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当下的修行 > 第四章 随遇而安得失面前要淡定(第2页)

第四章 随遇而安得失面前要淡定(第2页)

让自己承受失去的东西,也许你会感到很痛苦,那也要自己去承受,别人是代替不了你的。伤和痛是有的,这就证明你已经长大了,成熟了。失去的时候,你可以哭,可以发泄,可以找朋友倾诉……过后,你的世界就会充满了阳光。

生活中,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累,过于较真是原因之一。做人不能太认真,太认真了,就会斤斤计较,眼里就只会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优点。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

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求大同存小异。有度量,能容人,你就会结交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过于“明察秋毫”,眼里揉不进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那别人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异己之徒。

一个人觉得每天的生活不堪重负,没有丝毫的快乐可言。于是,他就去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哲人。哲人把一只竹篓放在他的肩上说:“你背着它上路吧,每走一步都要从路边捡一块石头放在里边,看看是什么感受?”那个人虽然大惑不解,可还是按哲人说的去办了。可是,刚走了几百步,他就感到背负太重受不了了,因为竹篓里已经装满了沉重的石头。

“知道你每天为什么不快乐吗?是因为你背负的东西太沉重了,它已经把你的快乐压抑殆尽了。”哲人从竹篓里把石头一块一块地取出,他说,这块是功名,这块是利禄,这块是小肚鸡肠,这块是斤斤计较……

每天发生很多悲剧,往往都是由无法放下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所酿成的:有些人不能放下金钱,有些人不能放下爱情,有些人不能放下名利,有些人则不能放下不应该执著的执著。

人是世界的匆匆过客,得点儿,失点儿,又何妨呢?得不到的东西未必是最好的,同样,得到的东西,也未必是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思想负担过重,人就感到劳累和烦躁。要去掉这些沉重的负担,就需要有一种豁达的心情,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泰然处之。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从左右的嘴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也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来,单独给他表演一番,好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您展示一下您精湛的射技,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彩头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时出去可能导致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最后他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的一声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变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赔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对他定下了赏罚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

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呢?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赏罚置之度外,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啊!”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些人,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反复考虑,做完之后又放心不下,对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尽量周到,如有不妥,就很担心把事情办砸并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极其注重个人的得失,他们被患得患失的阴影笼罩,心房被得失纷扰得没有一丝安宁。

生活中,我们既要享受收获的喜悦,也要享受“失去”的乐趣。失去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你也在不断得到。失去了太阳,我们可以欣赏到满天的繁星;失去了绿色,我们可以得到丰硕的金秋;失去了青春岁月,我们却走进了成熟的人生……朋友,别因为失去而感到遗憾,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做生活的强者!

失去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失去的同时也在不断得到。如果只感伤失去,那么你就一无所获。只有享受到“失去”的乐趣,才能真正品尝到人生的幸福。

得意淡定,失意坦然

《道德经》中老子教导世人,受宠与失宠都不要太在意。当你受到荣宠而显贵时,会有人来奉承你,实际上,人们奉承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峨冠博带。当你失去荣宠而卑贱时,会有人来侮辱你,实际上,人们侮辱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布衣草鞋。既然人们原本奉承的不是你,受宠显贵时,你就不要得意忘形;既然人们原本侮辱的也不是你,失宠卑贱时,你也不必垂头丧气。这是一种豁达,只有这样才能心态平和,怡然自得,人生才潇洒!

为了在世俗生活中更好地保全自我和实现自我,为了更加从容淡定地生活,超世的精神与情怀是不可少的。超世也就是超然世外,不以世俗荣辱为荣辱、是非为是非。有了这一份超然,生活自会一派安然。

得宠的人怕失宠是正常的,一般来说,一个飞黄腾达的人是较少受辱的,所以,一个人在受辱的时候也往往意味着他个人地位的降低。与宠的荣耀相比,受辱当然是一件丢脸面的事情,所以,得失之间都不免惊慌失措。另外,当一个人功成名就的时候,容易欣喜若狂,甚至得意忘形,这就为受辱埋下了祸根,因为他对成就太在意了。所以古代的一些圣者都讲求淡泊名利,这成了保全自己的方法,更是一种修养。

