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大隋帝国风云录 > 第三章 统一南北迅速崛起(第2页)

第三章 统一南北迅速崛起(第2页)

以上两点还不足以动摇杨勇的地位,真正让隋文帝产生易储想法的是冬至百官朝贺事件,也正是这件事凸显出了父子俩最大的差异--性格不同。

一年冬至,文武百官齐聚东宫朝贺杨勇,杨勇欣然接受,而且还摆开仪仗,奏乐接受大臣们的贺礼。冬至,我们现在看就是一个节气,吃顿饺子就算过了。但在中国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的节日,民间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那天是数九的开始,古人认为冬至之后,白天就一天比一天长了,阳气上升,是个吉日,理应庆贺。

这一天皇帝要祭天,百官要向皇帝呈递贺表,说一篇吉祥话,同僚之间也要相互祝贺,庆祝活动比较隆重。

太子杨勇在冬至的举动,引起了隋文帝的不满,他说:“自有《礼》开始,就有了等级之分,也有了君臣之别。皇太子虽然是我大隋朝的皇储,但按君臣名分算,仍旧是臣子。既然是臣子,怎么可以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呢。而且,满朝官员朝见太子时还呈上了土产贡品,更是和礼制不符。虽然自魏晋以来,礼崩乐坏之事时有发生,随心所欲,有违礼教之事渐渐成了惯例,但是大隋朝新建,必守礼,才能有君臣、尊卑之别。”隋文帝很生气,对杨勇说:“这样的事情,下不为例,绝不能再犯。”

隋文帝性格低调内敛,隐忍善猜,典型的当面不说什么,背地里耍手段的类型。杨勇呢,说好听点,性格阳光,不矫揉造作。他从出生到现在,正赶上了杨氏家族扶摇直上的时期,活得太顺,让人捧惯了,本身也觉得没什么大事,没必要藏着掖着,所以一贯地率意任情,对自己的行为毫不掩饰。冬至百官朝贺事件,隋文帝一反常态,当面指责,如此大动干戈,自然是心里非常愤怒。况且杨勇的举动在重礼的中国古代,确实不该。皇权不可侵,太子毕竟不是皇帝,就算是亲父子,受了该皇帝受的礼,算是僭越,有政变夺权的嫌疑。杨勇这件事招了隋文帝的大忌。

隋文帝觉得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和谨慎内敛分不开,于是越看越觉得杨勇不像自己,不如自己。失望加上猜忌,隋文帝当机立断,削弱太子东宫的武装力量,同时加强自己的防卫,把杨勇信得过的东宫守将渐渐调离,防止他政变。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了猜忌之心,要消除是很难的,隋文帝对杨勇的宠爱之心也渐渐淡去了。

杨广篡位

隋炀帝杨广,又名杨英。小时候的杨广长相俊美,很受父亲杨坚喜爱,杨坚建立隋朝后,立刻封13岁的杨广为晋王。但无论当时的杨广多么被父皇宠爱,太子的宝座却是被他的大哥杨勇所占据着。杨广认为自己平定了南方的陈朝,在统一战争中功劳在杨勇之上,又自恃得到父皇的宠爱,为此他开始处心积虑地准备要把兄长杨勇从太子的位置上赶下来。

促使隋文帝将太子由杨勇换成杨广,独孤皇后起了莫大的作用。原因不是其他什么事情,也在于女人的问题。

她不准丈夫多内宠,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儿子。

杨勇是个多情种,他最爱的是情投意合的昭训云氏,还宠了不少嫔妃,独不喜欢母亲为他所娶的太子妃元氏。

元氏心疾发作,仅两日就一命归西。独孤皇后怀疑是云氏所害,又怀疑是杨勇的怂恿,遂派人对他们进行暗察。暗察没有结果,可她对杨勇的感情却一落千丈。

3-4杨广

极有心机的杨广,窥破母亲的感觉,趁机将自己伪装成一个不近女色的正人君子,冷落所有的嫔妃,只与王妃萧氏共处。杨广自幼就很聪明,为了实现做皇帝的梦想,他开始费尽心机地伪装自己。杨坚非常崇尚节俭,杨广就利用父亲的这个心理,当父母要来他的王府时,就让自己的姬妾们全都躲起来,和自己的正妻萧氏一起亲自走到大门口去迎接,还特意找来一些年纪大,姿色很一般的妇人穿着打起补丁的破旧衣服来侍奉父母亲,并把王府中乐器的丝弦都弄断,装作许久未碰的样子。不明真相的杨坚看到杨广生活如此俭朴,心里自然非常高兴,而再一联想到太子杨勇平时奢侈浪费的生活,自然对杨广的印象逐渐地好了起来。

杨坚很听独孤皇后的意见,杨广为了取代大哥成为太子,便时常对母亲说起兄长的坏话,他先是对母亲说:“大哥很恨我,搞不好会下毒杀我。”

