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用人就像用马,如果得到千里马却不认识,或者即使认识了,却不能充分发挥它的能力,那当然就只会喜欢那种衰弱无力的马,而抛弃雄壮剽悍的骏马了。
不要被第一印象迷惑
古人云:肤表不可以论中,望貌不可以核能。这就是说,不能根据外表评价人的品德,不能看相貌估量人的才能。即不能以貌取人,观察其相貌定是非,倒不如研究他的思想和他办事的能力如何来得可靠。泰戈尔说得好:“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不能这样来评价一个人。”以相貌取人,判人,没有丝毫的科学根据。
用人先要识人。领导在用人的时候,首先要对所用之人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用得其所。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接触的双方,首先观察和注意到的是对象的相貌、衣着、谈吐、举止等外在现象,然后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这些感性材料给对方做出一个初步评价。由于初次接触的时间短,所获得的材料有限,而且都是表面的、感性的材料,因而在判断评价上往往会产生一些偏差。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印象”。
应当指出,认知客体是复杂的。在某些人身上,外在与内在有可能得到较为和谐的统一。如心美貌亦美,心恶貌亦恶,等等。而在许多情况下,人的外在与内在是不相统一甚至是矛盾的。金玉其外很可能败絮其中,丑陋的外表之中很可能怀有一颗善良的、智慧的心。庞统丑陋的相貌与其盖世的才华;邓艾的口吃与其超人的胆识;张松的猥琐与其博闻强记,能言善辩。由于内在的东西是深深隐藏着的,外在的是容易观察到的,所以,如果不深入探究,就很容易看错一个人。孙权、刘备的鄙视庞统,曹操的厌恶张松,都是根据第一印象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同时,认知主体在认识上的差别性和波动性,也是造成第一印象偏差的重要原因。每个认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水平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每个领导对人的评价与判断能力是有差别的。由于领导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不尽一致,导致识人用人能力的差别。有的领导善于识人用人,有的领导则拙于此道。曹操、刘备、孙权在识人用人方面高人一筹,所以周围人才济济,灿若星辰。吕布、刘表、袁绍、袁术之流没有识人之眼,手下或者没有得力人才,或者有人才不受重用。另一方面,同是一个人,认知能力也存在着波动性,此时此地的认知能力与彼时彼地的认知能力往往也存在着差异。由于地位、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对人的认识与评价的程度的差异。即使是具有识人之眼的领导,有时对人的认识也难免带有感情色彩。孙权不用庞统,是在赤壁大胜之后,“气骄而言难入”;曹操拒张松,正值大破马超归来,“志满而易骄”。在这种情况下,孙、曹两人丢掉了平时礼贤下士平易近人的作风,仅凭第一印象将难得的人才拒之于门外。
今天的领导凭第一印象取人的表现,不仅仅像孙权、刘备、曹操那样因庞统、张松的貌丑和气傲而不用;有时他们接触一个沉默寡言的下属,就断定此人窝囊;接触一个穿着讲究的人,就以为此人有纨绔之习;遇到一次下属未向他打招呼,就以为此人目中无人;遇到一个犯过错误的下属,就认定此人今后还会犯错误,等等。领导如果凭这样的第一印象去取舍人才,那是肯定会失误的。总结历史的经验,在识人用人上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识人用人切忌以偏概全。一般说来,对某一个人的初步印象好,这个好的印象就先入为主,因而对此人的判断,往往是长处多于短处,优点多于缺点;反之,假如对某人的初步印象不佳,以后也就容易忽略此人的许多优点,甚至人为地放大其缺点。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晕轮效应”。领导不能成为这种效应的俘虏,而应使自己的思想方法从这种习惯定势中跳出来,力求对人的评价和判断全面深入。为此,应该缓下结论,多加接触和观察,以获得第二、第三印象,这样做既可以避免能人的流失,也可以避免庸人的混入。对于接触不多的人,领导要经常自问:是否看到了此人的另一面,自己的所闻是部分还是全部。孙权初次见到鲁肃,刘备初次见到诸葛亮,曹操初得荀、郭嘉,都曾与其长时间讨论天下大势,因对方见识不凡而委以重任。而对待庞统和张松却没有这样做,结果损失或险些损失了难得的人才。
