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荷兰帝国全盛版图 > 第二章 荷兰面面观(第1页)

第二章 荷兰面面观(第1页)

荷兰作为海洋时期的后起帝国,和英法德等传统劲旅不同,荷兰骤然而起,黯然退场,但是却不乏宽容、创新、永不低头的气魄。没有“船大难掉头”的束缚,赶上现代化尾班车,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荷兰不断创新,无限开放,即使帝国风光不再,但是荷兰却走出开放包容之路,成为欧洲金融环境最开放,民俗生活最兼容的现代化国家。

低于水平线的国家

在荷兰414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河网密布,水陆交通极度的发达,也正是依托这样的地理条件,荷兰的经济才一度繁盛。水网密布、濒临海洋,这样的水陆条件固然带来了便利,但同样,洪灾的困扰一直纠缠着荷兰。荷兰,旧称尼德兰,亦即低洼之国的意思。

荷兰境内,海拔超过50米的地方还不到全国的五分之一,国内地势最高的东部阿登高原海拔也不过才刚刚300米,可以说,荷兰几乎有一半的地方海拔是低于海平面的。荷兰土壤贫瘠,即便是东部平原高原地带,土地也多为沙土,而西部则广泛分布着被泥炭覆盖的粘性土壤。不仅如此,来自西北海域的风暴还经常席卷这个国家,风暴裹挟着海水,不断的冲击着这个临海的国家,破坏力可想而知。荷兰著名的须德海便是陆上湖泊与直冲而来的海水汇合而形成的。另外,海水还会时不时的倒灌进河口,泛滥成灾,给荷兰人带来巨大的灾难。

洪灾,从来都是荷兰人生命中的梦魇,但荷兰人却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抗争,若果说久病成医,那么经常被洪水折磨的荷兰人自然也是治水的行家,甚至早在9世纪,荷兰的治水行动便已经展开,现如今,一旦提到围海造田,那么,所有人第一个想到的肯定便是荷兰,毕竟,这个国家有五分之一的国土就是围海造田造出来的。

荷兰水患的频繁,究其原因,有许多。一则荷兰地势低洼,尤其是西部国土普遍海拔低于海平面。二则,莱茵河、些耳得河、马斯河等诸多河流的入海口都集中在荷兰境内,沿海沿河地区更是多潟湖、河滩,水网密布。三则,荷兰西北濒临北海,而受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北海又风暴频发。这一系列的原因相加,荷兰的水患频仍便也不是不能理解的。水患,给荷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但是这并没有让他们怯懦,相反,面对水患,他们积极防治、努力抗争,修堤建坝、围海造田、广建排水工程,同海洋奋力抗争。从13实际到现在,7万公顷的土地在荷兰人民同大海的抗争中被造出,这不得不说,是一项奇迹。

【图40莱茵河】

其实,荷兰人的抗水历史完全可以追溯到13世纪,那个时候,荷兰人民已经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座座堤坝,一个个防水工程,但是效果不佳,1282年的时候,甚至因为海水一路汹涌冲破堤坝,使得荷兰境内的伏列沃湖与北海连接,形成了须德海,但,总的来说,治水成绩还是可以肯定的。荷兰人懂得使用风车排水却是在16世纪初了,当然除了风车,挖泥绞车等设备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各国都使用了电力,荷兰自然也不例外,治水工程随之进行了技术革新,然而,即便是如此,水灾的频仍仍旧困扰着每一个荷兰人,1916、1953年,荷兰先后两次发生特大水患,甚至53年的水灾受灾面积达到了全境的十分之一,经济损失之惨重可想而知。

天灾无情,天地不仁,而荷兰人民在不断的治水与造田的过程中,成就却依然耀眼。1612年的时候,中部彼姆斯特围垦区的成功建成,便是其中典范,要知道,该围垦区出现的前提可是近乎7000公顷的彼姆斯特湖被排干。当然,荷兰围垦最辉煌的时代还是在19世纪中期,便如西北名城阿姆斯特丹附近,人口达到20万的城市哈勒姆,13年前,这里还不过是一个面积只有70平方公里的小湖泊,正是荷兰人民十三年的不懈努力,排水填筑,让曾经的小湖不断的扩大,才有了今日的哈勒姆。其实,曾经的荷兰,面积并没有现在这么大,其近乎20%的国土,都是填海造陆造出来的。

荷兰的历史,几乎便是一部完整的治水史诗,治水与造田,似乎已经成为了荷兰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主题。纵观几百年的荷兰历史,治水工程不知凡几,然而,能够沿用至今并仍在进行中的其实却并不多,而其中最著名最大的围海造田工程莫过须德海工程。位处荷兰西北的须德海,是1282年北海风暴、海水内侵、伏列沃湖与北海连成一片而形成的,其南北狭长80公里,东西纵横东西宽约20~40公里,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其实17实际中期,荷兰人便有疏干须德海的想法,只是限于多方面的原因,未能进行,而须德海真正的治理计划,却是1892年的时候,由列利工程师提出来的。

