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非暴力沟通经典语录摘抄 > 第2堂课 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第2页)

第2堂课 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第2页)

没多久豆豆自己停止了哭泣,很快就忘记了刚才的不快。

拉着明明一起去采花,豆豆采了花送给妈妈。

而明明的情绪一直不高,捏着小花不说话,豆豆妈妈问:

“明明怎么不去给妈妈戴花呢?”明明低着头不说话,好久才说:

“我怕妈妈不喜欢。”

【沟通课堂】

(1)靠近孩子,轻轻地搂住他,让你们的目光相接

抚摩和爱抚的目光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有力的支持。搂住孩子并注意相互位置,让他在愿意时能望到你的眼睛。最好不要让他趴在你的肩头哭,或一直把头埋在你的膝头上。要温和地鼓励他抬头望着你,感受你充满爱抚的目光。不过,也许他根本就不望着你,那也没关系。他的注意力是在自己的坏情绪上,他还没有把它们清理完。足够的哭泣和你的耐心倾听终会使他放松下来,恢复与你的全面接触。

孩子哭的时候,情绪会随之放松。他在宣泄悲伤的过程中,能敏锐地感受到父母的反应。轻抚他的面颊,把他搂在怀里轻摇,不时地轻吻他的小手,都会把父母的关切直接送入他的心田。这时候,言语几乎是多余的。也许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可能没有什么对应的表示,但只要你看到孩子越来越放松,就知道他已经接受了你给予的每一分爱。

(2)和蔼地请孩子把烦恼告诉你

放声大哭的孩子绝对不是无缘无故地感到委屈的。委屈越深,孩子就会越不容易开口谈。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对孩子说,你想了解他的烦恼。然后,就耐心地听孩子说。有时候,尽管孩子把委屈说完了,但还是会大哭不止,而且好久也说不出一个字来。所以,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表情、哭泣的声调以及孩子看你时的眼神等大致推断出他的烦恼所在。父母要保持对他敏锐的观察,不论孩子是否开口谈自己的烦恼。而且父母要知道,哭在前,谈在后,然后是新的认知。牢牢把握住这个规律,父母才会更加了解孩子的委屈。

(3)允许孩子畅快地哭,不要有时间限制

孩子之所以会哭,大部分仅仅只是因为刚发生的事,一小部分可能是因为以前发生的伤心事。如果孩子是初次得到倾听,他会哭得很厉害,有的甚至达半小时到1小时之久。这是因为,这样的机会他已经等了很久。父母表现得越温和慈爱,他哭得越久、越厉害,因为感受到了父母的支持和关注。

其实,我们许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困难时刻,他人不期而至的关心会使我们落泪。而这个落泪就不仅仅只是因为事情的难过了,那是因为心里最柔软的那块地方得到了抚慰。孩子也是如此。越有安全感,他就越能向父母充分显露他的情感,在哭过之后,越能感受到轻松愉快。

说到时间,父母会觉得很难办。在他们看来,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来坐下听孩子哭呢?如果浪费掉了这些时间,谁去做家务呢?很多人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是个昂贵的消费品,大多数人不愿为某件事多用些时间或多做些努力。不过,许多父母发现,当孩子烦躁不安时,如果肯花时间倾听,可以省去其他不少麻烦。比如,父母不再需要花时间训斥他,为他担心,不停地抚慰他。父母只需要在孩子发脾气时坐下来,把他搂在怀里,允许他哭出内心的委屈,明确意识到这是孩子处理不良情绪的宝贵机会。而且,这也是让父母放松情绪,让自己的爱浸润孩子心田的宝贵机会。

3.不要中途打断孩子

生活中,不少父母在倾听孩子说话时,很不耐烦地打断,甚至还会给一两句负面评价,:“哎呀,没看见妈妈正忙着,一边儿玩去!”“你个小孩子懂个什么,别说了,我说咋办就咋办!”“你什么呀你,就你主意多?快去……”孩子只能把话咽回去。

作为孩子的父母,只有认真倾听对孩子的诉说,才能产生交流中的互动。否则,没等孩子说完两句话,就不耐烦了,那就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这种交流方式不仅让孩子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渐渐地还向父母关闭了自己的心灵之门。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有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看法的自由。让孩子把话说完,就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尊重。孩子说得有理,应该赞赏;孩子说得不合理,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直至解开孩子心中的疙瘩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倾听孩子的诉说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窗户的“金钥匙”。倾听就要听到孩子的心声,要让孩子把话说完。作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应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孩子说话,才能真正学会从孩子的倾诉中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乐,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要求什么,希望什么。