第二,识人用人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由于一些人的真实意图被外表的假象所掩盖,而形成认识上的错觉,心理学上称之为“线索偏差”。在许多情况下,线索偏差是拘泥于第一印象的,即表面现象所造成的。某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对手握权力的人,投其所好,竭尽恭维之能事,抓住人们爱听赞扬话、恭维话的人性固有弱点,以假象迷惑人,以假话来取悦人。庞统为了达到让曹操自锁战船的目的,观旱寨夸曹操“虽孙吴再生,穰苴复出不过如此”;看水寨称赞曹操“丞相用兵,名不虚传”。夸得曹操忘乎所以,虽然是初次见面,不仅未因庞统貌丑而轻视,反而言听计从。一些身怀奇才绝技的人,才愈高气愈傲,短时间内一般难以发现他们的真实才能,而那掩盖高才绝技的傲气却容易感觉得到,张松就属于这类人,为了一开始就受到重视,故意以“高傲”面目出现,待价而沽,所说的多半是“大话”,逆耳之言,如果仅凭表面现象而将其拒之门外,便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还有一部分语不惊人,貌不压众,却极有内秀的人,即所谓“牛皮灯笼里边亮”,如果仅以表面现象定优劣,就会被埋没或流失。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领导对待那些被假象掩盖真相的人,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高人还是庸人,都应当采取多接触、多观察的做法。古人云:“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曹操、刘备、孙权都是善于识人用人的英主,但在个别人身上也犯过以第一印象取人的错误,可见识人之难。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这样,领导认识和选用人才时也应该这样。
孔子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老夫子曾以言语来看宰予,以相貌来看子羽,后来他认为都看错了,就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不仅使自己,也使别人能接受“以貌取人”的教训。
宰予也是孔子的学生,他是个德才兼备的人,孔子曾经派他出使楚国,楚昭王认为楚国的官尹中没有任何人的才能可以与之相比。楚昭王要把一辆华丽的车子送给孔子,他以理拒收,受到孔子的称赞。他在孔子弟子中是个有所建树的人,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被列为“十哲”之一,配祀孔子。因宰予有一次在白天睡觉,孔子竟斥为“朽木不可雕也”,这是孔子又一次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
在中国古代知人的经验教训中,以貌取人还是看人重在其行,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知人之法。前者只看人的外表,而后者看其实践如何。前者知人多误,而后者则较能揭开人的真假、善恶、美丑。
以貌取人,连圣人孔老夫子也犯这种错误,他就公开检讨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因子羽貌丑曾看不起他,其实子羽是很有德才之士。人的外貌跟内貌没有必然的关系,因而以貌取人多误。
我们所说的外貌,不只限于人的相貌,还包括人的表面的种种表现和印记,据此而取人,历史的教训甚多。如:南宋宰相张浚认为秦桧“议论刚正,面目严冷,必不肯为非”,因而错误地肯定他是“不畏死,可共天下事”的“人才”,于是,推荐他参政,致使错用这个千古罪人。及秦桧得势,他就被排挤在外,使南宋屈膝向金求和,张浚留下了终生的遗憾,以“隆中策”促成刘备三分鼎足于西蜀的诸葛亮,也犯表面看人的错误。他因见马谡熟悉兵法,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尽管刘备对马谡无实践经验而空论兵计认为是“言过其失”,临死前特别叮嘱“不可大用”。