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批评的目的是改正错误
一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老是在同一件事上犯同样的错误,尽管大人百般提点、催促,他依然不改。例如,进家门老忘穿拖鞋,每次回到家鞋一脱,光着脚丫就进屋了;做作业马虎,提醒过的错字总是一遍遍地错,似乎永远都记不住……每当你对他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他虽虚心接受,却总是屡教不改;而一旦你终于狠下心决定“以武服人”时,他却先声夺人,哭声震天,而后依然我行我素,让父母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随着孩子日渐成长,那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顽症”令父母们伤透脑筋、束手无策。孩子积习难改,究其根源,是因为形成了心理惯性和心理依赖。对这种孩子,简单的痛打无济于事,因为打骂只是对错误的惩罚,而不是对错误的纠正。其实,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充分理解孩子,多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稍有进步就要及时表扬,还要教给孩子一些改正错误或改掉不良习惯的方法。
【案例回放】
东东放学后喜欢和同学在操场上玩,常常玩得忘记按时回家。为此,妈妈很生气,总是对他大吼大叫:“我已经听够你的借口了,再也不相信你了。这次你要接受惩罚。从下周开始,每天放学就回家,不能出去,也不能看电视。我不在的时候,会让姐姐看着你。回你自己的房间吧,。晚饭已经没了。”可这样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东东还是很晚才回家。
有一天,东东和同学在操场上玩得正开心,忽然想起问时间,才知道已经比规定回家的时间晚了半个小时。东东不想让妈妈对自己发脾气,于是立马不玩了,拼命往家赶。回到家后.他向妈妈解释:“我真的问时间了,但已经晚了,我是用最快的速度跑回家的。”
而妈妈也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做法。她说:“你虽然尽力往家赶,但我还是不高兴。我不想再看到你那么急急忙忙的,我希望你答应什么时候到家就能做到。我们已经吃过晚饭了。厨房也没剩什么吃的了,你要愿意就自己做个蛋炒饭吧。”
东东想:“妈妈真生气了。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按时到家。她既然相信我,那我就不能让她失望……我也不想自己做蛋炒饭。”
妈妈采用这样的方法之后,东东果然比以前早回家了。
【沟通课堂】
(1)让孩子做一本记录自己童年生活的杂记簿
事无巨细,只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都可记录在案。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孩子的每件事都做到有据可查,还能让你清晰地看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也可以让孩子定期写一封“回忆信”,回忆自己曾做错的事情,看看现在是否有所改进,写信的周期和频率可根据孩子改进的情况进行调整。
(2)适当地“放权”
例如,早上起床后,让孩子自己选择要穿的衬衫和裤子,罗列一些小家务让孩子选择承担,鼓励他们收拾自己的小天地等。当孩子做出错误的决定时,你可以提醒他这些错误决定可能导致不好的后果。比如说,当他把玩具随意扔到房间的地板上时,你可以告诉他,这样做会导致那些玩具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
然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次“长辈失败研究”。不妨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有失败的时候,举一个他能力范围内所能思考和分析的例子,请他来分析当时爸爸妈妈失败是因为什么,如果是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又该怎么处理。
(3)多给孩子锻炼成长的机会
人的一生就像小孩学走路的过程,尽管会摔跤,但跌倒后爬起来就是成功。即便孩子摔倒了一千次,但仍有第一千零一次站起来的可能,所以,家长一定要多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7.先肯定,再批评
表扬孩子固然对增强孩子信心有好处,但是如果一味地表扬,从不批评惩罚孩子,他也会经不起挫折,对孩子的成长也很不利。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惩罚,但是这个批评、惩罚不是对孩子的伤害和心理虐待。这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但弄不好会伤害孩子,打击其自信心。
批评是一种教育手段,越是批评孩子越要尊重孩子。批评是为了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是为了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其实当一个人做了错事的时候,他内心里有一种惩罚自己的需要,这是一种心理需求,是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为了取得心理的平衡。
所谓惩罚,就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所以妈妈在批评孩子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指出孩子的过错或者不足,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妈妈的意见。否则,如果一味地数落、责怪孩子,只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妈妈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对孩子进行批评时,先对其表扬一番,使其心情愉快,自信心增强。然后再将话题一转,提出不足之处和应改进之处,此时孩子就不会有被批评之感,而是觉得的确有改进的需要,趁这个机会再对孩子加以表扬和鼓励,会更加坚定孩子改正的决心。这就是表扬--批评--再表扬的批评方法。
孩子还很天真,会经常犯错误,这就需要妈妈耐心地教导。如果非要批评孩子,最好能同时准备甜头,让孩子即使病在心里,还能甜在心里。并且适时地鼓励孩子,让其有被信任的感觉,如此才能创造更好的互动关系。
【案例回放】
有一次,妈妈带娜娜出去玩,妈妈走得非常累了,娜娜还非让她抱,不抱就坐在地上又哭又闹,还动手使劲打妈妈的脸。妈妈见此非常难过,心想这孩子真不懂事,妈妈对她那么好,她还动手打妈妈,真是没良心。于是妈妈训斥了孩子几句,然而孩子非但没停止哭闹,反而哭得更大声。妈妈一气之下不理她,让她一个人哭去了。
这时同行的阿姨走了过来,给娜娜擦掉脸上的泪水,对她说:“这么漂亮的小姑娘,一哭多难看啊,娜娜还是小班长呢,怎么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呢?你看妈妈每天给你做饭、洗衣服、讲故事,还要陪你睡觉,今天又带你出来玩,妈妈多辛苦啊!如果你还打妈妈,她多伤心啊,妈妈要是再也不管你了,行不行啊?”
娜娜哭着说:“不行!我不要妈妈不管我!”阿姨接着说:“娜娜在幼儿园里是懂礼貌的好孩子,知道打人不对,打妈妈就更不对了是吧,快去给妈妈道个歉,我们还是好孩子。”
在阿姨的鼓励下,娜娜走到妈妈厩前,拉着妈妈的手,惭愧地说:“妈妈,是我不好,对不起!”
【沟通课堂】
(1)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当众批评最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引起孩子的厌烦心理。有些父母认为,当着别人批评孩子,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刺激孩子改正错误。但事实上,孩子的心灵是很脆弱的,这种刺激带给他们的更可能是伤害,而非激励。
(2)在肯定中批评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和肯定,父母批评孩子时,也应该设法寻找孩子错误中的闪光点,肯定孩子以前的努力和成绩。肯定中批评是最有效的批评,不仅可以督促孩子改正错误。还可以帮孩子建立自信。
(3)对事不对人
父母批评教育孩子时,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做到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一两次的小错误就否定孩子以前的努力,更不能搞大清算,把孩子以前所犯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将孩子批评得体无完肤。只需明白地告诉他,这件事情做得不好,错在什么地方,以后要注意改正,这就足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