【案例回放】

一天早餐时,李昱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昨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妈妈摆摆手说:“别说了,快吃饭!一会儿上学要迟到了!”明明埋头吃完饭,背起书包上学了。晚饭时,李昱又想起昨晚的梦境,对妈妈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可有趣了!……”

还没说完,妈妈打断他说:“先吃饭,吃完赶快写作业!”吃完饭,李昱说:“我今天作业不多,一会儿再做。先给你讲我的梦吧!”妈妈不耐烦地说:“一个梦有什么好讲的。赶快写作业,写完作业再预习一下明天的内容。”说完就走了,留下李昱一个人失落地站着。

渐渐地,妈妈发现儿子变了。以前,每次放学回来,他总是妈妈长、妈妈短地说个没完,现在却什么都不说。许多事情,都是班主任给妈妈打来电话,妈妈才知道。对自己的许多话,孩子也开始置之不理。儿子这是怎么啦?妈妈又迷惑,又伤心。

【沟通课堂】

(1)用正确姿态去倾听

父母不能因为自己是家长,就采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而要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

父母要想正确倾听孩子的想法,必须注意:①停。父母要暂时放下正在做的和正在想的事,注视孩子,给他表达的时间和空间。②看。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脸部表情,说话的声调和语气、手势以及其他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息。③听。父母要专心倾听孩子说什么,同时以简短的语句,如“你觉得老师不公平吗”“你当时很生气,是不是”等,把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引导出来。

如果孩子的行为确有不对之处,父母千万不能急于批评和纠正。待孩子说完之后,父母可以先接纳孩子,然后慢慢地引导孩子,激励孩子思考,并帮助他从错误中走出来。

(2)微笑着去倾听

当孩子说某件好玩的事情时,父母一定要表现出兴趣,认真倾听,并把这种“重视”传达给孩子。父母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微笑,并常常做出吃惊的样子。很多孩子最希望看到父母对自己所说的事情表示出吃惊的表情,能把父母吓住,说明自己很有本事。而且在倾听孩子说话的过程中,要用简单的诸如“太好了”“真的吗”“我简直不敢相信”等来表示你的兴趣。这样一来,父母会发现,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只要父母表现出有兴趣的姿态,那么话题自然而然就有趣起来了。如果父母总是沉着脸,一言不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就会令孩子感到失望。慢慢地,他就会养成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的坏毛病。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他们在幼年时很可能就缺少好的听众。孩子从小没有感受过自己语言的魅力,必定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失去应有的信心。

(3)要有足够的耐心听下去

让孩子把话说完,不随意打断孩子,其实这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理应得到父母的尊重。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不尊重引起的。孩子一旦说错了或者做错了,父母不要一味地训斥、嘲笑和打骂,而要正确引导,让孩子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父母一定要记住,让孩子把话说完。

4.要有主动倾听孩子说话的意识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一种特别受大家欢迎的人,他们在听对方谈话时,无论对方的地位怎样,总是细心、耐心地专注地倾听,说者自然也就感觉畅快淋漓,受到重视。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上你,你就要具备主动倾听的意识。

对孩子来说,随时有人倾听自己、关注自己,这是一种最大心理上的支持;把自己心中的烦恼表达出来并且确知不会得到嘲笑,这更是对问题的一种再认和静化。孩子心中的烦恼就像一场暴雨后的水库,父母的倾听就像是打开了一道闸门,让孩子心中的洪水缓缓流进父母那宽阔的胸膛。

许多时候,孩子有强烈的向父母表达内心情感的渴求。其实,此时孩子所追求的并不是来自父母的指导、教诲,更不愿意听到来自父母的训斥、讥讽,而是需要有人倾听他们诉说,有人理解他们内心的感觉,所以,此时父母应采取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倾听,而且是反应式的倾听,即给予及时的安抚和理解。如果做好这点,孩子一定会急切地渴望与你沟通,渴望让你分享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并乐于接受你的引导。

【案例回放】

一天丽丽放学回来说:“妈!我好难过,今天考试特别糟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