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善于借用资源经营,认为一切都是可以靠借的,借资金,借技术,借人才,能为自己所用的东西都可以拿来。犹太人都是善于借用别人之“势”的高手,深知一个人再有知识才华,能力总是很有限的,巨大的成功都是乘势借力的结果。
1。借别人的鞋子比赤脚走得快
向别人借面包不如向他借种子。
犹太商人是善于借用别人之“势”、巧借别人之“智”的高手。任何事业都不能一步登天,但“登天”的办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办法得当则可快捷省力。巧于“借力”,精于“借势”,是犹太商人成功的一大诀窍。
通常人们做生意都是从小到大,本利一步步往前滚,最后在自己从事的商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犹太人并非都是这样,他们更善于玩的是空手道,借鸡生蛋,别人投资自己赚钱,从而白手起家。
犹太人相信向别人借面包不如向他借种子。面包吃完了以后就没有了,而借种子,一方面可以帮助自己获利,别人也可以有更多的回报;没有能力买鞋子时可以借别人的,这样比赤脚走得快。
I960年,28岁的犹太人阿克森还在纽约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工作。面对众多的大富翁,阿克森不禁为自己清贫的处境感到辛酸,这种日子不能再过下去了,他决定要闯荡一下。有什么好办法呢?左思右想,他终于想到了一招好棋。
阿克森一大早来到律师事务所,处理完几件法律亨务后,他关上大门到邻街的一家银行去。找到这家银行的借贷部经理之后,阿克森声称要借一笔钱修绻律师事务所。在美国,律师是惹不得的,他们人头熟,关系广,因为在以法治国的国度里,律师有很高的地位。因此,当他走出银行大门的时候,他的手中已握着1万美元的现金支票。
走出这家银行,阿克森又进入了另一家银行,在那里存进了刚刚才拿到的1万美元。完成这一切,前后总共不到1个小时。之后,阿克森又走了两家银行,重复了刚才的做法。这两笔共2万美元的借款利息,用他的存款利息相抵,大体上也差不了多少。只几个月后,阿克森就把存款取了出来还了债。
这样一出一进,阿克森便在上述4家银行建立了初步信誉。此后阿克森便在史多的银行玩弄这种短期借贷和提前还债的把戏,而且数额越来越大。不到一年,阿克森的银行信用已十分可靠了。凭着他的一纸签条,就能一次借出10万美兄了。
有了可靠的信誉,还愁什么呢?不久,阿克森又借钱了。他用借来的钱买下了费城一家面临倒闭的公司。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正是做生意的好时光。只要你用心经营,赚钱不成问题。8年之后,阿克森成了大老板,拥有资产1。5亿美元。
其实,商业信誉或许是竞争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硃码,每一个商家在强手如林的社会里都必须时刻考虑建立良好的信誉。而借贷信誉则是融资家手中的王牌,打出去才能压服人。
犹太巨商路维格刚刚涉足运输业时,身上一无所有。当他得知有家公司的一艘货轮要出售时,就打算买下来改造成为一艘油轮。可是他向银行提出的贷款申请均遭到了拒绝,因为没有人相信他能归还贷款,也没有人愿意为他提供担保,事情仿佛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在屡遭银行拒绝后,路维格并没有灰心。他一方面与那家公司签订了购船协议;另一方面又与一家石油公司签订了租船协议,约定等船改装完毕后,石油公司租用他的油轮。然后,他找到了大通银行的总裁对他说:“我买下货轮之后,立即改装成油轮并租出去,每月的租金都用来归还贷款。”他还建议把租用合同交给银行,由银行去那家石油公司收取租金。这样就可以保证用分期还贷的形式还清贷款。大通银行的总裁被他说动了,于是,路维格如愿以偿地借到了巨额贷款。几年之后贷款还清,这艘油轮的所有权便归属到了他的名下。
路维格并不就此罢休,他利用这艘船做抵押借来一笔钱,又买了一駿船。这种情形持续了几年,每当一笔债付清后,路维格就成了那艘船的主人,租金不再被银行拿走,而是放入了他自己的口袋。若干年后,路维格终于有了自己的航运公司,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拥有船只吨位数最大的一家私人船舶公司。
后来有人问大通银行的总裁:“你当初为什么要借给这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一大笔钱?”总裁解释说:“路维格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巧妙地利用了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来增强自己的信用。他的这种借款方法,用行话来说,叫双重文件,即这笔贷款是由两个公司分别保证偿还,而他们之间的经济又互相独立。因此,即使其中一方还不了,另一方也会把债务解决。银行于是有了双重保障。这样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借鸡生蛋”的智慧,对生意人来说确实是一种本事。一个人,再有知识才华能力总是很有限的,巨大的成功,都是乘势借力的结果。犹太人借乘万物势力的功夫令人佩服。尽管当今的条件和环境与过去的时代有质的不同,但如何筹措资金、使用资金、使资金增值却是每一个商人、企业都要考虑的事情,如今的商家如果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便足够了。