事实上,计划虽然早已经做出,但是须德海拦海大坝正式开始修建却是在1927年,历时六年方才完成。高7。5米,长30公里,宽90米的须德海拦海大坝,实际上直接截断了北海与须德海之间的联通,其最直接的效果便是荷兰的海岸因此缩短了近乎300公里,而须德海也因此消失,转变成了艾瑟尔湖。按计划,艾瑟尔湖内将建造围垦区5个,如今除了马克瓦得围垦区,其余的四个围垦区都已经建成,总面积高达20。5万公顷。在这些围垦区上,良田千顷、牛羊成群、布局合理、已经成为了荷兰重要的农业区之一,牧场农场遍布,土地肥沃、经济发达,一派盛世田园风光,不可以不说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除了须德海拦海大坝工程之外,荷兰目前在建的大型围垦工程便要数动工于1956年的“三角洲计划”了。莱茵河、马斯河、些耳得河的入海口全部都集中在荷兰西部,常年的冲刷,让三河交汇沉积的地方形成了一片低洼的河口三角洲,遍布的沙丘让这里一度成为荷兰的贫瘠区,1953年爆发的特大水灾,更是造成了1800人的重大死亡,鉴于三角洲的特殊位置与地理环境,荷兰政府遂制定并开始实施“三角洲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水坝的建设,截断布劳沃斯港水道、哈灵水道、东些耳得水道及维尔塞水道的河口,将坝内水域改造为淡水水库,浅水区则进行围垦,以改变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增加耕地、改善交通,防治水灾,加强三角洲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预计该计划完成之后,700公里的荷兰海岸线将被缩短。现在,该计划已经实施了一部分,其余水坝仍在建设之中。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荷兰人的治水观念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就在2009年10月份,荷兰政府甚至还通过了退耕还海的方案,然而,近年来荷兰政府治水的理念却发生了变化。2009年10月,其内阁批准了一项退耕还海计划,决定推倒部分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堤坝,将被围垦出来的300公顷土地还给大海。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荷兰人民已经意识到,用围海造田的方法来防治水患,其实是在饮鸩止渴,治标不治本。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的升高,洪水依旧威胁着荷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围海造田工程更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993年、1995年荷兰便先后两次再度被洪水侵袭,便是今年,6月的暴雨依旧将荷兰变成了泽国一片。

水患依旧频繁,让荷兰政府与人民终于意识到用围海造田的方法来治水,无异于饮鸩止渴,新的土地与环保理念促使荷兰政府制定与批准了退耕还海的方案,该方案决定,推倒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将300公顷曾经围垦而来的土地还给大海。

当然,环保自然不是荷兰政府基本考量的基础,之所以做出退耕还海300公顷的决定,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与邻国比利时的共同利益基准。西斯海尔德水道湾长水浅,大型油轮想要进出,必须要等到其涨潮的时节,而该水道却又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的重要出海口,如此一来,由于西斯海尔德的水道不畅,给安特卫普港带来的损失每年都达到7000万欧元,这样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出于荷兰与比利时两国共同的国家利益考量,疏浚西斯海尔德水道已经势在必行。

无可否认,不论荷兰政府当初的出发点是什么,他们考虑到了生态保护这是一定的。“我们已经意识到围海造田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而可能导致更具威胁的洪灾。”这是所有荷兰人的心声。事实上,围海造田在短期内的确能够一定程度上使人获益,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上看,这实际上,的确是在饮鸩止渴。湿地的消失,是围海造田造成的直接后果之一,而随着湿地的减少,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就会变得困难,造成陆地上降水量的减少,引发干旱。另外,海陆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实际上也是依托近海的湿地,如红树林、近海滩涂等来完成的,但湿地的减少,人为的大坝修建,却是阻隔了这种交换,一些完全依靠近海陆地营养供给的海洋生物,如蟛蜞、虾、蟹、蚌、蛤、螺、蚬等面临了严重的生存危机,而连带着,以这些生物为食的生物也随之受到影响,层层环扣,整个渔业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而且,危害还不止于此,我们为了防治水患而围海造田,但,其实,围海造田一定程度上却又成为了水患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为的围海造田,阻隔了海陆之间的能量交换,海洋之中聚积的能量无法通过湿地来有效的释放,聚积久了,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2004年,苏门答腊岛的那场印尼海啸我们至今记忆犹新,但,或许你还不知道,造成该海啸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却正是围海造田行动的进行。