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诸葛亮后来重用马谡为先锋,结果丧失战略要地街亭,诸葛亮进无后据,被迫退回汉中,他第一次出祁山取得的辉煌战果也就化成泡影,后悔不听刘备之言并自责无知人之明时已经晚了。还有不少人以资历、级别、门第取人,而这些也不过是人的表面印记,据此而取人也就多误。魏惠王因公孙鞅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而看不起他,尽管公叔痤死前极力推荐,要惠王“以国事听之”,惠王却认为公叔痤病得糊涂说乱话,拒绝使用公孙鞅。公孙鞅便投奔秦国?为秦孝公所重用,结果是秦国日强,魏国日弱。贾谊才华、识见超人,二十余岁就为汉文帝所重用,升擢为太中大夫,还拟任为公卿,当命大臣议定时,周勃等老臣因他年少资历浅,极力谗毁说:“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竟听其说而疏远之,不用其议,派贾谊到外地任职,贾谊因不得志忧伤而死,一代英才就这样被埋没了。有的以门第取人就多用庸才,如五代时后唐的创建者李存勖统一北方后,招人才以辅佐,要取门第高的士族为相,结果错用了豆声革、卢程等庸才,于国无用而有害,李存勖无有用之才辅佐,结果兵变被杀。
有才,更要有德
要评估人才,无非德才两者。德的内涵包括个人品质、伦理道德、政治品德;才指才智、才干、才华,等等。人才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学问型,一种是事业型。而人才的形成是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因此,德才兼备的人的成长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要发现人才,主要是根据其德才的表现。但要认识人就需要时间的考验。如人的政治品质,平时很难看出什么问题,在非常时期则好坏分明,古代的忠臣义士大都是在危难时刻涌现的,所以,有人将之总结成一句格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才能也需要考验,有些人能说会道,在实干时却很窝囊;有些人平时默默无闻,但在实践中却才能毕露。
用人以德才兼备最好,但在大量需要人才的时候,只能以掌握现有的人才资料,按其德才而任用。古代英明之主驾驭人才,是待之以诚,纠之以法,赏功罚罪,使之向上,不敢为非,这是爱护、培养、发展人才的根本法,至今仍很值得借鉴。
识人须明德才兼备为标准,就是说,要知其人,必然考察其德才,而以德为其灵魂,重在其实践。无才有德者本质好,虽不能委以重任,但仍有其可用之处,这种人勤恳、诚实,能够知恩必报,尽心尽力,任劳任怨。而多才缺德的人本质坏,犹如传染病,不仅使自己烂掉,而且会使周围的人也烂掉。其实,后一种的才多用在歪路上,在没有驾驭这种人的把握的情况下,还是避而远之为好。
任先生的公司来了两位女士,一位黄某,一位董某。黄某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给人一种老实的感觉。而董某,美荚貌出众,活泼可爱,让人看上去就觉得她才华横溢。
通过两个月的工作实践,董某初绽头角,以出色的公关才能,给单位带来不少利润。于是她得到同事的羡慕以及老板的赏识。老板多次在会上表扬她,并在第二季度给她颁发了头等奖。可是慢慢地,她的原来的德性就开始暴露出来。她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说东道西,挑拨离间,无事生非,有些同事在她的挑拨下反目为仇;也有些年轻的男同事在她的挑唆下,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好端端的单位变得乱如一团麻,打架的,闹情绪的,还有一位青年因董某对恋爱的一些错误观念而对爱情丧失信心,心灰意冷离家出走。
老板对这些事非常重视,经过详细调查,终于弄明白是董某一手造成的。于是公司开大会,会上点名批评了她。董某不思悔改,两个月后,她煽动老乡合伙贪污公款,公司为此对她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
在批评后的第一个月里,她表现还不错。一来闲话已没人听,人们都躲她躲得远远的,二来刚挨批评,她不敢再贸然活动。但到了第二个月,她的恶习又暴露出来,连续贪污三次公款,先后煽动三个同乡潜逃。公司经理对她彻底绝望,断然把她开除。
同来的黄某虽没有董某的公关才能,但她勤恳老实,任劳任怨,在同事中享有较高的威信。部门主管把她安排在办公室内做勤杂工,她不但把自己的本质工作干得很好,而且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事,单位人员提起黄某的为人,无不伸出拇指大加赞赏。后来老板认为她大公无私,坦诚可靠,就把她提升为会计,她上任后将工作干得井井有条。