独孤皇后本就不喜欢杨勇,这下更是深信不疑了。

杨广又同大臣宇文述商议,联系重臣杨素,陆续清除了支持太子的大臣们,最后又出面谎称皇太子杨勇企图谋反,终于迫使文帝下决心把杨勇贬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

成功坐上太子宝座后,杨广并未掉以轻心,他害怕自己的几个兄弟会同自己一样窥伺着皇太子的名号。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太子之位,杨广同杨素又一起阴谋把自己的四弟蜀王杨秀骗进宫,让杨坚把他也贬为庶人并软禁在宅邸当中。

公元604年7月,文帝卧病在床,杨广密写书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文帝后事。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至了文帝手上,文帝大怒,随即宣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正在此时,宣华夫人陈氏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在她来途中调戏她,使文帝顿悟,拍床大骂。他急忙命人传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到密报,谋杀了文帝,又假传文帝遗嘱,要杨勇自尽,杨勇未及回答,派去的人就将杨勇拖出杀死。

杨广以弑父杀兄的手段夺取了皇位。

“真宰相”高颎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手下文臣武将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又以宰相高颎出力最大,他不光领兵、治国,还举荐了一批人才,被后人称为“真宰相”。

高颎,又叫高敏,自称渤海蓓(今河北景县南)人。其祖先原是汉官,因到辽东上任,遂与当地人融合。他的父亲高宾为独孤皇后父亲独孤信的门客。

在孩提时,高颎就显得很出色,涉猎文史,有气度,能言善辩。据说,他家门口有棵柳树,高达百尺,亭亭如盖,闾中父老说:“此家当出贵子。”借着独孤氏的势力,借着父亲的余荫,高颎年纪轻轻,就步入了北周的中央权力集团。

杨坚素知高颎精明强干,又通晓军事,多韬略,便想得其辅佐。杨坚派邗国公杨惠前往示意,高颎很坚决地表示:“愿受驱使,倘若大事不成,甘当灭族!”从此他成了杨坚的心腹。

高颎能文能武,他同隋文帝一样有统一天下的夙愿,为了能够南北统一,他策划了一系列的对陈战略。杨坚曾命他节制讨陈大军,当时正赶上陈宣帝驾崩,高颎提出“礼不伐丧”的战略,班师回兵,在南朝士民心中留下了隋军是仁义之师的形象。

3-5高颎

回到朝中的高颎并未停止消灭陈的准备,他不停地在麦收时派兵骚扰陈国边境,延缓了南朝的收成时间。他又派人秘密渡江纵火焚毁了陈国大部分粮仓,消耗陈国的钱粮经济。到南征大军第二次集结的时候,高颎被任命为元帅杨广的副手,并担任实际的总指挥。在攻陷陈国都城建康后,为防止杨广贪恋陈后主宠妃张丽华的姿色,他下令将张丽华斩首,却因此被杨广记恨在心。

高颎当年拜相后,母亲对他说:“你富贵已到极点,就差被砍头了,要慎而再慎。”为此高颎努力淡化自己的功劳,连南下平陈这样的大功他都在文帝面前让给贺若弼。

尽管如此,高颎的功绩与才干还是被朝中很多人所嫉恨着,各种流言蜚语时刻包围着他,但隋文帝却很信任他,经常罢黜或杀掉告密者,尔后重赏高颎。

隋文帝曾经评价高颎:“你就像一面铜镜,越磨才越明亮。”文帝让高颎的儿子高仁娶了太子杨勇的女儿,但这让高颎卷入了太子地位的纷争,一切荣耀都没能缓解独孤皇后和杨广对他的恨意,两人不停用各种谣言来刺激文帝,虽然隋文帝再一次表示了对高颎的信任,但开始流露出对太子的不满。最终在独孤皇后的努力下,杨勇被贬为庶人,而随着太子的被废,高颎也终于被罢免了官职。

高颎被罢免后,他之前的政敌们看准机会,居然造谣说高颎是在自比司马懿,伺机夺取政权。文帝心软没有杀他,只是将他贬成庶人。

隋炀帝即位后,他被任为管礼乐的太常。按说,这是个与世无争的职务,然他已习惯了的责任感让他批评起时政来。针对隋炀帝好声色,喜奢靡,兴长城之役,说是亡国之象;针对隋炀帝厚待突厥启民可汗,说是恐为后患;针对腐败局面,说朝廷很无纲纪。后来有人告发,隋炀帝将他推上了断头台,家属充军。

高颎以天下为己任,执政20年,殚精竭虑为隋朝效劳,在统一和治国两方面建立了盖世功勋。他有度量,奖掖人才,推出了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一大批名臣,人称“真宰相”。

“真宰相”的被杀,加速了隋朝的崩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