一天,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在晒太阳,亚历山大大帝对他说:“你可以向我请求你所要的任何恩赐。”第欧根尼躺在酒桶里伸着懒腰说:“靠边站,别挡住我的阳光。”

亚历山大托人传话给第欧根尼,想让他去马其顿接受召见。第欧根尼回信说:“若是马其顿国王有意与我结识,那就让他过来吧,因为我总觉得,雅典到马其顿的路程并不比马其顿到雅典的路程远。”

还有一次,亚历山大问第欧根尼:“你不怕我吗?”第欧根尼反问道:“你是什么东西,好东西还是坏东西?”答:“好东西。”第欧根尼说:“又有谁会害怕好东西呢?”

征服过那么多国家与民族的亚历山大,却无法征服第欧根尼,他很佩服地感叹道:“我如果不是国王的话,我就去做第欧根尼。”

一般情况下,你受宠,是你的能力得到了施展,受人器重,这对你自身、对社会都有益处,尽管这种惊喜仅仅出现在你本人和你家人的身上。人一旦失宠,如果能保持几分理性,自然能看得开一些,那种惊恐心态也会弱化一些。

人生的际遇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测的,起伏难免,有时是逃不过的,碰到这种时候,就应该把心放宽,心宽了,不仅会为你的人生找到安顿,也会为你找到再放光芒的机会。

唐朝有一个叫懒瓒的禅师,他年轻的时候崇尚推理佛法,却得不到重视,后隐居在湖南南岳的一个山洞中。在此期间他曾写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这首诗充分地表明了他的生活状态。

后来这首诗被传到皇帝的耳中,皇帝很想见见这位禅师,看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大臣拿了圣旨找到了岩洞,正好看见禅师在洞里烧饭,大臣便在洞口大声呼叫道:“圣旨到,赶快下跪接旨!”洞里的懒瓒禅师却装聋作哑,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升火,炉上烧的是地瓜,火越烧越大,烟雾弥漫了整个山洞。烟熏得禅师涕泪纵横,侍卫忍不住喊道:“喂!禅师,你的鼻涕流下来了,为何不擦一擦呢?”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有闲空为俗人擦拭鼻涕呢?”懒瓒禅师说后,随即夹起炙热的地瓜就往嘴里送,并连声赞道:“好吃!好吃!”大臣看到他这个样子,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更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只好赶回朝廷,据实报告皇帝。皇帝听了十分感叹地说:“国有如此禅师,真是大家之福!能够在隐居的山洞里过着快乐的生活,在接到圣旨后没有过喜,依旧过着如我的生活,不得不说禅师是一位圣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大智大慧的境界,宠辱不惊是一种较深的素养,面对荣誉能够坦然处之不得不说是一种风度。许多时候,自己浮躁的心情总是如喧嚣的世界一样,纷乱中难以静心歇息。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把一切看得淡定些,把得到和失去看得平淡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领域里过着平凡的生活,不因优势而张扬,不因劣势而失意,淡定地看待一切才是修行的根本。

寺院里接纳了一个15岁的流浪儿,这个孩子不但头脑灵活,而且手勤脚快。在街上是灰头土脸的流浪儿,来到寺里剃发沐浴之后就变成了干净利落的小沙弥。法师不但关照他的生活起居,而且会趁机教他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识。看他接受和领会问题的觉悟比较高,法师开始引导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在传经授业的过程中,法师发现了小沙弥的弱点:他总是心浮气躁,而且喜欢张扬,容易骄傲自满。

很多时候,法师看见他刚学会几个字,就拿着毛笔满院子写、满院子画;也有些时候,他一旦领悟了某个禅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师和其他僧侣炫耀;更有的时候,当法师为了鼓励他而夸奖他几句时,他马上就在众僧面前炫耀,甚至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大有唯我独尊、不可一世之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