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大隋帝国风云 猛子 > 第三章 统一南北迅速崛起(第1页)

第三章 统一南北迅速崛起(第1页)

由于隋文帝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巩固统一成果的措施,使隋代在文帝统治时期和炀帝统治初期,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大隋帝国开始迅速崛起。

南北统一

建立新朝的杨坚,以实现南北统一为自己的使命。但北方突厥,南方的陈都是统一的障碍。北方的突厥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北齐与北周都对其广输金帛,甚至派出公主和亲加以笼络。隋朝建立后,杨坚不再向突厥赠送财物,因而突厥大为不满,时常大举南下侵扰隋境。

杨坚夺取政权之后即有并吞江南的雄心,但因北方突厥的威胁,制定了先北后南的统一方针。他一方面不断派遣使者前往陈朝示好,使陈后主麻痹大意;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自身实力,改革兵制,并加强水军训练,为灭陈作好准备。

经过十余年的准备,杨坚利用突厥内部争夺汗位、相互残杀之机,对其分化瓦解,使突厥各部对隋先后称臣归附。

在稳定了北方的局势后,杨坚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最后的障碍--南方的陈。

陈朝的皇帝是陈后主(553-604年),名叔宝,是个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纨绔子弟,他完全没有治国的才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奢侈荒淫的生活上。他即位没多久就大兴土木,建造了三座豪华的宫室,门窗都是用上等的檀香木制成的,还以各种珠宝做装饰,让他最喜爱的几位妃子住在里面。

陈后主虽然没有治国的能力,但对乐曲填词却有出众的才华。他整日与后妃、大臣游宴,曾创作《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艳词,命人制曲演唱,而对宫墙之外劳苦的民众和北方日益强盛的隋军却不管不问。

3-1陈后主陈叔宝

反观隋朝这边,在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之后,开皇八年(588年),杨坚决定渡江灭陈。他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指挥水陆军50余万人,同时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八路大举攻陈。

前三路由杨俊指挥,目标武昌。后五路由杨广指挥,以杨广、贺若弼、韩擒虎三路为主力直指陈的都城建康。隋军此次队伍庞大,横亘数千里,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浩大的渡江作战。

告急文书雪片般飞来的时候,陈后主也有些发慌,将大臣们找来商量对策,都官尚书孔范劝慰后主说:“长江古称天堑,隋军难道能长翅膀飞过来吗?这些告急的文书不过都是守边的将领谎报军情罢了。”愚蠢的后主竟然听信了他的话,说道:“建康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朕受天命为帝,有什么可怕的!从前北齐三次攻打、北周两次入侵都失败了。这次杨坚也成不了什么气候!”对于边关的告急竟置之不理,继续他的游乐去了。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初一,贺若弼、韩擒虎率领隋军趁建康周围的陈军正在欢度春节之机,分路渡江,大军会合后包围了建康城。

陈军因春节酒会,大多仍处于梦乡之中,完全不能抵抗。

陈后主看到隋军兵临城下,万分焦急,但又拿不出什么好方法,只是日夜哭泣。大将萧摩诃建议趁隋军刚至,还未站稳脚跟,立刻出兵攻打,也许还有希望。

就连以前出馊主意的孔范也说:“臣认为应该出兵决战,如果战死了,还可以青史留名呢!”

后主因此决定出城作战,但陈军久未训练,将领们又多贪生怕死,双方刚一交手,陈军就溃退了。更有将领任忠临阵叛逃,带领隋军冲进了建康城的正门朱雀门。守门的士兵想要抵抗,任忠大叫:“连我都投降了,你们还打什么啊!”士兵们一哄而散,隋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便长驱直入,占领了建康城。

后主对战况一无所知,直至听到宫门外的杀声才知道隋军已经进了宫城。他带着两个宠妃无处可逃,竟藏到了一口枯井里,被隋军用绳子拖了上来。正月二十二日,晋王杨广进入建康城,陈朝从此灭亡。

陈朝的灭亡,加上隋军在南方平叛的成功,使隋旗插遍了全国各地。统一的实现,使隋朝成了大一统的王朝。

开皇之治

从秦至隋创立四个大一统王朝的君主:秦始皇、汉高祖、晋武帝、隋文帝,在知名度上,是前二者响亮,然在历史评价中,当数隋文帝最高。不仅如此,即使在中国历代开国君主中,隋文帝也可以名列前茅。

隋文帝于历史是有大功绩的,他的大功绩不但表现在统一大业上,且表现在统一后对天下的治理上。隋文帝对反叛旧臣、豪强大吏,诛夷罪退,毫不手软。他罢黜了一些没有才干的大臣,包括对自己夺取帝位有功的人,将一些有真才实干的人提拔上来,辅佐自己管理国家政务。隋文帝对平民百姓实行宽仁的政策。在政权基本稳定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3-2隋朝货币

