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孩子100招 > 第六章 妈妈的苦口婆心最终是让孩子自立自强(第2页)

第六章 妈妈的苦口婆心最终是让孩子自立自强(第2页)

【妈妈这样做】

要避免这种伤害的发生,妈妈就要放开孩子的手,给孩子一定的距离和空间,让孩子在经历风险、挫折以及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具备自己的胆量、意志力、独立性和自信心。妈妈过多地管束孩子的行为,从穿衣戴帽,到择朋交友,都要加以指导,在这种管制下孩子所滋长的不是自信心,而是对妈妈的依赖和对自己的怀疑。这样的孩子只有软弱性,没有坚强的品质,当他们日后走入社会独立生活时,暂时的困难和挫折就能把他们击倒。

妈妈和孩子距离太近,双方都会因此缺少各自的回旋空间,而成长中的孩子内心更强烈地希望独立,过近的距离可能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孩子的未来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需要他们拥有一股拓荒者的勇气与自信,而不是恐惧与畏缩。所以,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将来更好的面对生活,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妈妈现在就要远离孩子,看着孩子自己去做事,并及时给予信心和鼓励,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是,这个基础妈妈们到底要怎样去铸造呢?

(1)给孩子留足物质空间。比如一间书房,一间阁楼,一个阳台,把那里变成闲人免进的自由天堂,让孩子在里面随心所欲地涂鸦,折腾,做白日梦,称王挂帅。让兴趣爱好滋润孩子心田,让奇思妙想鼓动孩子双翅,让游戏玩耍预演孩子人生,让童年的梦境充满自由的空气与斑斓的色彩。

(2)给孩子留足心理空间。尊重孩子的隐私,不搞克格勃。从平等交流中获取信息,从民主气氛里沟通情况。说话做事讲求方式,以保护孩子的自尊为前提。对孩子成长中偶尔的失误,不必锱铢必较。对孩子行为上的偏差,不必忙着说教,给孩子一个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机会,必要时给与轻轻提点和提供具体的方法就好。

(3)给孩子留足交往空间。与人交往是孩子确立社会行为的模式的需要。要给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空间,在选择交往对象上不要太过功利,太过狭隘,放手让孩子在与朋友交往中学习、探索,迈出走向人生的头一步。

(4)给孩子留足成长空间。不要好为人师,急于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孩子。让他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去碰壁,去疗伤。挫折与失败中崛起的体验,会令孩子受益终生。

(5)给孩子留足自我主张的空间。孩子自己的事,让他自己思考,自己选择,自己决策。妈妈只做必要的引导提示,甚至不必管他。孩子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任何妈妈也替代不了自己孩子的成长。所以,不要与孩子贴得太近,要与孩子保持合理的距离,将亲子关系调整到和谐自然,那样就足够了。

3.跌倒了,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任何困难,都绝不屈服!”可见一个人要拥有良好的承受失败与战胜挫折的能力,和受到挫折后百折不挠、不向失败屈服的精神,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俗话说得好:“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妈妈应当鼓励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鼓励孩子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孩子的生命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砥石’,为了使孩子生命的“刀”更锋利些,应该坚决摆脱‘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

然而很多妈妈却不明白这点,他们总是不敢让孩子去经历风雨和困难,认为这就是保护孩子,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困难和挫折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如果一味地保护孩子,就不可能让孩子形成坚强的意志,而意志薄弱的人又怎能成才呢?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摔跤和失败,这个时候,妈妈要做的是鼓励并协助孩子自己爬起来,而不是在孩子跌倒的时候,赶紧跑过去扶起来。这样孩子会产生依赖心理,以后如果再跌倒,就会一味地寻求妈妈的保护与帮助,而不会自己爬起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关键在于妈妈怎么去雕琢他。在孩子摔倒的时候,应当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因为孩子的每次失败,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教训,让他以后的人生步子更稳健。只有让孩子自己勇敢地站起来,才能坚定地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案例回放】

