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此时在西北天,找到牧夫座后,向东,在差不多天顶的位置,有个半圆形的星座,叫做北冕座,就象一个镶满珠宝的皇冠,这里聚集着大量的星系。
秋季,秋夜的星空晴朗透明,也是看星的好机会。在西南地平线上,人马座已经斜挂在那儿了。古书上说:“北斗阑干南斗斜”就是指这。而南方却只有一颗孤独的亮星北落师门,东北角上升起了两颗亮星:五车二(御夫座主星),毕宿五(金牛座主星)。
秋夜星空多的是王公贵族:仙王,仙后,仙女,英仙,飞马,鲸鱼。天顶偏东是飞马座,仙女座就是在飞马座东北的一字形星座。仙女座北面是W形的仙后座,仙后座西面是仙王座,东面是英仙座。
英仙座的大陵五是著名的食变星,英仙座与仙后座之间是英仙座双重星团。仙女座则有一个著名的大星系:仙女座大星云。这是一个比银河系还大得多的星系,也是北半天中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星系.
冬季,虽然寒冷,但星空却极其壮丽。猎户座是冬季星空的中心。在厦门的纬度,入夜后,就可看到三颗排列整齐的亮星,民间说“三星高照”就是指它们。三星的周围有四颗亮星和三星组成一个长方形,这就是猎户座。三星就是猎户的腰带。三星连线想左下方延长,就能遇到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它是大犬座的主星。从三星向右上方延长就是红色亮星毕宿五,旁边是五车二。
猎户座的西南是漫长巨大却十分暗淡的波江座,主星水委一,要到广东才依稀看到。猎户座正南方是天兔,天鸽座,再往南是船底座的主星老人星。猎户座的三星下方,有一片亮斑,那就是猎户座大星云。三星最左边的那颗旁边是马头星云。金牛座的昴星团是一个极好看的疏散星团,大约由500颗恒星组成。
最靓丽的风景——流星
行星际空间除行星、卫星、彗星外,还有无数小物体和尘埃,它们统称为流星物质,或者分别称为流星体和微流星体(尘埃)。通常所说的流星就是指这种短时间发光的流星体,俗称贼星。大约92。8%的流星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也就是普通岩石),5。7%是铁和镍,其他的流星是这三种物质的混合物。
地球在空间运动,每时每刻都会同大量流星物质相遇。其中,毫米级或以上的流星体进入大气,因大气摩擦而在80~120千米的高空灼热发光,从而在星空中划出一道光迹而迅速流失,这种现象即是流星。
流星体的质量一般很小,比如产生5等亮度流星的流星体直径约0。5cm,质量0。06毫克。肉眼可见的流星体直径在0。1~1cm之间。它们与大气的相对速度与流星体进入地球的方向有关,如果与地球迎面相遇,速度可超过每秒70公里,如果是流星体赶上地球或地球赶上流星体而进入大气,相对速度为每秒10余公里。但即使每秒10公里的速度也已高出子弹出枪膛速度的10倍,足以与大气分子、原子碰撞、摩擦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而为我们看到。大部分流星体在进入大气层后都气化殆尽,只有少数大而结构坚实的流星体才能因燃烧未尽而有剩余固体物质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陨星。
不少流星体密集成群,沿同一轨道环绕太阳公转。当这些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观测者将看到流星接二连三地从某一天区“发射”出,并向四下奔去,这就是壮观的“流星雨现象”。较大的流星光迹特别明亮,有时还伴有响声,这种流星称为火流星。估计每年降临地球的流星物质总量在10万吨以上,不过其中大部分是不产生可见光迹的微流星体。
那么,流星是怎么产生的呢?宇宙中那些千变万化的小石块其实是由彗星衍生出来的。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太阳辐射的热量和强大的引力会使彗星一点一点地瓦解,并在自己的轨道上留下许多气体和尘埃颗粒,这些被遗弃的物质就成了许多小碎块。如果彗星与地球轨道有交点,那么这些小碎块也会被遗留在地球轨道上,当地球运行到这个区域的时候,就会产生流星雨。
流星体一般在大气中全部燃烧气化,只有较大的流星体或微流星体可以陨落或飘落到地面,分别成为陨星和微陨星。至今为止,全世界收集到陨星样品已近3000次。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陨石重1770千克,它是1976年3月8日陨落在我国吉林省的陨石中的一块。在我国新疆曾降落过一块陨铁,重30吨,居世界第三位。
陨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几十亿年来,太阳系中地球等较大天体经历过或至今仍在进行高温过程或反复的岩融过程;而小质量天体的内部温度一般不高,很多小天体一直处于“冷藏”状态,它们自形成以来未经变质或变质很小,因而保存着很多早期的信息。陨星就是落入人类手中的珍贵的小天体样品。因此,陨星研究对于探讨太阳系、地球及其上面的原始生命的组成、起源和演化有重要意义。
不过,特大的陨星事件(包括小行星、彗核和大流星体冲击地球)可能会形成一场灾难,因为这不仅会在短时期内伤害大量生物,而且会留下经久不散的烟云,使地球气候骤变。
匆匆的星空过客——彗星
