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不是深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对方的反应是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的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国家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没有明白;你偏高谈阔论,轻言更易招尤呢!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要说,而是不必说,而是不该说,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不该说的关系,决不是不诚实,决不是狡猾。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是,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所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作长谈,这叫通达世故的人。
舌头是极难驯服的野兽,如果未经驯服就放出牢笼,这只野兽便会狂奔乱窜,令你后悔莫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小心控制自己的言辞吧!
心事不要随便说出来,当别人看透或者知道你的心事的时候,你的脆弱就会暴露在别人面前。任何人若能在保守秘密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当,就不会因泄露秘密而把事情搞得复杂化。
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肚子里搁不住心事,有一点点喜怒哀乐之事,就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坏的东西当然不能让它沉积在心里,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因为你每个倾诉对象都是不一样的,说心里话的时候一定要有“心机”,该说则说,不该说千万别说。
处理心事要慎重,因为心事的倾吐会泄露一个人的脆弱面,这脆弱面会让人改变对你的印象,虽然有的人欣赏你“人性”的一面,但有的人却会因此而下意识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别人掌握住,会形成他日争斗时你的致命伤,这一点不一定会发生,但你必须预防。
其次,有些心事带有危险性与机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当你快乐地向别人倾吐这些心事时,有可能他日被人拿来当成反驳你的武器,你是怎么吃亏的,连你自己都不知道。那么,对好朋友应该可以说说心事吧!答案还是:不可随便说出来。你要说的心事还是要有所筛选,因为你目前的“好”朋友未必也是你未来的“好”朋友,这一点你必须了解。
林东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那时他在部队当文书,连队的几个干部都比较喜欢他,也愿意与他交谈,或让他替他们办一些私事。尤其是连队的副指导员,对他极端信任,有时把连队领导之间的一些事情也讲给他听。
他们连队有几十个女兵,个别女兵为了入党或考军校就想方设法接近部队教官,副指导员对此十分反感。时间长了,林东觉得非常的苦闷,心中有那么多的秘密不能倾诉。所以,后来在与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闲谈时,就把副指导员讲的事情说了。把秘密和别人一起分享,心理的压力轻松多了。没想到,他的那位好朋友为了让连队党支部推荐上军校,就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指导员,后来他这位朋友如愿以偿地上了军校,而林东则在指导员找他作了一番貌似肯定实则否定的谈话以后,离开了文书岗位,回到报务分队干他的老本行了。
任何人,若能在保守秘密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当,就不会因泄露秘密而把事情搞得复杂化,或者使自己陷入身败名裂的境地,从而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成就一番事业。
当你和别人共同拥有一个秘密时,往往你会因这个秘密同对方拴在了一起。这对你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是一个障碍,在处理一件事时,你往往要考虑他的利益,这可能会使你做出违背原则的事。同时,对方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让你在竞争中失败。
即使是对家里人,也不可强硬把心事说出来。譬如说,你的配偶对你的心事的感受与反应并不像你预期的那样,他因此对你产生误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说给别人听。
然而,闭紧心扉,心事“滴水不漏”也不是好事,因为这样你就成为一个城府深,心机沉,不可捉摸与亲近的人了。如果你本来就是这样的人,那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不是,给了别人这种印象是划不来的。
所以聪明的人在交谈时,会把局势扭转到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说说无关紧要的心事给周围的人听的同时,多听听别人的心事,别人就会因你多听而多说,他说得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多!少说,不但可以导引对方多说,还可以避免流露自己的内心秘密,一切的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常点头,这并不是要你做个没有主见的应声虫,而是避免成为别人眼里不合时宜的人。也就是说,听别人说话时,多点头,表示你在专注与附和,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要先点头再提出,然后顺着对方的思路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无关紧要的事,不必过于坚持己见,多点头就可以了。
不把自己的秘密全盘地告诉给对方是处世的潜规则。不要亲手为自己埋下一颗“炸弹”。切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避开言语“雷区”,千万不要揭人之短!
《三国志·周群传》中说刘备“少须眉”。在古代,胡子、眉毛稀少,被认为是没有男子汉气概。刘备下巴是光秃秃的,可能跟太监长得很相似。
刘备刚来到西蜀时,嘲笑刘璋手下的官员张裕胡须茂盛,他说:我从前住在涿县,那里的许多人都姓毛,而且四面八方散落居住,涿县县令就说“诸毛绕涿居”。涿和啄谐音,指嘴的颜色,诸和猪同音,刘备的话的意思是“猪毛绕嘴居”,这是在嘲笑张裕的嘴像多毛的猪嘴。
张裕马上反唇相讥道:“从前有个人是做上党郡潞县的县令,后来升任到涿县令,离职后有人想写信给他,称呼他的官爵,写潞县就漏了涿县,写涿县就漏了潞县,干脆就称呼他为‘潞涿君’。”
“潞涿”和“露啄”同音,这是嘲笑刘备嘴上无毛,下巴光光的。刘备没占到便宜,很是生气,但又不好发作,他把这口气忍在了心里。后来他赶跑了刘璋,张裕成为了自己的下属。有一天刘备找了一个借口,把张裕杀了,诸葛亮求情也没用。
寒暄客套的话谁都能说,但并不是谁都会说,一不小心,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雷区”;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短处,犯了对方的忌讳,对听话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其实,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待人处事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夸奖对方的长处,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
“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揭短”,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事中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认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这就是令他人脸上挂不住的下场。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揭人之短”呢?
--必须通晓对方,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在交际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就会“盲人骑瞎马”,难免踏进“雷区”,触犯对方的隐私。
--要善于择善弃恶。要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愿提当年勇”,又有谁人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如果有人拿这些不光彩问题来作文章,就等于在伤口上撒盐,无论谁都是不能忍受的。
--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
--巧给对方留面子。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
此外,许多情况下,经常有人是“常有理不见得会说话”,自己占理却总是说不到点子上。所以说要想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儿上,除了不揭人之短之外,还要特别注意“避人所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