案例一

罗瑞瑞是家里的独生女,平时,妈妈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爷爷奶奶更是视她为掌上明珠。只要是罗瑞瑞想要的东西,妈妈都会尽量地满足。罗瑞瑞也很争气,整个小学阶段,基本上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三名,亲戚朋友无不夸罗瑞瑞是个好孩子。小学毕业后,她顺利考入了一所理想的重点中学。

可是入学以后,罗瑞瑞却觉得越来越失落:自己原来的优越感一下子全没了。身边的同学都是那样优秀,课堂上,罗瑞瑞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总有那么多的同学似乎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老师的目光在罗瑞瑞身上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开学不到一个月要确定班干部,结果名单里也没有了罗瑞瑞;语文课上,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回答问题的机会,竟然答错了……这一切都让罗瑞瑞不断地怀疑自己,责备自己,她甚至感到自己再没有脸面回去见妈妈了。

案例二

夏杨小时候,有一次朋友之间家庭聚会,我无意听到夏杨在对一个跌倒了的小朋友说:“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是你自己不小心嘛!对不对?”

如此小的男孩,竟以“小大人”的口气开导摔倒的同伴,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个小男孩的心智要比同龄人成熟很多。那他的妈妈是如何对他进行教育的呢?

夏杨小时候摔倒了,只要确定他是安全的,他的妈妈都会冷处理,告诉他:“是你自己不小心,下次要注意了。”能自己站起来,就不去扶他。后来,在路上他自己摔倒了,我们就在旁边看着,他自己站起来之后也不哭,显示出自己很勇敢。

【妈妈这样做】

妈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论希望孩子将来干什么,都要培养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困难、面对挫折,不能一味地将他们视为掌上明珠,不让他们受一点委屈,以为多给孩子方便,少让孩子遭受挫折就是爱孩子,实际上是过早地剥夺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创造力培养的机会,只能让他们长大后陷于平庸和无能。

人只有经历过挫折,从小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忍耐力,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才会获得成功,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给孩子一点挫折,对孩子的一生是大有益处的。放开手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适当地给以小小的“刁难”,让其自己解决,孩子几经如此“折磨”,将来就不会像温室里的豆芽那样,一碰就断。

古今中外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挫折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磨炼意志、形成自我激励机制,有着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这正是孩子成长所必不可少的“壮骨剂”。

(1)对孩子进行挫折意识教育。

妈妈要首先排除“怕”的干扰,敢于放手,不怕孩子碰壁、撞钉子。让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看到,出现挫折是一种必然,一定要勇敢地面对它。成功的人大多是不怕挫折、有能力经受挫折的人。妈妈要让孩子明白,人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它是人生最亲密的朋友,关键是如何面对它。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挫折,教育孩子面对挫折不害怕、不退缩,敢于迎着困难上,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

(2)培养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增加孩子应对挫折的经验,提高他们战胜挫折的能力。能力不是通过说教得到的,而是磨炼出来的。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有意识地给孩子设计一些困难,给他们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培养他们良好的耐挫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还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创造一些高于孩子承受力的难题或情境,暴露他们的弱点,发现问题,激发动力,即让孩子多吃苦,多储备能量,在吃苦中获得经验,在储备能量中增长能力。

(3)有意制造挫折情境磨炼孩子。

在逆境中,很多孩子都容易产生消极反应,他们往往会垂头丧气,甚至采取退避的方式回应逆境。这是做妈妈的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因此在这时,妈妈最需要做的就是:用你的鼓励,让孩子走出逆境。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挫折可分为若干层次,从低层次挫折向高层次挫折的发展,是良好的社会状况、良好的个性成熟的迹象。挫折在形成自我激励、自我强化和坚强意志等心理素质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适度、适量的挫折,能为孩子创设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克服困难的情境机会。

妈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情境,使孩子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教育孩子正确应对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培养孩子处理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4)提升孩子解决难题的能力。

挫折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也是一种人生的财富。妈妈应引导和培养孩子在不同情境下战胜挫折的应变能力,激发孩子的知识积累和大脑潜能,激发他们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获得可贵的人生智慧和坚忍的意志品质。

4.培养有主见的孩子:“哎呀呀,我该怎么办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