2。借冕生誉,用人气聚财
走进香水店,就是什么不买,也会沾上芬芳的气味。
世上有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珍宝,一旦得到利用便会发出神奇的力量,这种东西就是“人气”。犹太商人视“人气”为财富,这也注定了他们是“以气造势”的高手。
“走进香水店,就是什么不买,也会沾上芬芳的气味。”这句话原本是讲交友之道的,告诫人们,交上良友可以使自己受益。这说明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与中国的那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壓者黑”富有同样的哲理。犹太人不仅把这个道理用在处世上,还举一反三,用在了经营上。
美国有一位石油巨子的发家史颇能发人深省。这位犹太人起初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贫穷青年,但他认定开发石油是大有发展前途的,就到
处奔波,反复考证,选择了一块富有潜力的油田。这块油田地皮的拍卖就要开始了,能否买到这块地皮是他进军石油事业的第一战。
拍卖场上聚集了石油事业家、经纪人、地产商各式人物,犹太青年也不露声色地混迹其中。一个大腹便便的石油资本家站了起来,他并不开口报价,只是用两眼威严地扫视了一周。就这么一下,吓退了一半实力不那么雄厚的竞争者。
紧接着,一个瘦小精干的地皮商也站起来晃了晃。就一晃把另外的一小半人也震动了。许多人都领教过这个地皮商的高明手腕,有的还不止一次成为他的手下败将。报价开始了,两员大将还没开始交手,拍卖场上又进来了一位衣冠楚楚的绅士。
“啊--”人们发岀了一声长吁。此人是本地最具财力的银行家,平时从不涉足拍卖行,此番出场,看上去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大腹便便
的石油资本家和瘦小精干的地皮商自知不敌,知趣而体面地退出了拍卖场。囊中羞涩的,赶场凑热闹的,不知底细的也都纷纷离场而去,偌大的拍卖场所剩人数寥寥无几。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大银行家并没有出价竞拍。最终那位犹太青年以1500美元的低价买进了这块油田地皮。原来他把所有筹集的资金都已存入了本市这家最大的银行里,特地请了银行家为他压阵助威。这是
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借助“人气”造势的神奇故事。
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市场上的竞争异常激烈,众多的产品和信息使
人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因而,许多消费者主要是靠“感觉”,即通过形象思维和感性认识来做决策,经常凭印象来判断一个企业。国际上的许多生意都是靠牌子、名气、形象成交的,因而,能借助“人气”聚集“财气”是一个经商的妙法。
犹太人格芬在少年时代家境贫寒,为了生存,他终日混迹在娱乐圈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民歌手罗拉尼洛。在此之前,罗拉尼洛的歌喉已颜受欢迎,但因某些原因,出不了众,上不了台面,因此,她的歌唱事业并不如意。格芬看准了这一弱点,决计加以利用。
于是,格芬便主动邀请罗拉尼洛合作,共创金枪鱼音乐公司。条件是:罗拉尼洛的歌曲版权归公司所有;公司负责为罗拉尼洛包装和推销。签好合作协议之后,格芬便玩起他的“以气造势”手法。他将罗拉尼洛的欹曲夹在诸如巴巴拉o史隼瑞等当代大红大。紫的歌星的唱片中,制作后四处推销。这样大大提高了罗拉尼洛的身价,仅这一手,格芬便赚到了大钱。
1969年,格芬将金枪鱼音乐公司卖掉得到现金450万美元,他与罗拉尼洛各得225万美元。有了本钱,格芬便放开手脚大干起来。一年后,格芬自立门户,成立了庇护所唱片公司。他故伎重演,在他的刻意包装下,一批默默无闻的歌手成为红星。
棒红了几批歌星之后,格芬在1972年将公司作价700万美元卖给华纳唱片公司。之后他离开了唱片界一段时间。1980年,格芬卷土重来,创办了格芬唱片公司。1990年,他麾下的“枪与玫瑰”乐队走红,格芬顿时身价百倍,成为一家独立的大唱片公司老板。
“以气造势”的手法说白了就是制造“名人效应”。商家或者企业在没有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之前,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成绩是非常困难的。而要等形成良好的产品形象,则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所以,“借冕生誉”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致美名远扬实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