所以,用人时先看其德,后观其才。否则纵有精明头脑,超人才能,也是不能委以重任的,因为任用这样的人,只能得不偿失。
识人观人以德为先,次之才学。就是要防止重才而轻德的现象出现。有才而缺德,这样的人只能是奸才,歪才,邪才,刁才。当然,只有德而没有才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才。缺才之德的人,是忠厚人、老实人,辛苦人,正派人,但才气没有了。这样的人是人,而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才。
按照识人学的基本原理,在处理和看待德与才的关系时,我们强调德应重于才,但在这前提下,又要注重量与才的问题,坚持德量才三者的统一。坚持选拔人才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德,二是量,三是才。德,即刚直无私,忠诚廉洁,而不能只是庸庸碌碌,无人诽谤也无人赞扬。量,指能接受正确意见,容纳贤才,而不能只是城府深,能忍耐,保住俸禄和地位。才,指奋发有为,能随机应变,而不能只是要耍小聪明,口齿伶俐,办公文熟练。符合这三条标准才能担当重任。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不但本人是大德大才的旷古奇才,他选拔人才,也以德才兼备为准则,正如他在《便宜十六策》里指出的:“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因此,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特别重视选拔德才兼备之士。
诸葛亮推荐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重兵,负责宫中之事。刘禅常欲增加后宫嫔妃,董允认为古时天子后妃之数不超过十二人,今已足数,不应增加。刘禅宠爱宦官黄皓,皓为人奸佞,想干预政事,允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黄皓,允在时,黄皓不敢胡为。
蒋琬、费柿、姜维都是诸葛亮精心选拔为他理政、治军的接班人。蒋琬入蜀初期任干都县长,刘备下去巡视,适见蒋琬饮醉,不理事,大怒,要杀他。诸葛亮深知其人,为之说情:“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敬重亮,听其言,才不加罪。后亮提拔琬为丞相府长史,亮每次出征,琬都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常赞琬为人“忠雅”,可与他辅佐蜀汉王业。亮死前,密表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亮死,琬执政,其人大公无私.胸怀广阔,能团结人,明知时势,做到国治民安。蒋琬病,荐费棉代之,费棉为人明断事,善理事,知军事,他在任时边境无虞,魏人不敢正窥西蜀。姜维继诸葛亮复兴汉室之志,屡次北伐,虽无大胜,但魏兵也不能侵入。及司马昭派大军伐蜀,刘禅昏庸不听姜维派兵扼守阴平之议,邓艾得以偷渡而直捣成都,刘禅出降,并令姜维降,姜维想假降待机杀钟会以复兴蜀汉,其宿愿虽不实现,足见其人忠烈。
刘备死后,有诸葛亮及其后继者蒋琬、姜维等辅佐,刘禅这昏庸之王才得安坐帝位达四十一年之久。而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篡汉,魏立国虽有四十五年,但早在十七年前司马懿就发动政变夺取曹爽的军权,魏政权已归司马氏,魏已名存实亡,魏政权存在实际只有二十八年。孙权死后,孙亮立为吴帝,内部不和,国势日弱遂被晋灭,孙权后人掌权只有二十七年。三国相比,蜀汉政权较稳固,无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之事,这是因有德才兼备的贤臣辅佐之故。
真正的诚实之人,真正的忠臣,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表现出他们优秀的品质。所以,以近知远,以微知明,也是识人之道必不可少的良策。
因人而异,量才而用
大千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不同性格、性情的人适宜做不同的工作。用人者必须把握手下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来全面衡量一个人的才干,因人而异,量才而用。