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销员中一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欧洲的两个推销员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天气炎热,非洲人一直都是赤着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这个样子,立刻失望起来,他想:这些人都赤着脚,怎么会买我的鞋呢?于是他放弃了努力。而另一位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赤着脚,则不禁惊喜万分,在他看来: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就大了。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他自然是满载而归。
我们不难看出,这就是不同的心态所导致的不同的结果。同样是非洲市场,同样面对赤着脚的非洲人,由于不同的心态,一个人灰心失望,不战而败;而另一个人则满怀信心,大获全胜。
下面这个故事是某成功学大师讲述的。看完后相信对我们每个人的成功与人生进取都会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曾经,有一位叫塞尔玛的女士陪伴丈夫驻扎在沙漠的陆军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演习,她一个人则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天气实在太热,在仙人掌的阴影下也有华氏125度。没有人可以和她谈天--身边只有和她语言不通的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她非常难过,于是就写信给父母,说要丢开一切回家去。她父亲的回信很短,只有一句话。但是,这句话却永远留在了她的心中,且从此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这句话是这样的: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塞尔玛反复地琢磨父亲话语中的意思。等她终于明白什么的时候,不禁深感惭愧。因此她下地决心,一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她开始和当地人交朋友。一开始,他们的反应就使她非常吃惊,她对他们的纺织品、陶器感兴趣,他们就把自己最喜欢甚至都不愿卖给游客的纺织品、陶器送给了她。
她研究那些使人着迷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植物、物态,又学习有关土拨鼠的知识。她观看沙漠日落,还寻找海螺壳。这些海螺壳是几万年前这片沙漠还是一片海洋的时候留下来的……就这样,原来使人难以忍受的环境终于变成了令她兴奋、使她留连忘返的奇境。
此刻,我们或许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使塞尔玛的内心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沙漠本没有改变,印第安人也没有改变,但是塞尔玛的念头改变了,心态改变了。一念之差,使她把原先认为恶劣的环境变成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旅行。她为发现新世界而兴奋不已,并为此写了一本名为《快乐的城堡》的书。她从自己造的牢房里看出去,终于看到了星星。
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之所以失败而平庸的人占多数,其主要原因就是心态有问题。一碰到困难,他们总是挑选最容易的办法,甚至从原来的地方倒退,总是说:“我不行了,我还是退却吧。”结果使自己陷入失败的深渊。成功者却正好相反,他们一遇到困难,总是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心态。他们总是以“我要!”“我能!”“我一定行!”等积极的念头来不断鼓励自己。于是他们便能尽一切可能,不断前进,直至走向成功。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在通过几千次的失败后才最终成功地发明了电灯的。
成功学的始祖拿破仑·希尔说:“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的差别就在于成功人士有积极的心态,而失败人士则习惯于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不错,成功的人大都以积极心态支配自己的人生,他们始终以积极的思考、乐观的精神和辉煌的经验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的人则总是被过去的种种失败和疑虑引导支配,他们空虚委琐、悲观失望、消极颓废,因而最终走向了失败。以积极心态支配自己人生的人,总是能积极乐观地正确处理人生遇到的各种困难、矛盾和问题;以消极心态支配自己人生的人,总不也不敢积极地解决人生所面对的各种问题、矛盾和困难。
我们经常听人说,他们现在的境况是别人造成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这些人常说他们的想法无法改变。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他们的境况根本不是周围环境造成的。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