彗星,在我国俗称“扫帚星”,它的形状很特别,头部尖尖的,尾部常常是散开的,像一把大扫帚。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里,这种出没无常、形态怪异的天体,引起人们很大的恐惧。人们常常把它和天灾人祸联系起来,认为它是灾祸的前兆。因此,中国民间把彗星贬称为“扫帚星”、“妖星”、“灾星”。像这种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洪水、瘟疫等灾难联系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其实,彗星的出现与天灾人祸毫无关系。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极少数在近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云雾状小天体。其实,彗星也和地球一样,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许多彗星都沿着扁长的轨道绕太阳运行,人们可以精确地预言它们露面的时间。很多彗星都沿着一条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这叫“周期彗星”。每隔一定时间,它运行到离太阳和地球较近的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另一种是“非周期彗星”,它只在太阳附近出现一次,就像过路的客人,以后再也不见它回来了。
历史上第一个被观测到,并相继出现的同一彗星天体是哈雷彗星。牛顿的朋友和捐助人哈雷(1656~1742年)在1705年认识到它是周期性的。它的周期是76年,也就是说它每隔76年在地球上空会出现一次。历史记录表明,自从公元前240年来,它每次通过太阳时都被观测到了。它最近一次是在1986年通过的。
“发育”完全的彗星由彗核、彗发和彗尾三部分组成。彗核是彗星的主要部分,它集中了彗星的大部分质量;彗核外面包裹着一层像云雾一样的东西,称为“彗发”。这是当彗星比较靠近太阳时,在阳光作用下,由彗核中蒸发出来的气体和微尘组成的。彗核和彗发合称“彗头”。当彗星更接近太阳时,彗发变大,并在太阳风(从太阳发射出来的一种高能粒子流)和太阳光的压力下,彗发中的气体和微尘被推向后方,形成一条长长的像大扫帚那样的尾巴,叫“彗尾”。因此,彗尾总是背着太阳的,而且彗星离太阳越近,彗尾就越长。
离太阳很远时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谱单纯是反射阳光的光谱。当彗星进入离太阳8个天文单位以内时,它的亮度开始迅速增长并且光谱急剧地变化。科学家看到若干属于已知分子的明亮谱线。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组成彗星的固体物质(彗核)突然变热到足以蒸发并以叫做彗发的气体云包围彗核。太阳的紫外光引起这种气体发光。彗发的直径通常约为105千米,但彗尾常常很长,达108千米或1天文单位。
彗星的体积非常庞大,在太阳系里没有任何一个天体可以和它相比。大的彗星,彗头的直径就有1。85吉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45倍;小的彗星,彗头的直径也有130兆米,是地球直径的10倍多。至于彗尾,一般都有5000万千米到两亿千米长,最长的可达3。5亿千米。
彗星的密度很小,只是一团极其稀薄的气体。如果把最大的彗星压缩成同地壳密度相同的球体,它的大小只有一座小山丘那么大。因为彗星的密度很小,即使它和地球相撞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到1982年底为止,人类记录到的彗星共有1700多颗,其中有710多颗已计算过轨道。由于彗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都很长,两百年以内的就算是短周期彗星了。很多彗星的周期长达几万年。
至今,彗星的起源仍是个未解之谜。有人提出,在太阳系外围有一个特大彗星区,那里约有1000亿颗彗星,叫奥尔特云,由于受到其它恒星引力的影响,一部分彗星进入太阳系内部,又由于木星的影响,一部分彗星逃出太阳系,另一些被“捕获”成为短周期彗星;也有人认为彗星是在木星或其它行星附近形成的;还有人认为彗星是在太阳系的边远地区形成的;甚至有人认为彗星是太阳系外的来客。然而,这一切都在等待我们去探索。
宇宙中的长明灯——恒星
遥望星空,在无数的明星中,除了少数行星外,大多都是自己会发光、且位置相对稳定的恒星。它们像长明的天灯,万世不熄。恒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们从诞生、成长到衰老,最终走向死亡。它们大小不同,色彩各异,演化的历程也不尽相同。恒星与生命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它提供了光和热。实际上构成行星和生命物质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恒星生命结束时发生的爆发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太阳是距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其他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最近的比邻星离我们也有4光年以外。如果把它们拉到太阳的位置上,那么我们就能看到无数个太阳了。
恒星都是十分庞大的球状天体。例如太阳的直径约为1。4吉米,相当于地球的109倍,体积比地球大130万倍。在辽阔的宇宙海洋里,太阳只是一名很普通的成员。恒星世界中的巨人——红超巨星的直径要比太阳大几十倍或几百倍!大多数恒星的质量是太阳的质量的0。5倍至5倍,少数恒星的质量比太阳大几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