隋文帝统一了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度量衡重新统一。隋文帝下令制订《开皇律》,将原来的枭首、车裂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保留了律令五百条。隋文帝废除北周六官制,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隋文帝对于地方机构也进行了改革。他采纳了度支尚书杨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将原来比较混乱的地方官制从州、郡、县精简为州、县两级。同时,精减了大量的官员,将一些郡县合并。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力,控制地方,杨坚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进行考核,以决定奖惩、升降。后来,又实行三年任期制。隋文帝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废九品官人法,初创科举制。命令各州每年推选三个文章华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后来,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举人担当。隋文帝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实行了“大索貌阅法”,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使编户大增。实行“输籍定样”,确定户口数,编制“定簿”,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这些举措防止地方豪强和官僚勾结,营私舞弊。把依附在豪强手里的人口解放出来,增加了国家的劳动力,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隋文帝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使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形成了开皇之治。

太子杨勇

隋文帝杨坚有5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长子杨勇出生的时候,杨坚还是北周的臣子,靠着父亲杨忠的军功混日子。像他的父亲一样,杨勇也有个鲜卑小名,叫睍地伐。身为北周贵族,杨勇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作为独孤伽罗的长子,杨勇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勤奋好学,对自己的要求颇高。在内外双重严格教育下,他没有染上一般贵族的骄横之气,待人处事十分和善,仁慈宽厚。

杨坚对长子的希望颇高,打小就为他求官,幼年的杨勇被封为北周的博平侯。到了北周末年,杨坚独揽大权之时,更是立杨勇为世子,基本上就是以后的太子了。而且屡屡加官晋爵,杨勇的名字前面有一长串的名号,上柱国、大司马、领内史御正。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杨勇有的不仅是面子,里子也很足。禁军事关当权者的生死,以乃父杨坚的猜忌之心,断不能让外人掌了权,杨勇年纪轻轻便拥有了全部禁军的指挥权,这样也算是为杨坚代周立隋消除了后顾之忧。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刚坐上皇帝宝座第三天,便册立杨勇为太子,杨勇成为名副其实的接班人,此时他才15岁。

古代人都比较早熟,15岁说小也不小了。隋朝建立初期,百废待兴,隋文帝杨坚便有意培养起了接班人杨勇。杨勇对诗词歌赋非常擅长,而杨坚的文学底子薄,认为那不是当皇帝的必备素养,学多了无用,于是就开始让杨勇熟悉政务,旁听大臣们的奏对,一些大事上还会听取他的意见,在一些小事上,甚至让他来参与决断。杨勇有满朝的文臣武将做师傅,耳濡目染,很快就能提出一些利国利民的建议,而且常常被采纳。杨坚对长子杨勇以后的皇帝之路还是很看好的,他得意地对大臣们说:“以前,皇帝大多有其他宠爱的嫔妃,所以废长立幼、废嫡立庶之事常常发生。可是我除了独孤皇后之外,没有其他宠爱的嫔妃,膝下5个儿子都是一母同胞,这才是真正的亲兄弟。所以他们一定会和睦相处,绝不会像历朝历代那样出现杀戮和纷争,让他人坐收渔利,造成亡国之痛。”

到这会儿,大多数人包括杨坚也都认为太子杨勇继承大统是早晚的事,应该不会有什么变化。

3-3隋朝的达官服饰

但是希望越高要求越严,希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父子俩相处其实没有那么和谐。

首先是个人兴趣不同。杨勇喜好诗词歌赋,隋文帝不喜欢,当然也是喜欢不来。杨勇这点倒没有违背父亲的意愿,积极学习政务,但是隋文帝却仍觉得杨勇已经染上了富贵公子的恶习。

其次是生活习惯不同。杨勇生活得比较奢侈,隋文帝生性节俭。隋文帝衣着简朴,杨勇却喜欢漂亮衣服。隋文帝吃上很省,杨勇却喜欢美食。话说隋文帝为节省开支,皇宫里的宫女,平时都穿着多年的旧衣服,宫里的东西如果损坏不是很严重,都要修复后照常使用,平时吃饭多是素菜,荤菜仅一盘,所以每每皇宫里举行宴会也是给隋文帝改善生活。而杨勇呢?一次他得到了一副四川那边生产的铠甲,精致绝伦,喜欢之余,又让人在上面添了些纹饰,蜀绣果然名不虚传,铠甲变得更加漂亮。隋文帝看到后很不高兴,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从来不会厚此薄彼,历代能够稳坐天下的都是有德行之人,没听说过奢侈无度还能长治久安的。而且腐化堕落大多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所以更要从这种小事上防微杜渐。你现在是太子,以后将成为一国之君,要克行节俭,为天下人之表率。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上要顺应天意,下要符合民情,如果这两点你做不到,我怎么放心你继承皇位,治理天下呢?”这事在今天看来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在有本钱也没碍着别人事的情况下,奢侈说不上是什么好事,但也绝不至于是件不能容忍的坏事。帝王之家,说好听点儿,可以称这是富贵之气,更何况这奢侈也是和节俭比较出来的,隋文帝的节俭在历史上也是有名的,从这点上说,杨勇其实挺冤。不过父母是无法选择的,更何况没有隋文帝,杨勇也成不了太子,所以他得承受他应该承受的。为了教育杨勇,杨坚送给他两样东西:“现在我把自己穿的旧衣服给你几件,希望你能时常看看。我们杨氏起家外戚,掌权不过数载,真担心你当了皇太子而忘记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再送你一盒我吃的腌菜,以前你在周朝当上士的时候也常吃。千万不要忘本,不要辜负了我对你的期望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