维克托·弗兰克尔是二战时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他说:“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马尔比·D·马布科克也曾说:“最常见同时也是代价最大的一个错误,是我们认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魅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
总而言之,成功的要素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成功是积极心态的结果。我们究竟能飞多高,并非完全由我们的某些其他的因素决定,而是由我们自己的心态所制约的。我们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成败。比如:
(1)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
(2)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
(3)我们在一项任务刚开始时的心态,就决定了我们最后将有多大的成功,这是最重要的因素。
(4)在任何重要组织中,我们的地位越高,我们就越能找到最佳的心态。
当然,有了积极心态并不能保证事事成功,但一直持消极心态的人则一定不会成功。
让我们不断地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吧。播出积极的种子,必定会收获成功的果实。
独立的心态是成功的基石
中国有句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这句名言教导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去掉依赖性,懂得凡事靠自己,有独立自主的心态。依赖性强的人往往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所以永远只能居于从属地位。一个凡事总想依赖别人的人是危险的,因为再强大的依靠也有消失的一天,所以一个人最大靠山只能是自己。而自己最大的靠山是独立的心态。
在1993年的“世界爱鸟日”中,芬兰维多利亚国家公园放飞了一只在笼中关了5年的秃鹫。3天之后,一位游客却在公园附近的小山上发现了这只秃鹫的尸体,它因饥饿而亡。
秃鹫,原本是一种凶悍的禽鸟,生存本领极强,常捕食小动物。饥饿异常的秃鹫甚至敢与虎豹争食,然而这只鸟中之王却死于饥饿,到底是什么原因?动物学家分析,几年来,这只秃鹫过惯了公园里“饭来张口”的安乐生活,在舒适的生活环境中渐渐丧失了在大自然中生存的能力。这只秃鹫,与其说死于饥饿,倒不如说死于安乐。
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富兰克林,是一位政治、科学方面的巨人,并且是很活跃的伟人。他就是在苦难的磨练中,从安乐、从依赖别人走向独立自主,从而获得成功的。
起初,他在波士顿城一家小报馆当一名印刷工,因为他的哥哥是那家报馆的经营者。但是有一天,他和哥哥为了一点小事闹意见,并打了一架,因而不得不离开那家报社。
兄弟之间的关系原本很密切,但是一旦发生冲突,比别人更会产生强烈的仇恨念头,相信这种经历很多人有过,富兰克林的情形也是一样。离开哥哥的报社,富兰克林想到其他的印刷厂去工作,可是,气急败坏的哥哥却通知波士顿的所有印刷工厂,拜托他们不要雇用自己的弟弟。一般的同业者,不想卷入这场兄弟之间的纷争,于是就答应他哥哥的请托,富兰克林也想不出好的办法来,一时陷入困境。
但是当一个人走投无路时,智慧和胆量反而都会涌现出来,这种情形不论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道理。富兰克林觉得:“我不一定必须要在波士顿挣扎。”就这样,他下定决心一个人跑到纽约去了。当然,到了纽约之后也无法立刻找到工作,好不容易在费城找到印刷工作的职位,那时的富兰克林只有17岁。
在费城,富兰克林成为普通的印刷工人,继续每天的生活。因为他是新来的,所以有很多的苦力要他去做;同时也有出门在外人的苦恼,对哥哥的怨恨有时也会充满全身,思乡之愁也常常涌上心头。但是富兰克林毅然漠视这一切,他有一套新的人生哲学:“我今天会遭到的待遇,是以前我对哥哥太撒娇的关系。”
其实,富兰克林的哥哥并没有特别疼爱过他--为了避免让人家说他们是亲戚的关系,所以对他反而比别的印刷工还要苛刻要求。但是,毕竟还是兄弟,他也比别的少年工好一些。而一旦失去了保护者,他就不得不到纽约或费城去过流浪的生活。
富兰克林心想,如果现在做苦力是过去的安乐所造成的结果,相反地,也会促进将来的成长吧!他毫不气馁地继续读书和工作,被认为是一个用功的青年。
之后,他又到伦敦谋了份差事,一边学习英国最新的印刷技术,一边了解在费城无法了解的国际间的情势,自立便富兰克林成长,从此他凡事靠自己,去掉了依赖性,富兰克林变得更自信更成熟了。
独立的心态是成功的基石。一个不能自立、处处依赖他人的人是可怜的;一个贪图安乐,不懂得勤奋进取的人是可悲的;我们不能把命运完全托付给他人,依赖他人活着。人只有摆脱了依赖性,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不把命运托付在他人的手里,这是一种自信成熟的表现,也是迈向成功的基石。
心态好则一切都好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人生也有正面和背面。光明、希望、愉快、幸福……这是人生的正面;黑暗、绝望、忧愁、不幸……这是人生的背面。那么,你会选择哪一面呢?
有一位日本武士,名叫信长。有一次,在面对实力比他的军队强十倍的敌人时,他决心打胜这场硬仗,但其部下却表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