将海洋拦在家门口外--须德海工程

13世纪初期以来,水患困扰着每一个荷兰人,单单被海水侵蚀的土地就达到了56万公顷,若长此以往,荷兰人民的生存都将受到威胁,因此,历代荷兰人都有一个共同而不渝的目标,那就是和大海进行抗争,事实也证明,荷兰人成功了,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向大海要回了将近70万公顷的土地,而这其中,须德海工程自然是不得不说的典型,这项水利工程福泽后代,其计划工程可分为两项:围海造田和拦海大坝。

须德海拦海大坝始建于1927年,历时六年建成,地处须德海北海出海口,距离首都阿姆斯特仅仅有60公里。整个大坝高10余米,坝基宽度为220米,全长32。5公里,大坝除了预留了铁路路基之外,还修建了坝上高速公路。须德海拦海大坝的建成,不仅有效的防止了水患,为荷兰减少了300公里的海岸线,而且,如今,须德海已经消失,成为了内陆淡水湖艾瑟湖。

艾瑟湖,全长60千米,深4。5米,宽度平均在20千米左右,是内陆淡水湖,其前身为1282年形成的须德海,自1932年须德海拦海大坝建成之后,须德海被封堵围垦,其内不仅先后形成了以艾瑟湖为主体、面积达到210万亩的淡水湖群,更直接围垦土地达到了250万亩,合计围海造陆面积为22。5万公顷,这其中,包括四个已经建成的围垦区,和一个在建中的围垦区。据说,当年在建造第一个围垦区的时候,人们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将围垦区域内多达6亿平方米的海水排干,后来又经过两三年的时间,以撒播芦苇和茅草的方式使海底变得干燥,在其后,便是系列的烧荒、开沟、播种等措施,加速土壤的熟化,最终,荷兰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造出了五分之一的国土,堪称创举。

防治水患,避免洪灾,是须德海拦海大坝修建的初衷,事实上,大坝也的确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须德海被完全与北海隔离,形成了艾瑟湖,再加上围垦区的兴建,完全改变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良田万顷,然而,在解决了部分水患的同时,新的问题却又随之产生,艾瑟湖水系具体应该怎样管理,这个新的任务被提上了荷兰政府的日程。

如果将须德海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那么艾瑟湖水域无疑就是他的心脏,而艾瑟湖周边的湖泊及运河便是这个人的大动脉,而他的血管和毛细血管便是那些集水渠和遍布全区的排水管。实际上,水闸和抽水站是艾瑟湖水域进行人工调节的主要手段,而伴随着水量的大量被蒸发,整个艾瑟湖的补给却是依靠天然降水或者是径流补给,这显然形成了某一个水循环。

实际上,有着须德海拦海大坝的保护,艾瑟湖湖区的水位一向是比较稳定的,基于这个原因,理论上五个围垦区的提防高度是可以低于拦海大坝建成之前的堤围高度的,然而1953年,那场席卷了整个西南三角洲的特大洪灾,却让整个荷兰陷入了高度的警惕之中,在他们而言,考虑到安全性,尤其是考虑到特高水位和波浪爬高等突发水患因素,堤围的高度完全有必要较之当初的规划加高有条件的加高(主要受限于财力)。事实上,须德海大坝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工程计划制定之初,某些考虑还是有欠妥当的,毕竟,制定规划的时间实在1925年,而整个工程的实施过程却持续了几十年,甚至直到今天,西南的第五块围垦区马克瓦德围垦区依然处于在建状态,如此一来,当初制定的标准,有些根本就不符合实际的施工需要,所以,因时因地制宜,还是完全有必要的。

说起来,须德海拦海大坝的兴建充满了辛酸,地势低洼的荷兰,没有山地,没有丘陵,石头的缺乏可想而知,国内没有石头,但是建造堤坝,却不可能没有石头,为了满足工程的需要,荷兰政府甚至组织商船,远赴葡萄牙和法国专门进口,不可谓不重视。

即便大坝的兴建过程中充满了重重的困难,但是这却并没有使荷兰人退缩,哪怕是利用风车这种古老的工具来排水挖掘的动力,荷兰人民依旧用他们的坚持谱写着一曲曲治水的佳话。

须德海拦海大坝,即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堤,全长32公里,其长度在世界各大防洪大堤之中高居榜首。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堤是荷兰政府调集人力物力,历时五年完成的一项宏伟的水利工程,该大堤始建于1927年,1932年5月28日13:02完工,耗资高达1。2亿荷兰盾。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堤成功的通联了北荷兰省和弗里斯兰省,成功遏止了荷兰水患,从太空俯瞰地球,仍可看到该大堤的身影,算得上是人类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杰作。

