往往会招致很多麻烦,轻则导致工作生活不愉快,重则影响事业成败、家庭幸福。因此,无论做人做事,关键在于把握好"度"的问题。

多年来,中庸一直被人误解,认为中庸就是逃避、退让。其实,中庸不是一味忍让,而是一种阅尽人世沧桑之后的大智慧,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智慧。

清代中兴之臣曾国藩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太平天国爆发后,曾国藩适时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湘军,积极围剿义军。当时,清廷与他的关系非常复杂且微妙:不用他吧,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无人能敌;用吧,曾国藩是个汉人,手握重兵,难保日后不生异心,而且湘军还是他一手建立的子弟兵,这是对清廷的巨大威胁。权衡利弊,清廷对曾国藩采取了一种用你干事可以,但是不给高位实权的策略,这让曾国藩不是很满意,而且很担忧。为消除朝廷的疑虑,曾国藩暗地观察分析,准备找一位朝中重臣为自己说话、撑腰。

不久,清军江南大营溃败,两江总督何桂清临阵逃脱,咸丰不得不考虑替代人选,这时重臣肃顺站了出来,极力推荐曾国藩,咸丰准许。但在圣谕未下之前,肃顺便将此事通过胡林翼(湘军将领之一)秘密转告了曾国藩。曾国藩看完肃顺的密函,激动得双手发颤,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以至他产生了给肃顺写一封感谢信的冲动。

但提起笔,曾国藩总觉着有点儿不对劲,他想,肃顺为什么要把这件事告诉胡林翼和我?很明显,他想讨好我,或者说是利用我。曾国藩开始冷静地分析肃顺:他精明干练,魄力宏大,敢于重用汉人,但骄横跋扈、独断专行,仗着皇上的宠幸,甚至连恭亲王也不放在眼里。恭亲王等人在朝中势力很大,肃顺却人单势孤,听说皇上身体很差,万一不测,肃顺岂是恭亲王的对手?他这样拉拢自己,莫非心怀叵测?还是谨慎为好!所以,他没给肃顺写感谢信,而且从始至终都没与肃顺有过任何私下联系。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慈禧连同恭亲王处决了肃顺等八大臣,独揽大权,连带处决了大批与肃顺关系密切者,曾国藩却因为没有在肃顺家中留下"只言片语"而受到慈禧的"另眼相看",深得倚重。

当然,深得倚重并不等同于掉以轻心,像慈禧这样的人,连侄子光绪都信不过,她没理由完全相信曾国藩。况且曾国藩的威胁与光绪远不是一个重量级,尤其是曾国藩取得了对太平天国的绝对优势之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长江三千里无一船不张鄙人之旗帜……兵权过重,权力过大……各种兵将,一呼百诺",因此在战事尚未结束之际,曾国藩便意识到,坏事不可做绝,好事同样不可做绝。于是,他及时"急朝廷之所急",开始在围剿太平天国最后一批有生力量的同时,逐批裁撤湘军,且不用朝廷一分裁兵费用,让慈禧既放心,又开心。而曾国藩也因此成为官场楷模,"做官要做曾国藩"一说便是由此而来。

5.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一位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

几年前的一个傍晚,我(朋友)在小区周围散步,见小区大门外不远处有十多个中年男女蹲在上,往路上插碎玻璃片。我上前询问,一个男子不耐烦地说:"别管闲事。这几天晚上总有人开车到这儿,故意摁喇叭,吵得人睡不好觉。我们扎扎他们的轮胎,出口气。"刚巧过来一位年轻女民警,她立即奉劝这些人别故意损害他人车辆。这些人自知理亏,陆续离去。女民警冲着他们的背景摇摇头,然后走上前去,准备清除他们插下的碎玻璃片。这时突然来了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孩,车速很快,等他看到地上的玻璃,为时已晚,车胎已经被扎破了。男孩骂道:"谁这么缺德?"刚骂完,兜里的手机响了,男孩按下免提键,只听里面说道:"××,你今天回家时注意点儿,我们刚刚在大门外插了不少玻璃……"

首先应该指出,在上面的案例中,作为有车家庭,应该多为别人想想,平时尽量减少噪声,尤其是在夜深人静之际。但那些因为自己受了影响就想方设法报复的人做法同样不妥。姑且不论这是否触犯法律,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宽容别人就善待自己",把自己小区大门前插上玻璃,即使不像上文那样,来个"现世报",至少自己出行也会很不方便。

日有阴晴,人有善恶,我们不可能改造世界,也不可能改造别人,我们能改造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心态和我们对待世界、对待世人的一种宽容的处世哲学。何谓宽容?马克吐温说:"一只脚踩在花瓣上,紫罗兰却把香气留在那脚踝上。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直接与幸福和不幸挂钩的素养。常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事业、家庭和友谊才能稳固和长久。而报复,只会让怨恨升级,让原本的小摩擦升级为大矛盾,大悲剧。

人类之所以称为人类,就在于我们是地球上唯一讲究文明的物种。然而这文明的物种,有时候处理起事情来却相当野蛮。生活中,很有一批平常总是标榜自己心似大海,胸比蓝天,但遭遇芝麻大点的事情都能拍案而起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的人。这样的生活,如同在刀锋上行走,幸福自然谈不上。有些人或许比较理智,但也往往耿耿于怀,记挂终生。想想看,如果心里总是记挂着一个让自己想起来就气不打一处来的人,不也是变相地折磨自己吗?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代人也说:"如果你能容下500人,你可以做连长;如果你只能容下5个人,那么你最多能做个代理班长。"心胸决定境界,境界决定人生。如果懂得包容的道理,人就不会总是为钱、为名、为权、为情争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就不会一时冲动,将幸福生活匆忙葬送。

我们身边,因为一时气愤、冲动,导致两败俱伤的惨剧还少吗?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不能容忍一些小事,结果使局面越来越坏,甚至乱了"大谋"。回头想想真是得不偿失。反之,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得饶人处且饶人,又有什么样的分歧不能化解呢?别忘了,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

宽容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俯仰皆是。

比如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有一次出行时丢失了自己的骏马,附近的百姓拣到这匹马后,杀掉马,吃了肉。正吃着,寻马的官兵赶到,逮捕了他们,然后请示秦穆公是不是要处以极刑。秦穆公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的,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赐他们些酒喝,然后放他们回家。那些人喝完酒,都惭愧地走了。三年后,晋国攻打秦国,秦穆公被晋兵团团围住,情势非常危急。正在这时,只听外围有人喊道:"咱们可得为君王拼死作战,以报当年食马赐酒的恩惠。"原来正是当年那些杀马不死反被赐酒的百姓,他们听说秦穆公被围,个个拿着武器,拼死作战,来救秦穆公。在这些人的奋力冲杀下,秦穆公不仅冲散了包围,幸免于难,还打败了晋国,俘获了晋侯。

鉴于篇幅,不再举其他的例子,需要提醒的是,不管这样的例子有多少,我们也不能只是因为看到了"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己"才去宽容别人。那样,从一开始就居心不良。很多先贤之所以遇事选择宽容,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厚德载物"说得就是宽容。不宽容,就称不上君子。

宽容别人,首先要根除狭隘的思想,只有远离偏见,学会换位思考,才有人与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