【图41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堤】

站在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堤上,你可以清晰的瞭望辽远的海天,每一次每一天,看着无数的车辆在大堤高速公路上来往奔驰,每一个荷兰人都会由衷的骄傲与自豪。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在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堤竣工合龙之后的第二年,亦即1933年,荷兰政府出资,修建了一座瞭望塔以作纪念。与此同时,纪念塔的周边也雕铸了建筑工人的塑像,以及整个大堤的工程全景图,让每一个荷兰人,让每一个到过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堤的人,都会深深的将之铭记。

须德海工程,实际上是始于“莱利计划”的一项水利工程,他的提出者,是著名荷兰水利工程师莱利,莱利不仅提出了莱利计划,更是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堤的主要设计者,只是,这位大堤的设计者终究没有能够看到大堤合龙竣工的那一天,1929年1月14日,莱利先生逝世。为了表达对莱利的尊敬与怀念,弗列弗兰省的省会便用了他的名字来命名,亦即--莱利斯达,如今,身临莱利斯达,你依旧能够在市政厅、市中心和拦海大堤的西端看到莱利的雕像。他,凝望着海天,凝望着远处的烟波,同样凝望着荷兰人民的拼搏之路。

“月球的见证”--三角洲工程

作为在月球上能够看到的伟大水利工程之一,须德海大坝几乎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熟知,这座始建于1927年的拦海大坝,全长32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拦海大坝,有了它,荷兰北部的水患为之一肃,而今,这福泽后世的著名长堤,除了起到了拦海防洪的作用之外,更成为了荷兰的一个经济增长点,每年每月每天,都会有无数的国外游客慕名来到这里参观游览。但是,在这个伟大的工程建成之前,荷兰人民始终生活在无情的水灾的威胁之下。

当时,荷兰北部水患虽然得到了有效的防治,西南地区却依旧水灾频仍,就在1953年2月1日夜,无情的风暴席卷了西南三角洲地带,海水汹汹,倒灌而来,近乎十分之一的荷兰国土一夜之间被淹没,大水不仅造成了4.7万座房屋的倒塌崩溃,更无情的剥夺了1800多条宝贵的生命,据统计,只这一次水灾,给荷兰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了荷兰盾。有鉴于此,荷兰政府已经意识到,西南水患的防治已经刻不容缓,于是西南三角洲计划被启动,政府决定在第一大港鹿特丹南部海湾修建包括水坝、防洪坝在内的大型防洪工程十二个,以保证西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势低洼、水网密布、濒临北海、风暴频仍,这就是荷兰。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环境,让风暴潮成为了荷兰人民的梦魇,为了防治风暴潮等多种原因带来的水患,荷兰境内大大小小的桥和坝被不断的修建。就以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为例,一座城市,就有多达一千多座的小桥,足可称得上是“桥的都市”了。北临北海,东界德国的荷兰,除了鹿特丹港口的辉煌,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恐怕便是他的地势了,毕竟一个国家“半壁江山”海拔都低于海平面,可真是不多见。正是由于如此低洼的地势,再加上境内河网的密布,水患从来都是荷兰人民的肘腋之患,几百年来,无数荷兰人在与水患的斗争中成长,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决心,用自己的努力与坚守,缔造了独属于荷兰的桥文化。

于1956年开始修建的三角洲工程是荷兰政府以防洪航运为目的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其历时30年才得以启用,其工程之浩大艰难举世罕见,不仅施工作业困难重重,许多技术难题更是难以攻克,然而,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荷兰人民依旧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在莱茵河、马斯河、斯凯尔德河的入海口处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防潮工程,期间,120亿荷兰盾的花费,让整个世界都看到了荷兰政府与人民的决心。

须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是荷兰最著名也最浩大的两项水利工程之一,前者,截断了须德海与北海之间的联通,人工缔造了的艾瑟尔湖,32里长的海上长堤,更是让这项历时62年才完成的工程举世瞩目;而兴建于韦斯特思尔德新水道口的三角洲工程,虽然至今为止尚未竣工,但是其全球最大防潮工程的地位却是谁都夺不走也否认不了的。韦斯特思尔德新水道口,位于三河交汇入海口处,位处下游、低洼易涝、水网密布,每到汛期,上游来水量骤增,北海风暴潮频仍,水患之严重可想而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过国家论证,一致认为,在该处心间一道开关式移动性的风暴潮防护闸门完全是可行的,论证结束之后,荷兰政府公开对该工程进行了招标,最后决定采用了BMK设计方案。三角洲工程除了主体工程,即防潮闸大门的修建之外,还包括其他一些系统工程项目,例如河道平整、辅助电力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等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